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77年进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任教,专业方向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守岗位42年,目标始终如一,不离不弃、无怨无悔。择业敬业乐业交融,教学科研咨询结合,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

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本《跨越卡夫丁》著作,是我20年磨一“课”的产物。1998年,我开设了“列宁晚期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比较研究”专题课,电子课件获校内课件评比一等奖,课程录像作为我校优秀专题课推送到“全国党校远程教育网”展播。中共中央党校校长和中共上海市委领导考察我校时,曾经先后在现场观看并了解我运用多媒体方式解读马列主义经典原著的教学效果。此后,我继续创新并不断提升课程质量。在学术分析框架上,深度挖掘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革命的憧憬和“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理论创意和战略深意,系统论证了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在课程内容上,打造出“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当代启示”专题课程。在教学形式上,我与卢肖文教授首创了两位教师同台授课的“双讲”模式。首次创新就得到校内中青班学员的热烈点赞,在“学员社区”网上一下子冒出66个帖子,妙合六六大顺。此课经过精益求精的打磨,长期受到学员好评。

教学相长、教研相通,是成功之道。我为学员倾心服务,学员给我精神激励。有几期学员特地把我的讲课内容全程文字实录送给我,热切地希望我成书出版。近年来,我已把不少教学心得转化为《从科学理论体系的视角领悟列宁晚期思想的价值》等论文和章节,加上本人“一课一库”的资料储备和读书笔记的长期积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朝花夕拾、终成一卷。

《跨越卡夫丁》与我2017年主编的《超越乌托邦》是姊妹篇,时隔两年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两部著作共计50多万字,分别围绕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和“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等经典原著进行研究与解读,体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特色,力创新时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研究和原著解读的新样式。解读,旨在感悟和把握经典原著的真理力量;启示,意在凸显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命活力。两书前后呼应、有机整合,以数千年大历史观和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宽广视野,以史带论、以著述理,阐发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单一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跨越卡夫丁峡谷”以后,开辟一条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走向强起来的成功经验及其发展趋势。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杨旭和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党校教师丁倩分别撰写了《学术界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研究述评》和《学术界关于列宁主义与十月革命的研究综述》作为附录,增色不少。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周纪良教授提供了重要修改意见,上海社科院知名专家徐觉哉研究员为本书作序,特此鸣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提供了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科研处郭小霞、马昊、朱俊英做了大量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鲍静、吕桂萍对本专著的编辑和出版作出了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袁秉达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