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同理心
张阿姨退休之后回老家待了一段时间,后来因为在老家太无聊,又到儿子所在的城市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结果新鲜劲儿一过,她又开始无聊了,因为她一辈子努力工作,养儿育女,所以年轻的时候也没培养什么兴趣爱好,以致现在退休了,居然不知道该做点什么。
儿子看到她每天无聊的样子,就建议她和小区里的阿姨一起跳广场舞。张阿姨觉得这个建议不错,就答应试试。很快张阿姨就和其他阿姨混熟了,她们在跳过舞后还会一起聊天,约着买菜、购物、爬山等。
可是,张阿姨在跳广场舞的过程中却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原来,有一次她们早上跳广场舞的时候可能是音量有点大,结果来了几个年轻人,要把她们的播放器关掉,还说以后禁止她们在小区里跳广场舞,理由是影响大家休息。
张阿姨很生气,她觉得不小心把音量开得大了点是不太对,但她们在小区的公共场所跳舞又不犯法,凭什么不让跳?况且老年人的兴趣爱好本来就不多,现在难道连跳舞的自由都没了?于是阿姨们和年轻人争论起来。后来她们又因为跳广场舞的事和那几个年轻人发生了几次矛盾。
这事把张阿姨搞得很烦恼,有一次她和儿子聊起这事,没想到儿子也说早上跳广场舞有时候确实会影响一些人的休息,年轻人晚上大多睡得晚,早上想多睡会儿却被广场舞给吵醒,他们当然会恼火。
张阿姨听了儿子的话,第二天早上没有去跳舞,而是躺在床上听,结果睡眠比较轻的她真的被广场舞的音乐吵得睡不着。这个时候,她才意识到应该站在年轻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于是主动和舞蹈队的伙伴们说以后跳舞音乐声音尽量放低点,时间也尽量推后点,等年轻人上班了再跳,就这样小区里的年轻人再也没有因为广场舞的事和阿姨们发生矛盾。
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同理心,不懂得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遇到事情时只是一味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而不顾及他人的想法与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矛盾自然容易产生。
所以,要想解决人际关系中的诸多矛盾,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努力培养同理心,有了同理心我们才能更好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同理心呢?
1.先设想自己的感受。如果我们没有办法触及自己的感受,就更别提去理解别人的感受了,所以我们应该首先发掘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这些感受。此外,还要选择合适的表达自身感受的方式。
2.在自己与目标的主观世界之间保持客观的距离。简单来说,我们不能距离目标(即与我们沟通交流的那个人)的主观世界太远或太近。如果我们距离目标的主观世界太远,就无法对其产生同理心;如果离得太近,我们又会模糊自己与对方之间的界限,就没有办法建设性地去理解对方的处境,从而迷失在对方的主观世界中。
3.适当地进行自我暴露。适当地自我暴露,具体来说就是我们所说的话和我们与对方所交流的内容是坦率的,但是又不过度。这样就能让我们的主观世界接近目标的主观世界,大家也能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加强同理心。
4.认真聆听目标的叙述。有的人在和别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听就着急发表自己的意见,结果只是说出一堆没有影响的话,不会对对方产生任何影响。
所以,想让自己对对方的话产生有效的反馈,一定要认真聆听对方说的话。只有通过积极的聆听,才最有可能接触对方的主观世界,从而捕捉到对方话语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5.积极利用反馈。我们可以将自己所理解的对方的想法和感受说给对方听,通过这样的方式弄清楚对方的真实想法。这样做不仅能帮助对方更深入地叙述,也能向其表示他说的话我们认真听了。可以让我们与对方建立起伙伴关系,以便更好地探索对方的主观世界,从而促进双方对沟通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6.将焦点放在对方的福利、利益与需求上。只有将焦点放在与对方息息相关的福利、利益以及需求上,才能真正地接近对方的主观世界,从而弄清楚对方在考虑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