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穴位和掌纹的关系

经络穴位和掌纹的关系

经络学是阐明经络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规律的一门学说。《灵枢·经别篇》指出:“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系统功能正常,则气血通畅,身体健康。

有六条经脉循行贯穿于手。手三阳经有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当手臂下垂、手心向内时,它们依次分布在手背的前、中、后。手三阴经有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当手臂下垂且手心向内时,它们也依次分布在手掌的前、中、后。

经络是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的总称,是人体沟通上下内外,联络脏腑、肢节,运行气血、抗御外邪、调节体内功能的一个密闭的功能系统。手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全身通过经络相联系。手足为四末,是气血输注、交汇的场所。阴阳的交汇、表里的沟通、经脉的聚集、五腧的分布大都在四末。手作为人的重要器官,靠经脉的流畅、气血的充盈才能强劲有力。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聚集点,是转输、运送气血的孔隙。手部六条经脉的腧穴有24个,经脉腧穴分布在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上,它与经络同属于一个系统。经外奇穴与经络同样联系密切,新针穴位和感应点也是人们通过临床实践和经络的感传现象发现并确定的,它们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等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因而经络与腧穴的作用密切相关。

当人体受到外邪侵袭或饮食起居失节,生理的相对平衡被打破而处于病态时,经络与腧穴有传递病邪和病症的作用。临床上通过手部腧穴出现的压痛或知觉异常反应以及手表面的气、色、形、态,可辨别疾病之所在,然后可通过针灸、按摩、推拿、割治、埋线、穴位注射药物等手部疗法治病祛邪。另外,利用手部腧穴还可以练气功、自我按摩,达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的作用。总之,内脏的变化通过经络反映到手上,这就是腧穴可治疗全身疾病的依据,也是手可诊病的道理。

手上经络循行、穴位集中,五个手指可分别代表不同的身体系统,拇指为肺经循行部位,与呼吸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食指为大肠经循行部位,联系着消化系统;中指为厥阴经循行部位,主要反映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小指为太阳经和少阴经循行部位,主要联系着循环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可以反映心、小肠、肾和膀胱的病变。另外,大鱼际为太阴经循行部位,反映消化系统的病变;小鱼际为少阴经循行部位,反映肾功能的强弱。

因此,身体内部任何一个部位的情况都可由经络穴位传递到手部,疾病的信号会通过神经、血管和经络反映到手掌的相应部位。手掌上不同部位的变化,其中特异性和规律性的改变,就是望手诊病的根本依据。

中国科学院祝总骧教授应用隐性循环感传线、低阻抗线和高振动、声线三种生物物理学的方法,测出人体的14条经络线,完成了对针灸经脉的科学验证,从而为手诊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依据手部不同部位的表征变化推测身体的健康状况,是一种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诊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