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与理论突破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与理论突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始终与邓小平姓名联系在一起,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邓小平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2)

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宣言书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陷入困境,“文化大革命”刚一结束,人们急切地盼望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中国向何处去?当时摆在我们面前有三条路:第一条是搞“两个凡是”,继续犯“左”的错误,走封闭僵化的老路;第二条是借口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的改旗易帜的邪路;还有一条是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最后一条崭新的正确道路。

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是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邓小平在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4)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5)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带领党和人民推进了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2年党的十二大之前,经过长达4年的拨乱反正,邓小平的所有探索实质上是力图寻求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又不同于苏联一类国家的,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当时邓小平已经意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怎么搞社会主义,“我们确实还缺乏经验,也许现在我们才认真地探索一条比较好的道路”。(6)此后,邓小平立即围绕着经济建设中心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开始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重大领域全面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经济上,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7)同年12月,邓小平对“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蓝图作了初步构想,提出了著名的“小康”概念,明确“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8)事实上,邓小平已经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化改革与“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了。在此后连续十多年时间内,他几乎年年都要谈论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在政治上,邓小平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9)强调“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要重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精简机构等等。在文化上,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0)要大力发扬“五种精神”,“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11)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既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同时又表明我们党经过进一步的探索,“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该《决议》从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第一次概括了这条正确道路的十大要点,第一次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该《决议》关于我党在新时期“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的提法,实际上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的起点或过渡性提法。

二、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2)这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突破。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及其认识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提出“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这是将中国由落后农业国变成先进工业国的特殊道路和过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3)

第二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比较多地使用“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提法,这意味着中国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现代科技的现代化,要瞄准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实行新的自我赶超。198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概念,它标志着“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14)“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5)

第三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沿着邓小平成功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前进,不断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谱写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的新篇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我们正在毫不动摇地走下去。

就邓小平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创性贡献而言,最为宝贵的经验在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基本问题,通过总结我国经验和参照别国教训,研究和回答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人口大国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是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前提,而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是弄清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结果。在“两个搞清楚”的进程中,邓小平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形成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特别是在列宁“新经济政策”思路的启示下,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以及经济、政治、科学、教育、文化、军事、祖国统一、外交等各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方针政策,提出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检验标准等。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实践中,邓小平集中全党集体智慧,成功创立了本源性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初步形成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依据,在前几次重大理论概括的基础上,初步整合和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基本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是九大方面:第一,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第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明确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第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第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第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第九,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党的十四大报告对邓小平理论体系架构的全面整合和科学表达,有独到的贡献和特色,在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上达到了新的高度。第一,党的十四大的概括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鲜明主题,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主线,逐一有序地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这九大方面理论。第二,这一概括是在邓小平理论日益走向成熟阶段作出的集大成式的创新概括,具有科学性,使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框架。第三,该体系第一次明确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列入“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的条目之中,这是历次概括中最重大的突破。第四,这一新的概括辩证地阐明了邓小平理论体系是开放性的体系和发展着的真理。一方面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放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四、邓小平理论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

邓小平理论是在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前提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敢于走新路、说新话、办新事,邓小平理论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首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并对其作了科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把发展生产力与解放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路径与最终目标统一起来。只有生产力的充分解放和发展,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突破了仅仅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层面强调社会主义本质的思维定势,克服了急躁冒进的情绪。人们从急于求成、不切实际的梦幻中走出来,回到按照中国实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中来。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首先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同时也研究了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其中既包括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也包括非洲一些民族独立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可见,邓小平考虑的是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遇到的共同挑战,他使用“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定范畴,没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表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具有普遍意义。无论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还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都不只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任务,不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应当为之奋斗的目标和任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告诉我们,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二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上述两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并且贯穿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发展的长久进程中。

2.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马克思以欧洲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为依据,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形成了著名的共产主义两阶段思想。根据列宁的理解,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最高阶段就是我们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当初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没有再进一步区分。列宁从俄国当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情出发,曾经把社会主义发展区分为“不发达社会主义”和“发达社会主义”等若干阶段,但没有形成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和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国情再认识的产物。1981年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则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系统而精辟的论证,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1989年政治风波后,邓小平多次强调,党的十三大概括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不能变。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再次重申:“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16)

