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胜利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新纪元

第一节 十月革命胜利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新纪元

从1917年十月革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新纪元,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块丰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在经过广泛阅读和大量准备基础上,于1916年1—6月写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以下简称《帝国主义论》)。《帝国主义论》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与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揭示了帝国主义时期的各种内在矛盾,深刻论证了在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为“一国首先胜利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帝国主义论》的发表和“一国首先胜利论”的提出,标志着列宁主义走向成熟,列宁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一、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使俄国革命成为不可避免的直接实践问题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垄断统治使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特别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宗主国和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矛盾、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工人罢工浪潮汹涌澎湃,席卷了整个欧洲,特别是俄国1905年革命,结束了1871年巴黎公社以后出现的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揭开了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革命的“序幕”。1914年又爆发了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世界大战,使交战各国的经济面临破产,使全世界人民陷入苦难深渊。各国人民的革命情绪由此空前高涨,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政治运动和革命风暴的时代。革命形势日益成熟,无产阶级革命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直接的实践问题。

俄国是一个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国家,早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俄国之前就有一批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从事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是自己祖国的优秀的革命民主主义宝贵遗产的真正继承者。俄国民粹派虽然在国内传播马克思主义,但是他们却认为俄国的社会历史状况特殊,马克思主义不适用于俄国。于是,19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普列汉诺夫领导的由一批脱离了民粹派的革命知识分子组成的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即“劳动解放社”,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宣传马克思主义。随后,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则成功地完成了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分析俄国社会经济状况和阶级状况的历史任务。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使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空前尖锐,革命时机日趋成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大加剧了帝国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致使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运动迅速发展。革命高潮的到来,造就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大好形势,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由于连年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造成的空前灾难,促进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无产阶级在少数国家,甚至在单独一个国家夺取资产阶级政权的时机日益成熟。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二月革命。由于特殊的条件和原因,国内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不同性质政权并存的局面,革命出现了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设想通过“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途径,积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但是,1917年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发动事变,疯狂镇压彼得格勒的群众示威游行,解除了工人赤卫队的武装,逮捕了大批革命者,并下令通缉列宁。俄国的“七月事变”表明,和平变革的道路被堵塞,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全部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政府手中,无产阶级必须走暴力革命的道路,武装夺取政权。

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基本特征与世界潮流

在无产阶级革命的紧要历史关头,以伯恩斯坦、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贩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掩盖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矛盾,抹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掠夺性质,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考茨基在1914年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定义,认为帝国主义不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而是金融资本“情愿采取”的一种政策,他由此抛出了“超帝国主义论”。他说资本主义会经历一个“超帝国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各国金融资本将联合起来共同剥削世界,从而可以消除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出现“和平民主”的“新纪元”。以伯恩斯坦、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为适应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需要极力掩盖帝国主义矛盾,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宣扬议会道路,鼓吹“资本主义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他们站在社会沙文主义立场上,提出“保卫祖国”的反动口号,狂热的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政府发动的帝国主义战争。他们的机会主义论调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极大的危害,如果不从理论上批判这个论调,就不能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列宁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列宁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进行了繁重的理论创新工作,写下一系列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批判考茨基的战斗檄文,形成了帝国主义理论,其中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一部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列宁很早就注意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现象。他在1895—1913年写的一系列著作中都揭示和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所具有的个别特征。他还非常注意论述资本主义的最新书籍的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从1915年开始在伯尔尼集中力量认真研究帝国主义问题。他从148本书籍和刊登在49种不同的期刊上的232篇文章中作了共约50个印张的摘录、提要、笔记等。(2)列宁科学地分析和研究了浩瀚的实际资料,为写作《帝国主义论》一书作了充分的准备。1916年1月,列宁在伯尔尼开始撰写《帝国主义论》一书。2月列宁移居苏黎世,继续研究帝国主义问题和撰写此书。他除了利用苏黎世州立图书馆的藏书外,还从其他城市借阅一些书籍。1916年6月《帝国主义论》一书完稿,1917年出版。此外,列宁在《第二国际的破产》《社会主义与战争》《论欧洲联邦口号》《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打着别人的旗帜》《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国家与革命》等论著中,都阐发了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问题。

