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生物的构成——细胞
参考答案:是的。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属于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它们体型很微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是不是很令人费解?竟然有如此小的动物!但它们是真实存在的,比如有孔虫和纺锤虫。
2.生物也有雄性与雌性之分
参考答案:生物一开始是由大小相同的配子互相结合形成受精卵孕育后代的。受精卵的大小决定了其子代的大小,也就是说小的受精卵形成小的子代,大的受精卵形成大的子代。由于子代过小,容易死亡,所以在进化过程中,配子会慢慢变大,直到大到一定程度才停止。此时,有一方配子认为对方的资源足够满足后代的大小,自己不妨变小而增加数量,这样就可以留下更多的子代,于是就形成了小配子的雄性精子,保持原来大小的配子就成了卵子。
3.卵生、胎生与卵胎生的选择
参考答案:掏鸟窝、养蚕是不少人小时候做过的事。通常一窝鸟蛋在还没有孵化出来之前,很容易被调皮的孩子捣毁或是被蛇吃掉。而蚕的卵密密麻麻,如果蚕破壳后没有桑叶可吃,或是吃了带有雨水的桑叶也很容易死掉。如果蚕卵产在自然环境中,那情况会更糟糕。
4.为什么植物是绿色的
参考答案:叶子中除了含有叶绿素之外,还含有少量的叶黄素、胡萝卜素等,在夏天水分和阳光充足的时候,叶绿素含量丰富,叶子呈绿色。进入秋季后,天气开始变冷,怕寒的叶绿素就逐渐分解消失,叶黄素或胡萝卜素这些不怕低温的色素就开始扩散,所以叶子就变黄了。
5.神奇的光合作用
参考答案:通常来说,光照的强度越高,光合作用就越强。反之,光照强度减弱,光合作用就可能停止。不过,这个强度也是有一定范围的,这个临界点就是光饱和点。当光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的速度就不会继续加快了。
6.令人惊讶的植物呼吸
参考答案:在正常情况下,空气中氮的含量约占78%,氧的含量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
7.谁控制了植物的生长方向
参考答案:植物之所以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营养,主要是通过渗透。即水会从浓度低的液体流向浓度高的液体,植物根部的液体浓度要比土壤中的浓度高,所以水会被吸收进入根的内部。如果施肥过多,土壤中的浓度就会高过根细胞中液体的浓度,这样水分反而会从根部流失,从而导致植物枯萎死亡。
8.一朵花变成果实的概率
参考答案:一般来讲,自然授粉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来实现。通过风力授粉的称作风媒花,比如松树;通过昆虫授粉的称作虫媒花,比如山茶花;通过水力授粉的称作水媒花,比如黑藻。此外,用毛笔等工具将花粉抹在柱头上的人工授粉也是一种方式。
9.可怕的寄生虫
参考答案:当然有了。植物的寄生虫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比如菟丝子作为一种植物会寄生在其他植物上,它将吸根插入其他植物内吸取营养;瘿蜂会通过咬伤野玫瑰,使其产生瘿球,然后将卵产在瘿球内,这样幼虫就可以安全地成长了。
10.细小的浮游生物和微生物
参考答案:虽然大多数细菌会致病,但有一部分有益细菌对我们是很友好的。比如,乳酸菌可以制作酸奶,人体肠道内的大量菌群能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还能帮助合成叶酸、维生素K等。病毒比细菌简单很多,主要是由核酸大分子或者核酸和蛋白质构成,但它无法单独生存,必须寄生在活体细胞内。所以生物一旦感染了病毒,想要消灭它就不得不伤及自身。好在有一些病毒人体是可以免疫的,而且人类研究了各种疫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御病毒的作用。
11.昆虫大变身
参考答案:昆虫主要分为这几类:鞘翅目,通称“甲虫”;鳞翅目,主要有蛾类和蝶类;双翅目,包括蚊、蠓、蚋、虻、蝇等;膜翅目,包括各种蚁类、蜂类;半翅目,包括蝉、蚜虫等;直翅目,包括螽斯、蟋蟀、蝼蛄、蝗虫等;广翅目,包括古北泥蛉、东方巨齿蛉、中华斑鱼蛉等;蜻蜓目,包括蜻蜓、蟌;等等。
12.无足动物的行走本领
参考答案:士兵在战斗中行进时会走“S”线,这可能是为了减少中弹的概率;有些导弹的飞行路径也呈现蛇形运动,这可以使对方难以拦截;有时候火车在行进时会左右摇摆,其实这也是一种蛇形运动,它可以使火车顺利转向,并减少火车与钢轨的摩擦,但剧烈的蛇形运动会破坏火车的平稳性,甚至还可能造成出轨。
13.等级森严的“蚂蚁王国”
参参考答案:根据力学家测定,一只蚂蚁可以搬起比自身重上百倍的物体,而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举起比自身体重重3倍的物体。蚂蚁之所以力气这么大,是因为蚂蚁的脚爪肌肉就像一个高效的发动机,里面的燃料——一种磷的化合物,能直接转化为机械能,所以才力大无穷。
14.追风的“蜂氏家族”
参考答案:蜜蜂主要通过释放气味、振动翅膀以及舞蹈来传递信息。比如,蜜蜂采蜜前,会先派出少数侦察蜂外出寻找蜜源,发现后,回到巢里以不同形式的舞蹈传递蜜源数量、方向和距离。如果跳的是圆形舞,即在巢脾(蜜蜂用来装蜜、孵育小蜜蜂和住宿的地方)上反复绕圈爬行,一次向左,一次向右,约半分钟转换一个位置重复进行,表示蜜源、粉源在100米范围内;如果跳的是摆尾舞,即在巢脾上一边摇摆腹部,一边绕“8”字形,舞蹈的圈数和“太阳角”的角度表示蜜源的距离和方向。
15.被驯化的家养动物
参考答案: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从小就开始学习各种捕食技能以及获得躲避风险的意识。一旦被人类饲养,这些技能就无法获得。如果长大后再将其放归自然,就会缺乏生存技能且短时间内很难学会,生存就变得非常困难。
16.谁才是野生动物之王
参考答案:猎豹长距离奔跑的速度可达60~70千米/小时,短距离的最高速度达到110千米/小时,是大型动物中跑得最快的。这主要是因为猎豹的腰身、四肢都很细长,蹿一步的距离很远,而且它的肺活量巨大,有足够的氧气供应,尾巴更像是一条灵活的舵,可保持奔跑时的平衡。
17.所有的鸟都会飞吗
参考答案:很多鸟类都有迁移的特性,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比如,夏天在温带地区繁殖,冬天则在热带地区过冬,这就需要进行长途的南北迁徙,这类鸟被称为候鸟。生物学家认为,候鸟的这种行为和对路途的认识主要源于遗传,所以它们一般不会迷路。
18.鱼在水里的生活
参考答案:海豚定位时一般用超声波,它们能够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当发射出去的超声波遇到物体时就会被反射回来,从而让海豚辨清方向和敌人。人类的声呐正是借鉴这个原理而发明的。声呐应用在军事上可以很好地监测敌人的舰艇,应用在渔业上可以寻找鱼群,应用在水文上可以绘制深海地图。
19.生物在不断进化吗
参考答案:不能。虽然从外形上看,猿猴有几分像人,但人和猿猴是由共同的祖先按照不同的轨迹演变而来,现在猿猴的祖先长期生活在密林中,生活环境决定它们在树枝上攀爬,练就了一对长臂,大拇指短小,后肢变弱,难以长时间站立。即便环境改变,猿猴也难以适应像人一样的行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