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樊真美回忆父亲最后的日子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樊真美回忆父亲最后的日子

1998年1月,天气特别冷。已身患癌症4年多的父亲病情又加重了,咳嗽不止,浓痰夹着血丝。在大家的劝说下,1月15日,父亲住进了省人民医院干部病房。医院的条件比家里好多了,有中心供暖,室内温暖如春。用药以后,父亲咳嗽比原来少了,精神也好多了。父亲原打算再住几天就可以回家了。但医生为了彻底了解他的病情,照例要给他做各种检查,今天抽血,明天做CT,隔两天又要做骨造影。父亲不耐烦了,他觉得把他关在医院里什么事也做不成,牢骚满腹。同病房的病友劝他:“樊老,你已经80多了,还不歇歇,还要干什么?”他哪里听得进劝告,急着要出去工作。因为春节假日不检查,我们把他接回家住几天。

春节期间,他的学生黄力从美国留学回来。到青石村看望老师,黄力看到至今难忘的情景:先生正坐在一把椅子上阅读一篇英文专业文献,在他面前的小凳上堆满了复印的英文文献。家里全然没有一点节日气氛。身患重疾的先生显得苍老、虚弱。但他那特有的目光依旧透射出正直、热情、慈祥、坦然和信心。[4]

先生对我的造访显得十分高兴,对我回国后的工作、生活情况非常关心。接着先生谈到南农大微生物学科的发展,谈到正在筹建的金陵研究院,谈到他所牵挂的许多事情。几天后,先生还约了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系的几位老师和我一起到他正在住院的病房里,探讨南农大微生物学科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没想到那次分别竟成永诀。在那一年的一个炎热的夏天,先生走了,留下了他一生奋斗换来的辉煌。[5]

我们的父亲他满脑子全是工作,唯独没把自己的病放在心上,急着要出院。可事与愿违,检查结果不好,癌细胞已由肺部转移到骨头里。病区主任医生劝他做局部化疗:“这种化疗反应不大,樊老,你做一个疗程试试,做好了,你可以活一百岁。”可他却对我说:“我要活一百岁干嘛!我只要活到2000年。我现在还有三件事没有做完。第一,今年秋天金陵大学110年校庆,届时金陵研究院大楼将建成,并正式招生;第二,第二届国际食用菌学术会议10月将在南京召开;第三,我还有6个博士生,到2000年他们全毕业了,我就可以什么都不管了”。他对我说:“我决定出院了,回家以后我继续吃中药,我相信我能活到2000年。”我明白他清楚的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他要赶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把没有做完的事做完。身为金陵研究院筹委会主任,必须完成建成金陵研究院的重任,才不辜负陈校长的遗愿,不辜负海内外校友的期盼。金陵大学建校110年盛会和金陵研究院落成典礼也许是他和老校友最后一次聚会。

身为中国食用菌协会名誉会长,他为中国食用菌事业的迅速发展倾注了很多心血,他的团队在食用菌新技术推广应用上的创造性工作和最新科研成果,使国外同行十分敬佩,纷纷要再来中国“取经”。他抱病筹备和组织了“第二届南京国际食用菌科学和栽培大会”,他希望这次大会比第一届开得更好,开成一个国际学术交流的盛会,以展示中国在食用菌培植、加工、应用上的悠久历史和最新科研成果,推动世界食用菌事业——21世纪的绿色食品——的发展。望着父亲日益消瘦的面容,我知道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他要抢在病魔之前,抓紧生命最后的日子,为开好这两个会议作最后的冲刺。我知道我无法改变他的决定,一股不祥的预感掠过我的心头,眼泪不自主地流了下来。

当他知道学校已为他住院花了2万多元,一生节俭,不肯多花国家一分钱的父亲,更急不可待地打电话请系里派人来医院结账,办出院手续。微生物系领导说,这么冷的天,怎能出院,一直拖到寒假后的2月20日才派人来医院结账。医院的出院证上写的是“患者拒绝治疗,要求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