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卡夫丁: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解读与启示》简介
《跨越卡夫丁: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解读与启示》这本书是由袁秉达创作的,《跨越卡夫丁: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解读与启示》共有42章节
1
封面页
...
2
序
徐觉哉 两年前,秉达教授撰写了《超越乌托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解读与启示》一书,最近他又完成了姐妹篇《跨越卡夫丁——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解读与...
3
目录
序 第一章 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品格 第二节 巴黎公社革命的初步尝试及其历史意义 第三节 马克思提出了俄国可...
4
第一章 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历时300多年的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思想,以及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试验,之所以被世人成为“乌托邦”,(1)是因为这种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而...
5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品格
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受唯心史观的束缚,不承认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因而不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
6
第二节 巴黎公社革命的初步尝试及其历史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后,关注的重点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他们对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这一无产阶级...
7
第三节 马克思提出了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初步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论断,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发展趋势的总体判...
8
第二章 十月革命开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探索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发表后的四五十年间,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自由竞争为垄断所代替。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出现了一系列...
9
第一节 十月革命胜利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新纪元
从1917年十月革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新纪元,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块丰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深入...
10
第二节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列宁缔造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上的最大特点是“文明的错序发展”,即在一个小农占绝对优势的落后国家,利用暴力革命手段先夺取政权,驱逐地主和资本家,然后...
11
第三节 列宁对社会主义整个看法的根本改变及其方法论特色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1)任何重大理论的产生,大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在列宁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已...
12
第三章 列宁“最后的书信”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难题
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八篇文稿,大体分为书信和文章两种文本样式。列宁首先口授了《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使国家计划委员会具有立法职能》《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
13
第一节 《给代表大会的信》与执政党建设和改革
《给代表大会的信》是列宁躺在病榻上口授的第一个札记,包括在1922年12月23日、24日、25日、26日的口授记录,以及12月29日《关于增加中央委员人数部分的...
14
第二节 《关于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与计划经济法治化思考
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的事业,也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艰巨事业。列宁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15
第三节 《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与苏联国家统一的战略思考
1922年10月初,俄共(布)召开的中央全会通过了包括俄罗斯联邦在内的各民族共和国根据平等原则联合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决议。1922年12月30日,苏维...
16
第四章 列宁“最后的文章”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思考
列宁“最后的文章”是指他口授的《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五篇文章。列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以论文的样...
17
第一节 《日记摘录》与文化建设
文化软实力,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的文化传统与发展水平,是该国社会制度和文明发展的深厚根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离不开一定的文化水平。当时的俄国在经济...
18
第二节 《论合作社》与经济建设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在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究竟如何开展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社这个途径和纽带有效地引领广大小农走上...
19
第三节 《论我国革命》与俄国革命的跳跃式发展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非一帆风顺。当时,无论在革命前夕列宁与普列汉诺夫关于要不要进行十月革命发生的争论,还是在酝酿武装起义进程中列...
20
第四节 《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与民主政治建设
《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与《宁肯少些,但要好些》是列宁口授的最后两篇文章,它们都是探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章,同列宁的《给代表大会的信》有着直接的联系...
21
第五章 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是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列宁在1922年12月23日至1923年3月初口授的“最后的书信和文章”,是列宁晚期思想的代表作,承载着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谋划、经验教训和...
22
第一节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深刻领悟
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体系”的论述非常丰富、思想极其深刻,体现了列宁对把握马克思主义完备而严整的科学体系的基本要求和研究方法。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是...
23
第二节 布哈林阐释列宁“政治遗嘱”的思想体系
伟大人物的作品是一个神奇的思想宝库。思想遗产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1929年1月,苏联早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尼·伊·布哈林(7)在纪念列宁逝世5周年会议上...
24
第三节 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作为思想体系的有机构成
理论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和知识系统。“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
25
第六章 “列宁的预言”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列宁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有着不解之缘,他生前不仅亲自指导和帮助我们建立中国共产党、关心和支持中国革命,而且在早期著作与“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中多次论及中...
26
第一节 列宁对中国革命的预言与指导
中国是与俄国接壤的近邻,长期遭受沙俄帝国主义的侵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旧中国更是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四分五裂,灾难深重。列宁早就开始关心中国人民...
27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
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从炎黄先帝到华夏儿女,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多少志士仁人为追求心目中的“小康社会”和“大同世界”而呕心沥血、上下求索,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28
第三节 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创新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对外没有独立、对内没有民主,中国不可能独立自主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只能成为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附庸。中国的国情决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
29
第七章 从“列宁的思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我国与前苏联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时候,曾经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
30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与理论突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始终与邓小平姓名联系在一起,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邓小平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