《帝国主义论》的中心议题和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生产集中和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规律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根据马克思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集中和垄断的论述,列举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具体地说明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在巨大发展过程中,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的企业。尽管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在垄断组织的产生时期或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这只是非本质的差别,而生产集中引起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现阶段的一般和基本规律。“因为几十个大型企业彼此之间容易成立协定”;“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的趋势”。列宁并把这种垄断组织发展的历史分为三个基本时期:(1)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自由竞争发展达到顶点的最高阶段。垄断组织还只是一点不甚明显的萌芽。(2)1873年危机之后,卡特尔有过广泛的发展,但是,卡特尔在当时还是一种例外,还不稳固,还是一种暂时的现象。(3)19世纪末的高涨和1900—1903年的危机,这时卡特尔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一种基础。列宁阐明了资本主义变为帝国主义是一种客观必然趋势。

2.帝国主义具有五大基本经济特征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揭示的帝国主义基本经济特征是:(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的高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引起垄断。垄断成了资本主义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垄断使资本主义各种矛盾更加尖锐化,使经济危机日益加深,从而引起资本间的竞争更加剧烈。垄断加深危机,危机又反过来加强生产集中和垄断。(2)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形成金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在生产集中到垄断的过程中,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至相互融合,形成金融资本。随着金融资本的形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形成了一小撮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并把这种统治扩大到政治领域和其他领域。(3)与商品输出不同的金融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垄断统治使少数最富的资本主义国家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资本,而本国能够提供垄断利润的有利投资场所相对狭小,于是这些资本有必要输到国外。资本输出意味着金融资本的统治从国内扩大到国外,它是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和国家的坚实基础,是极少数最富国家的资本主义寄生性的基础,它为输出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资本输出造成了真正布满世界各国的金融资本的密网。(4)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随着垄断资本的对外扩张,各国最大垄断组织为了减少竞争中的斗争所造成的损失,往往实行暂时的妥协,订立国际协定,组成国际垄断同盟,共同瓜分世界市场。(5)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在帝国主义阶段,殖民地作为垄断资本的原材料产地、投资场所和销售市场的意义增大了,成为帝国主义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这就决定了列强必然拼命争夺殖民地,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但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他们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使得他们必然要按照变化了的实力地位重新瓜分世界,这就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

3.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指出,帝国主义历史地位的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也是帝国主义的实质,它的五个基本经济特征都可归结为垄断。(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垄断使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停滞的趋势;资本输出形成了食利阶层和食利国;垄断资产阶级用垄断利润收买少数工人和上层分子,形成工人贵族阶层;自由竞争要求民主制,垄断则要求政治反动,垄断使资产阶级对工人运动的镇压和对外侵略扩张都变本加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过渡的资本主义。也就是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帝国主义使资本主义一切矛盾都尖锐化,这些矛盾的尖锐化,是推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强大动力,因此,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最后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深刻总结了《资本论》出版以后半个世纪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经验,第一次对帝国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基本特征、历史地位以及在帝国主义条件下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问题作了最全面、最系统的分析,清算了以考茨基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者关于帝国主义的种种谬论;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真相和经济根源,粉碎了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关于帝国主义战争的一切谎言和诡辩;分析了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联系,提出了战争必然引起革命的重要思想。这部著作揭示了新的时代特征、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为无产阶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革命提供了理论和策略基础。

三、列宁国家学说和“一国首先胜利论”奠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行动指南

列宁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出发,提出在帝国主义条件下有可能在少数几个国家甚至在单独一个国家取得胜利这样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理论。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世界和把握时代的重要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个或数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多国同时胜利”理论。他们从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入手,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应当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因为在那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私有制容纳不了它,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就会导致社会主义革命。同时,他们依据资本主义开辟世界市场和全球化趋势把全球各文明国家联合起来了,因此,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是国际性的。“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3)他们认为,最好的结果是几个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发动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取得革命的胜利。但是,这种结局并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势应变,及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一国首先胜利”理论。1915年,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第一次提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4)1916年,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进一步明确强调: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5)

