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谈探究内心
赵括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经常与父亲一起谈论用兵之道,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超过自己。有一次,他和父亲一起讨论排兵布阵之道,就连赵奢都没办法驳倒他。可是赵奢并不因此而认为赵括懂兵法,他深深地为此忧虑。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为什么忧虑,赵奢回答说:“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可是括儿却总是夸夸其谈,说得如此轻松。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帅也就罢了,如果任用了他,那他一定会让赵军惨败,陷国家于危急之中。”
等到长平之战时,急于求胜的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让年轻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做了赵军的主帅。得到消息的赵母马上求见赵王说:“不可以任用赵括为帅。”赵王问:“为什么?”赵母回答说:“当初他的父亲为将的时候与手下将领、谋士关系非常亲近,所得到的赏赐全都分给身边的人,接受命令的当天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可是赵括做了将军后,却没有一个士兵或官员敢看他,大王赏赐的财物他都留给自己,还经常去视察自己的财产,这和他的父亲一点都不像。况且,他的父亲当初说过不可以任用他做军队的主帅,要不然一定会让赵军惨败,所以请您三思。”
但赵王听不进去,于是赵母请求如果赵括打了败仗,不要株连家族。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与此同时,老丞相蔺相如也认为赵王仅仅凭借虚名任用赵括是不对的,他认为赵括只是熟读父亲留下的兵书,根本不懂得灵活变通,所以请求赵王不要任用他,可赵王依然没有听进去。
结果赵括率领的40多万人被秦军包围,赵括在突围的时候被射死,赵国也几乎被灭国。
一个人在讲话的时候会流露出很多细节,如交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语速、语调、讲话的内容、修辞等,这些细节会将内心真实的想法暴露出来。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如何从言谈之中探究内心的秘密。
一、根据讲话的特点、形式探究
1.夸夸其谈的人。这样的人言过其实,做事通常主观武断,而且刚愎自用。他们大多缺乏工作能力,考虑问题也不是很周全,经常粗枝大叶,很容易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过,他们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富于创造性与启发性。
2.抓住对方弱点进行攻击的人。这样的人通常对别人所反映的问题能看得比较透彻,一针见血。但是他们不能顾全大局,缺乏团队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被孤立。
3.讲话笨笨的人。这样的人不善于讲话,但如果其讲的话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是值得信赖的人。
4.讲话时打手势的人。这样的人往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而且落落大方,但是过于自信、喜欢风光。
5.似乎什么都懂的人。这样的人在讲话时所涉猎的范围很广,好像什么都懂,可实际上他们只是一知半解。
6.满嘴新理论、新名词的人。这样的人能够很快接受新生事物,每一次学到新东西都会跃跃欲试。但他们有时会没有主见、心浮气躁,很难沉静下来。
7.讲话温柔的人。这样的人通常不喜欢争强好胜,欲望平淡,不会轻易得罪人。
二、根据讲话的声音、速度探究
1.讲话缓慢而深沉的人。这样的人大多会把事情考虑周全,拥有极强的忍耐力,是值得信赖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当一个人的讲话速度比平常缓慢时,可能表示其对对方不满,抑或是对对方有敌意。相反,当一个人的讲话速度比平时快时,可能表示他犯了错,心里愧疚,也有可能是所说的话中有虚假的内容。
2.小声讲话的人。这样的人或是性格内向,或是善于谋略,他们平时做事小心谨慎,不会流露真心。
3.大声讲话的人。这样的人通常活泼开朗,正直善良,拥有领导力与责任感。
4.讲话时语速很快的人。这样的人反应快,但是容易发怒,经常会对那些没有意义的、无关紧要的事情唠叨个没完,总是一意孤行而不听劝阻,完全不值得深交。此外,他们大都能言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