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自1902 年三江师范学堂农学博物科追溯至今, 南京农业大学已走过近120 年的历程。一辈辈农学先贤宛若群星璀璨, 他们栉风沐雨、潜心治学, 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为后辈们所敬仰。无疑, 樊庆笙教授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樊庆笙教授是中国农业微生物学的开创者之一。他早年在我校前身的金陵大学农学院求学, 后留校任教, 1950—1952 年任金陵大学教务长, 1981 年出任我校前身南京农学院院长。抗日战争时期, 他带着极其珍贵的盘尼西林菌种,沿着“驼峰航线” 飞越喜马拉雅山, 最终在昆明成功地制造出盘尼西林, 并为之命名: “青霉素” , 这种抗感染药物挽救了千百万军民的生命。同时, 他还参与了中国第一座血库的筹建, 制成大量血浆送往前线, 为浴血奋战的中国远征军们送去了重生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 樊庆笙教授长期致力于农业微生物学的教学、科研及应用工作, 编写了一系列微生物学教材, 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农业微生物教育发展填补空白。他主持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厌氧微生物学实验室, 在共生固氮菌的生理生化研究以及紫云英、花生、大豆根瘤菌的应用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并历经二十余年锲而不舍的努力实现了紫云英北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繁重的科研之外, 樊庆笙教授对农业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数十载的教学之路上, 他始终是一位传递理想、乐于奉献的师长,用心用情倾注关怀于每一位学生和年轻同事, 既关心他们学业上的成长成才,也关注他们生活中的暑热寒凉。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 对学生们的学术要求极为严格的樊教授, 却因为他们吃不饱而着急, 无私贡献出自己家里并不富余的糕点票, 只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安心求学。甚至于, 当他身处逆境、蒙受冤屈,迫不得已告别科研一线, 只能在实验室里清洗试管之时, 他不仅坚持将试管洗的干干净净, 还不求回报的指导年轻教师们做学问, 一遍遍的为他们修改文稿、指正错误。毫无疑问, 他的言传身教影响了庄巧生、李宗道、盛承师、殷恭毅、黄力、贾新成、黄为一、潘迎捷等一大批优秀的农业学者、专家, 他们承前启后、脉脉相传, 成为了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推动者和传承者。
对于南京农业大学而言, 樊庆笙教授不仅仅是一位卓越出色、举世闻名的学子, 一位敬业求真、爱生如子的教授, 更是一位呕心沥血、尽职尽责的老领导。20 世纪70 年代末, 为了恢复南京农学院的办学, 他和大家一起积极奔走拜访, 传达南农教职工的心声, 最终在1979 年1 月实现了南京农学院的复校。复校后, 他出任南京农学院院长, 投身于百废待兴的学校建设工作之中,在他的主持规划之下, 学校在江浦农场开辟试验田, 在卫岗校区新建图书馆、实验室、教职工宿舍等, 仅仅两年就让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甚至对南京农业大学至今的发展规划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晚年病重的樊庆笙教授, 最关心的也还是学校的发展, 他怀着巨大的热情, 忍受病痛的折磨, 全力投入金陵研究院的筹建工作, 一心一意要将它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生命科学院” 。转眼间,樊庆笙教授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三年了, 无论是敬立在学校生命科学楼大厅的汉白玉雕像, 还是1998 年成立并传承至今的樊庆笙奖学金, 无一不表达着我们全体南农人、三十余万校友以及无数农学后人的深切思念。
本书是樊庆笙教授的女儿樊真美女士, 通过整理大量文献、史料, 查阅原始信件、图片, 一次次的核实, 一回回的拜访, 最终得成的心血之作。轻抚书页,仿佛看见那个江苏常熟贫寒人家的青年学子, 怀着一颗拳拳之心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 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 也看见了一位诲人不倦、精益求精的老一辈知识分子, 怀着金针度人之举, 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弟子们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 还看到了一位真正将南京农业大学的发展放在心间的老前辈,他克勤克俭、鞠躬尽瘁,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旧在思虑、谋划学校的未来。为此,请允许我真诚地感谢樊真美女士,正是她的努力,才能使本书得以面世,让更多的人看到樊庆笙教授品格高洁、精益求精的一生。
云山此去路苍苍,江水泱泱千里长。今年恰逢樊庆笙教授110周年诞辰,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缅怀与纪念,更是对南京农业大学以及整个中国农学界的激励与鞭策。斯人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如同明亮的星星闪耀过夜空,留下无数光和热,为农学后辈们照亮前行的路。吾辈更当拾级而上,以赤诚之心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捧在自己的手上,更为全球农业的发展贡献出属于南农人的智慧和力量。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