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品格
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受唯心史观的束缚,不承认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因而不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和认知水平的有限,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还处在自发的阶段,因而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找不到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的正确途径,认识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空想社会主义由于其自身存在的这些根本缺陷,使它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3)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日益激化,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阶级斗争愈发展和愈具有确定的形式,这种超乎阶级斗争的幻想,这种反对阶级斗争的幻想,就愈失去任何实践意义和任何理论根据”。(4)因而,空想社会主义就必然为科学社会主义所取代。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扬弃了空想论弊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虽然在理论形式上是以空想社会主义为其直接思想来源的,但是,它却深深地扎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的经济事实之中,它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由于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历史性飞跃。
1.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
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5)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在西欧一些国家中占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给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日益加剧。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给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2.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之外,还必须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应用它去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两个重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两块理论基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把他创立的辩证唯物论运用于观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的结果,它揭示了:人类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状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则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从事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空想社会主义一度把社会主义看成是“理性”的表现,从抽象的不变的“人性”出发,从“永恒正义”的理性原则出发,而不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来设想未来社会,从而陷入空想论的泥潭。唯物史观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深入地研究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的结果,它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说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到最后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进程和客观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伟大使命,以及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正确道路。它从原则上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所没有能够解决的依靠什么社会力量的问题,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鼓吹的通过教育、示范和理性感化等来实现社会主义的主张,从而把社会主义置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现实基础之上。
二、科学社会主义具有“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特质
1845年春,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其中心思想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强调革命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奠定了哲学基础,赋予其实践品格。
1.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定位:明确了理论的“核心”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注重把自己的革命理论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1847年他们创建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斗争和清算,他们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融为一体,言简意赅地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世界观的原理,以唯物史观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在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相作用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了代替资产阶级的社会的将是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联合体。《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代表作。
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尖锐化了。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重新高涨,随着工人觉悟的提高,各国工人运动联系的加强,1864年成立了无产阶级第一个群众性国际组织——国际工人协会,通称第一国际。在这期间,马克思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撰写了《资本论》第一、二、三卷的手稿,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问世,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提供了锐利的武器。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资本主义开始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资本主义体系的内部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相互竞争尖锐化了。1871年法国无产阶级起来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立了巴黎公社。这是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统治的第一次英勇尝试。在巴黎公社被反动阶级镇压以后,马克思立即写下了《法兰西内战》,科学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彻底砸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重要思想,论述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经济政策以及无产阶级的同盟者问题,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在欧洲工人运动进入向资本主义进行新的冲击作准备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帮助一些欧美国家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
与此相应,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总结了马克思和他几十年来进行理论研究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恩格斯指出:“现代的唯物主义,它和过去相比,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终结的”。(6)这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落脚点,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就不能显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前所未有的历史作用;同样道理,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奠基,科学社会主义也难以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关系的考量中,科学社会主义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是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形象化地称其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恩格斯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作为“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始终具有实践的品格和发展的天性。
2.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突出了时空“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发展和斗争需要,曾经多次概括过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有时候,他突出地强调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和性质”的学说。有时候,他全面完整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学说。
在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研究对象中,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阶级性;“条件”就是“消灭阶级”,包括消灭阶级的途径和手段;“一般目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其中最重要的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条件。“条件”是链接“性质”和“目的”的关键点,它既反映性质,又决定目的。弄清楚了这个“条件”,就能更好地认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和一般目的。因此,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中最具有实践品格、发展特性的内容。这为我们从当代中国和现今世界特定条件出发,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形式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理依据。
3.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命名:凸显了唯一“科学”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和他共同创立的学说,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7)他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才在社会主义之前冠以“科学”,因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8)由此可见,科学社会主义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实践”的特质和“发展”的品格。社会主义的科学本色,在本质上体现为社会主义的实践性和发展性的高度统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质和“发展”品格,已经深深地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形式之中。
4.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界定:彰显了实际“行动”
“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9)所谓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实践中去研究它、实践它和发展它。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一再强调,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晚年把视野扩展到欧洲以外的世界,研究东方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特殊性。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和《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及其初稿中,阐述了俄国“村社”的发展前景和历史作用,以及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问题。他认为,在西方革命的影响下,像俄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
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转入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斗争加剧,劳动人民的状况恶化,无产阶级为未来的革命战斗正在积聚力量。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的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建立并得到了巩固,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团结加强。在80年代末,恩格斯推动成立了新的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即第二国际。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担负起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使命。他为进一步发展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等一系列重要的著作,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关心和支持《共产党宣言》以及马克思和他本人的其他著作的再版工作并撰写序言;他为制定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战略和策略作了巨大的贡献。在《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的导言》中,恩格斯根据历史经验和对19世纪最后20多年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新现象的分析,阐述了自己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前景的新思考;他与资产阶级思想和工人运动中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恩格斯在这时期撰写了许多不朽的著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步实际行动,远胜于一打纲领。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之后,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使社会主义付诸实际行动。同时,社会主义“行动”的实践形式,必须从现实世界和本国国情出发,适应当下形势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