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的“小房子”
17 太空中的“小房子”
巴吉:“我们好像已经离地球很远了,宇宙中要是有能够让人休息的小房子就好了,就像电影《勇敢者的游戏2:宇宙历险》中一样。”
小琦:“电影里是虚构的,现实中人们还没有能力把房子搬到太空中。”
阿旺:“其实太空中也有‘小房子’,只不过形状比较特殊……”
太空中没有空气,所以不适合人类生存,但是很多宇航员可以在太空中生活几天甚至几个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房子”——空间站。
空间站是一种载人航天器,通常在近地轨道运行,可以为多名宇航员提供生存条件,以便在太空中开展科研项目。根据模块的组成方式,可以分为单模块空间站和多模块空间站。单模块空间站是由运载火箭一次性发射升空的;而多模块空间站需要分成多个模块,分批进入太空,然后在太空中组合起来。
巴吉对空间站很感兴趣,他绕着阿旺走来走去,问了很多问题:“空间站的体积很大吗?是不是能住很多人?可以把我们班的小朋友全都装进去吗?”
阿旺回答:“空间站的体积确实很大,但是内部空间有限,因为空间站除了要搭载航天员以外,还要搭载各种设备,例如货舱、试验舱、对接舱、生命保障舱、科学能源平台、离心机调节舱等。国际空间站可以容纳6~7名宇航员,而中国计划于2022年建造完成的空间站预计可以装载3人。你们班有几十个小朋友,空间站是容纳不了这么多人的。”
巴吉遗憾地说:“啊,太可惜了,我以为空间站很大呢。你说国际有空间站,又说中国有空间站,空间站难道有很多个吗?”
阿旺点了点头:“当然啦,空间站只是一个工具,就像一个小房子一样,人类曾经把很多个‘小房子’送到太空中,例如‘礼炮’号系列空间站、天空实验室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国际空间站。中国发射升空的天宫一号属于目标飞行器,还算不上是空间站;天宫二号属于空间实验室,虽然规模比空间站小,但是也可以做一些为建造空间站服务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空间站的建设,最初是在美苏军事争霸的背景下诞生的。不过,自从空间站建成以来,人们利用空间站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实验,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技术开发与验证、地球与空间科学、物理科学、教育活动与推广,以及人体研究等。
2018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向世界人民发出公告,邀请他们参与围绕中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应用,最后收到了42份项目建议书,涉及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基础物理等多个领域。
为什么空间站不会掉下来?
巴吉紧锁着眉头,他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空间站不会掉下来呢?”
听到这个问题以后,阿旺给出了详细的答案:“这就要提到地心引力和宇宙速度了。我们知道,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物质会被牢牢地吸引在地面上,就像落叶最终会回到地面一样。要想脱离地球的控制,除非速度足够快才行。人们通常把航天器能够环绕地球、脱离地球和飞出太阳系所需要的速度,分别称为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第二宇宙速度(11.2千米/秒)和第三宇宙速度(16.7千米/秒)。国际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为426千米,轨道倾角为51.6度,其一秒钟可以跑7.8千米,十分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受到的离心力与地心引力保持平衡,再加上时不时地用火箭燃料进行轨道抬升,就可以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而不会掉下来了。实际上,即便在几百千米的高空,也依然存在大气,空间站也会受到大气的阻力,所以等空间站的燃料耗尽以后,就会慢慢坠落到大气层中。”
你见过宇航员在空间站中是怎样喝水的吗?请组织语言描述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