承认中国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了中国社会主义具有“不够格”、“不发达”、“不成熟”的状况,说明中国共产党勇于认清这个现实,强调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是为了动员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脚踏实地奋发图强,使中国能够早日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这决不是安于现状,甘居落后,更不是允许那些社会丑恶现象的滋长和蔓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承认落后,并逐步改变落后的理论,是面对实际、开拓前进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石,是当代中国发展大局的立足点。

3.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从1979年11月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等人时,首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7)这一具有开创性的命题起,至1992年初视察南方谈话对市场经济曾作过十多次集中论述,其中最著名的论断是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8)党的十四大在接连十多年探索的基础上,明确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靠过去僵化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了不可回避的历史课题。市场经济是比计划经济更富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当然,市场经济有局限也有风险,需要不断完善之,但是决不能以此为由,重新回到传统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事实上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还没有创造出比市场经济更有效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新概念,它是把公有制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性结合起来,二者既不能割裂,也不能偏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选择,指明了用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宏观调控两大杠杆来补充和匡正市场经济弊端的新路径。

4.第一次提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理论

任何一个社会都要进行改革,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恩格斯曾经预测:“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9)一般人往往把改革视为渐进的量变,改革只起着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就连毛泽东也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20)因此,毛泽东讲改革是侧重于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的贡献在于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统一于改革的进程中。“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21)因为邓小平看到了改革具有解放生产力的意义,所以他认为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把改革比作新的革命,并全面阐述了改革的性质、目的、范围、步骤、方式等,形成了一整套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体制改革布局,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5.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的思想

资本主义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这种条件下,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究竟如何对外开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曾探索了“租让制”的实践。但自从二战以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形成,冷战开始,斯大林由此提出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把社会主义世界同资本主义世界隔绝了。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还是想利用西方文明发展的成果和经验,但是当时的国际形势不允许。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的形势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邓小平创立的对外开放思想博大精深,从经济社会开放到文化开放,从利用外国资金到利用外国智力,从发展外贸关系到借鉴外国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从创立开放的经济特区到建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22)

6.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等著作中提出,在任何社会,科学都是一般的社会生产力,而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由于科学并入了生产,因而它也就成了“直接的生产力”。这就肯定了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邓小平顺应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的科技革命潮流,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思想和生产力学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点以后,又瞄准了世界高新科技发展的大趋势。1988年10月,他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敏锐地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23)这为中国形成“科技强国”、“科技强军”的战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7.第一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理论

邓小平思考了马克思去世以后100多年来,国际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在1984年5月首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据此,党的十三大报告采用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的提法。和平发展的新时代,是指国际形势总体呈现缓和趋势,暂时不存在发生世界大战的紧迫危险性;世界各国较量的重心从偏重军事对抗和政治冲突,逐步转向以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各国之间既有激烈的竞争,也有卓有成效的合作,实现经济合作领域的平等互利、合作双赢或者多赢。当今世界,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冲突;总体合作,局部对抗。和平发展的新时代观,彻底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传统时代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冷战思维。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准确把握世界主题和国际形势,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正确制定中国一系列符合时代潮流的大政方针、内外政策和发展战略。

8.第一次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构想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和周恩来曾多次提出和平解决中国大陆与台湾统一的初步设想,但是,条件不具备。在新时期,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充分尊重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中国共产党提出以大陆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台湾、香港、澳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成功实践表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构想是完全正确的,“再没有比‘一国两制’的办法更为合理的了”。(24)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称赞“一国两制”是“最富有天才的创造”。邓小平的“一国两制”设想与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国家结构的创造性发展。

在邓小平理论中,像这样的“第一次”还有许多。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列宁主义的贡献是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变成现实制度,毛泽东思想的贡献是使社会主义革命经由新民主主义之路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那么,邓小平理论的贡献则是促使社会主义建设从单一的苏联模式走向本国特色道路、多种模式发展。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体现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以一种富有和平发展时代气息的新社会主义观,创造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