1916年,列宁在写完《帝国主义论》之后,就认为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国家问题。1917年1—2月,列宁在苏黎世图书馆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对待国家的态度,他摘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诸多言论,写下了自己的意见和结论,并冠以“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标题,因笔记封面为蓝色,通称“蓝色笔记”。为了指导迫在眉睫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特别是俄国两次革命斗争的经验,于同年8至9月在匿居芬兰的艰苦条件下,写成了《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以下简称《国家与革命》)一书。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巩固和消亡、无产阶级民主的发展与作用等问题;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国家观;阐明了俄国革命胜利后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其核心观点是:

1.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暴力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列宁指出,暴力革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6)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只能通过暴力革命,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加以消灭。资产阶级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这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特征。无产阶级只有在自己革命政党领导下,用革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才能建立自己的统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2.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列宁根据马克思对于阶级斗争学说的重要论述,阐明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精髓。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列宁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包括建立人民武装以保卫新的政权,发扬民主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官员,摧毁宗教对人民的精神压迫。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即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实行民主,对一切反动组织和个人实行专政的国家制度。无产阶级专政在整个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起着决定性作用。

3.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中间必然有一个过渡时期

列宁依据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的基本原理,强调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中间必然有一个从前者转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因为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的,它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必然有一个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一时期相适应,必然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是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的时期,是镇压反动派反抗的时期,是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时期,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准备时期。

4.民主愈完善,国家消亡也就愈迅速

列宁认为,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国家在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同时,必须发展无产阶级民主,这是由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民主是对专政而言的,加强无产阶级专政,也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然而,真正的民主、完全的民主,只有当阶级和阶级差别消灭以后才会出现。因为真正的民主,就是国家的消亡和民主的消亡。只有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无产阶级民主才能获得巨大发展,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与经济管理,民主才能促使形式上的平等向事实上的平等转化。民主愈完善,国家消亡也就愈迅速。

5.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发展阶段不能混淆

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讲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并进一步指出,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脱胎出来的社会,因而,它带有旧社会的痕迹,还存在着资产阶级的法权。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中的平等权利,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资产阶级法权的表现。列宁之所以把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明确区分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因为这两个发展阶段存在着巨大差别,他们虽然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前者是不成熟的社会发展阶段,后者是成熟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这两个发展阶段,决不能相互混淆,混为一谈。

6.把社会主义“一国首先胜利”与“最终胜利”区分开来

1917年,列宁认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方面给劳动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帝国主义自身的力量,造成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处在这个薄弱环节上的国家往往会出现革命的形势。当时的俄国就是这样一个薄弱环节,它处在国际国内各种矛盾的汇集点上,在统治阶级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人民群众无法照旧生活下去的时候,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就出现了,无产阶级政党应该不失时机地发动革命夺取政权。在俄国武装起义条件成熟以后,列宁准确无误地把握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他不断地给党中央写信,建议立即举行武装起义。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如果不举行起义,“布尔什维克就会遗臭万年,毁灭自己的党”,“就是十足的白痴和彻底背叛”,“就等于彻底葬送革命”。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列宁两次直接主持中央委员会会议,作出武装起义的决定。(7)俄历1917年10月25日,在列宁主义指导下,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发动了武装起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新纪元。

当然必须指出,列宁在这个时期的著作中反复指出,社会主义在单独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胜利还不是“最终胜利”、“完全胜利”、“彻底胜利”、“绝对胜利”,为了取得“最终胜利”,必须依靠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努力,取得世界革命的胜利。“这就说明,在这个时候,列宁实际上已经把‘一国首先胜利’和‘最终胜利’区分开来了,只是在表述上没有像后来那样明确”。(8)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分析列宁期盼的欧洲革命或世界革命的战略策略时,不能忽视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