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地心历险记

2 地心历险记



巴吉和小琦读了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他们很喜欢书中描绘的地下世界。那里有神秘的地下河、地下生长的植物、炙热的岩浆、发光的小鸟……他们想象着自己在地底探险的样子。

巴吉说:“地心世界太壮观了,我好想去玩啊。”

小琦说:“是啊,要是能够到地心世界去旅游就好了。阿旺,我们赶快去地心吧。”

听了他们的对话,阿旺说:“真实的地心世界可没有书中描绘得那么美丽,地心的实际温度高达几千度,人类根本无法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

05

地下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呢?

阿旺通过头顶的装置,播放了一段3D投影,在投射出来的画面里,清楚地展现了地球的内部结构。

巴吉感慨道:“哇,原来地球的结构这么复杂,我还以为地下全都是土和石头呢。”

阿旺说:“没错,科学家们认为,地球最初就是一堆岩石碎块、尘埃和气体,它们围绕着早期的太阳旋转,不断地发生碰撞,被高温熔化成一个整体,就像金星、水星等行星一样。后来,这个整体逐渐形成了地核、地幔和地壳(qiào)。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叫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叫古登堡面。”

06

小琦问:“地核是什么?地幔和地壳又是什么?你能详细解释一下吗?”

阿旺说:“地核就是地球内部最核心的部分,它的半径约有3 470千米,跟火星差不多大。它主要由铁、镍(niè)等金属元素构成,地球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这里。地核温度非常高,有4 000~6 800℃,可以分为内核、过渡层和外核。

“地幔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的一层,厚度约为2 865千米,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科学家们认为,上地幔的上层温度很高,岩石都被熔化了,变成了岩浆,所以又叫它软流层。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平均厚度大约为17千米。地形原因,海洋地区的地壳较薄,平均约7千米厚;而大陆地区的地壳则厚得多,平均约35千米厚。跟地幔、地核相比,地壳显得很薄。我们人类就居住在地壳上。”

巴吉困惑地说:“太复杂了,我还是不明白。”

小琦笑着说:“你怎么还不明白呀?你平时不是最喜欢吃鸡蛋吗?地球就像一个鸡蛋,分为很多层。地核在地球最里面,就像蛋黄;地壳在地球最外面,就像蛋壳;而中间的是地幔,就像蛋白。”

巴吉说:“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小琦,还是你聪明。”


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会产生一种波动,科学家们把它叫作地震波。

1909年,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意外地发现,地震波传到地下50千米处时,就会发生变化。莫霍洛维奇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地下50千米处的物质发生了变化。后来,人们在地球上的其他地方也发现了这种现象,证实了存在地壳和地幔的分界,于是把这个分界面称为“莫霍面”。

地球上有很多种物质,分布在地壳、地幔和地核中。

小琦说:“如果我们能够像切水果蛋糕一样,从中间把地球切开,就会发现地球中存在很多种物质。在地面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例如水里有各种各样的鱼虾,陆地上有牛羊,还有花草树木。在地下,还埋藏着很多矿物,例如金、银、铜、刚玉等,以及很多珍贵的能源,包括煤炭、石油等。这些物质就像水果蛋糕里的葡萄、草莓、杧果、猕猴桃、香蕉、水蜜桃一样,分散在地壳、地幔和地核中。”

听到吃的,巴吉瞬间来了精神:“我还要加上核桃、杏仁!”

小琦说:“你怎么就知道吃呀?”

07


人类可以到地心世界旅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