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2025年09月26日
八
我认为,无须证明的是,在德国占统治地位的是上文界定的那种虚无主义,相比其他一些国家,上述那种虚无主义在德国更见其特征。例如日本就不会有像德国那样虚无主义,因为按照上述定义,日本的文明化程度远不及德国。如果虚无主义是对文明本身的原则的拒斥,如果文明的基础是认可这样一个事实:文明的主体是作为人的人,严格地说,凡根据种族、民族或者文化来解释科学与道德的,都是虚无主义。凡接受北欧科学、德国科学或浮士德科学(Faustic science)之类观念的,eo ipso[因此也就]拒斥了科学观念本身:不同的“文化”可以产生不同的“科学”类型,可只有其中之一才是真的、才是科学。[18]对科学的民族主义解释的虚无主义含义,特别可以用以下说法给予略微不同的描述。文明与学习分不开,与向其他人(只要这人能教我们有价值的东西)学习的欲望分不开。对科学或哲学的民族主义解释意味着,我们无法真正从我们的民族或文化之外的人学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我们谈到希腊人时通常想到的那几个希腊人,他们与野蛮人的分别就在于所谓学习的意愿——哪怕向野蛮人;而野蛮人呢(不管非希腊的野蛮人还是希腊裔的野蛮人),则相信他们所有的问题都被他祖先的传统解决了,或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到解决。当然,一个人如果仅仅断言,一个民族在对某类现象的理解上较其他民族更为擅长,他并不是虚无主义者:对文明的定义来说,因此对虚无主义的定义也一样,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科学或道德的偶然命运,而是它们的本质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