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摘录》与文化建设

第一节 《日记摘录》与文化建设

文化软实力,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的文化传统与发展水平,是该国社会制度和文明发展的深厚根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离不开一定的文化水平。当时的俄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文化落后的难题。列宁在《日记摘录》中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作了集中而深入的探讨,其中包括文化革命、文化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以及文化发展的战略举措和重要路径等问题。同时,他在后面四篇文章中也从多元角度多种层次一再论及文化问题。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一、写作背景

十月革命前,俄国的文化水平相当落后。当时,俄国的识字率很低,文盲与半文盲大量存在。十月革命胜利后,这种情况并未得到多大改进。到1920年,俄国居民的识字率也只有21%至33%左右。列宁认为,仅居民识字的情况就足以说明,在俄国“就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状况也是很差的”。(1)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充分保证我们有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我们所缺少的主要的东西就是文化,就是管理的本领”。列宁强调:“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它“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2)列宁坚信,只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文化革命,俄国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了。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提及的“文化”概念,包括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种解释。作为广义的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又包括精神文化。作为狭义文化的理解,就是指精神文化的建设。列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同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派”(3)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早在1909年,亚·亚·波格丹诺夫就提出了一种“无产阶级文化”的错误理论,主张无产阶级必须创造一种和旧文化完全对立的“自己的”文化,首先是“自己的”哲学。这一理论,波格丹诺夫及其拥护者曾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1909年)和博洛尼亚(1910—1911年)俄国工人开办的学校里加以散布。十月革命胜利后,波格丹诺夫及其拥护者继续鼓吹这种观点,并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活动加以贯彻。他们否认以往的文化遗产的意义,企图通过脱离实际生活的“实验室的道路”来创造“纯粹无产阶级的”文化。

列宁对“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思想家们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了始终不渝的斗争。他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这一决议草案中写道:“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按照这个方向,在无产阶级专政(这是无产阶级反对一切剥削的最后的斗争)的实际经验的鼓舞下继续进行工作,才能认为是发展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4)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要由人民群众来创造,因此,必须大大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同时还要团结改造资产阶级专家和知识分子,以便真正组成一支文化大军,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为了从俄国实际情况出发,真正讲清楚俄国的文化现状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列宁分两次口授了《日记摘录》一文。在1月2日之前,列宁第一次口授的打字文本中没有收入俄国识字状况表。列宁在看了这次口授的文本以后,提出了四点补充:“(1)补充1920年调查的识字人数,同1897年调查相对比,(2)补充关于城市工人支部对农村支部的支援,(3)补充说明,首先应当削减其他部门的开支以用于教育人民委员部,而不是削减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开支,(4)补充说明,需要加强组织国民教师的工作,增加经费,以便使他们成为苏维埃制度的可靠支柱,同资产阶级制度不同,在我们这里这是可以做到的(特别注意下农村以及为此所需的开支,以便利用暑假来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5)以上这四点均由秘书写在该打字文本上。1月2日,列宁口授了拟定的补充部分。但是,打字稿上并没有写明文章的标题。后来这篇文章在《真理报》上发表时,加了《日记摘录》这个标题。

二、基本内容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和国民教育,是当时列宁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日记摘录》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

1.通过繁重工作真正达到稍高的文化水平

列宁在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的错误观点时,善于用事实来说话。他指出,“事实提供的数据向我们表明,在我国就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状况也是很差的。果然不出所料,我们距离普遍识字还远得很,甚至和沙皇时代(1897年)比,我们的进步也太慢”。(6)这对那些一直沉湎于“无产阶级文化”幻想之中的人是一个严厉警告和责难。“这说明我们还要做多少非做不可的粗活,才能达到西欧一个普通文明国家的水平。这也说明,我们现在还要进行多么繁重的工作,才能在我国无产阶级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真正达到稍高的文化水平。”(7)

2.撤销臃肿机构,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列宁强调,政府首先应当削减的不是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经费,而是其他部门的经费,以便把削减下来的款项转用于教育人民委员部。他认为,使我们的整个国家预算首先去满足初级国民教育的需要,这个工作我们还做得太少,做得还远远不够。他举例说明,就拿职业教育总局的编制来说,有很多是臃肿的和形同虚设的机构,应予撤销。在无产阶级和农民的国家里,还有很多经费可以而且应当节省下来用以发展国民识字教育,办法就是把那些半贵族老爷式的玩意儿,那些在上述统计材料所表明的国民识字情况下可以不要、可以长期不要而且应当不要的机构一律撤销。

3.把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

应当把我国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这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我们没有关心或者远没有充分关心把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而不做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任何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问题就在于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如果我们不作重大的努力,是不能摆脱的,虽然我们有可能摆脱,因为没有哪一个地方的人民群众像我国的人民群众这样关心真正的文化;没有哪一个地方像我国这样把文化问题提得这样深刻,这样彻底;没有哪一个地方,哪一个国家像我国那样国家政权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而大多数工人深知自己的——且不说在文化方面,而是在识字方面——不足;没有哪一个地方的工人阶级像我国工人阶级这样,为了改善自己在这方面的状况,情愿忍受并且正在忍受如此重大的牺牲。

4.应当不断地加强组织国民教师的工作

我们应当不断地加强组织国民教师的工作,以便使他们从资产阶级制度的支柱(在无一例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里,他们一直是资产阶级制度的支柱)变成苏维埃制度的支柱,以便通过他们去争取农民,使农民脱离同资产阶级的联盟而同无产阶级结成联盟。我们必须经常不断地坚持不懈地工作,既要振奋他们的精神,也要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全面修养,而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5.城市工人支援农村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巨大文化任务

城市工人支援农村,是城乡关系的一个基本政治问题,对于我们的整个革命有决定的意义。资产阶级国家不断地极力愚弄城市工人,使国家、沙皇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出钱办的所有出版物配合这一目的,而我们能够而且应当利用我们的政权使城市工人真正成为在农村无产阶级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8)的人。可是,在城市工人与农村雇工之间建立交往,即建立一种他们之间可以很容易建立起来的友好互助形式,这是我们的责任,这是执政的工人阶级的基本任务之一。为此就必须在工厂工人中组成许多以经常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为宗旨的团体,包括党的、工会的、个人的团体。对于下农村这类措施,不要舍不得花钱,我们常常在几乎完全属于旧历史时代的国家机关上白花钱。

列宁期望,通过这封信充分地把城市工人支援农村这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巨大文化任务提出来。他强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给予农村的是那些在政治、经济、道德、身体等方面对农村起坏影响的东西。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今天城乡的文化联系自然而然地、必然地具有另一种性质。我们的城市自然而然地开始给予农村的,正是相反的东西。可是这一切正是自然而然地、自发地进行的,如果使这个工作带有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这一切就可以加强起来,而且以后更会百倍地加强起来。列宁在这里只是提出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当我们研究了这个问题,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工人团体,并尽量防止它们官僚主义化,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讨论并付诸行动的时候,我们才能开始前进,那时我们定能开始百倍迅速地前进。

总之,列宁认为,在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合作化和改革国家机关,都要求人民群众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否则光有物质文明建设,缺乏精神文化建设,是不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的思想,对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