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革命》与俄国革命的跳跃式发展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非一帆风顺。当时,无论在革命前夕列宁与普列汉诺夫关于要不要进行十月革命发生的争论,还是在酝酿武装起义进程中列宁的主张遭遇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反对和曲折,甚至在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考茨基、苏汉诺夫等人总想否定十月革命。列宁口授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反击这种政治攻击、澄清思想理论是非,为十月革命辩护。列宁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社会历史大视野阐明了俄国十月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灵活性。
一、写作背景
1922年12月24日,列宁翻阅了苏汉诺夫的《革命札记》第3卷和第4卷,觉得有话要说。列宁口授《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一文的直接因素,就是为了回击苏汉诺夫等人攻击十月革命的谬论。1923年1月16日和17日,列宁分两次口授完成了这篇文章。由列宁夫人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将文章转交《真理报》编辑部,该文的标题是由报纸编辑部加的,加了括号是说明此文是列宁专门“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
早在十月革命前夕,普列汉诺夫等人就提出,俄国生产力十分落后,无产阶级不成熟、在总人口中只占少数,不具备搞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列宁曾与普列汉诺夫展开激烈的争论,并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无产阶级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但在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后,苏汉诺夫于1918年至1921年撰写了7卷《革命札记》,记述了俄国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历史,攻击和批判十月革命。他认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俄国根本不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指责列宁缺乏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对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认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这一论调实质上是考茨基观点的翻版。考茨基认为,社会主义的俄国是一个“早产儿”。他把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比喻为一个怀孕的妇女,想通过“疯狂万分地猛跳”,“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且引起早产”,他断言:“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18)列宁觉得在自己有生之年必须彻底批驳孟什维克和苏汉诺夫等人以俄国缺乏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为借口,来否定俄国十月革命的错误论调。列宁在为十月革命辩护中,把苏汉诺夫等人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结合起来一起批判。
列宁指出,特别是俄国所有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也和第二国际全体英雄们一样迂腐。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对过去的盲目模仿,至于他们非常怯懦,甚至其中的优秀人物一听说要稍微离开一下德国这个榜样,也要持保留态度,至于所有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在整个革命中充分表现出来的这种特性,就更不用说了。他们都自称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却迂腐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苏汉诺夫等人机械、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及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只有在它的物质条件成熟时才会出现的观点,借以反对十月革命。他们在西欧社会民主党发展时期背得烂熟的一条论据,已成为他们万古不变的金科玉律,这条论据就是:俄国还没有成长到实行社会主义的地步,还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可是他们谁也没有想到问一问自己”:面对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人民该怎么办?
他们不闻不问,列宁来问来答。列宁以一连串极具针对性和论战性的反问句,反击机会主义者:
其一,面对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毫无出路的处境逼迫下,难道他们就不能奋起斗争,以求至少获得某种机会去为自己争得进一步发展文明的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吗?
其二,既然特殊的环境把俄国卷入了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使处于东方即将开始或部分已经开始的革命边缘的俄国,发展到有条件实现像马克思在1856年谈到普鲁士时曾作为一种可能的前途提出来的“农民战争”同工人运动的联合,那该怎么办呢?
其三,既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那又该怎么办呢?
其四,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世界历史发展的总的路线是不是因此改变了呢?正在卷入和已经卷入世界历史总进程的每个国家的各基本阶级的相互关系是不是因此改变了呢?
其五,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社会前进的脚步声,更是发自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呼唤声。列宁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论我国革命》一文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列宁指出了世界历史发展中各国文明发展状态的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分析了西欧国家文明发展趋势与俄国革命特殊形式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性现象。列宁强调,俄国是介于欧洲文明国家和东方各国之间的国家,它势必表现出不同于两者的某些特殊性。个别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跳跃性发展的特殊性,并不偏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列宁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为前提的。恩格斯指出:“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它那就势必不仅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常常打断思想进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虑世界历史发展普遍性与一国历史发展特殊性的整体结构时,不能机械地根据时间顺序而应该根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来考量。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具备一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改变社会发展的顺序。既遵循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又体现革命时期的极大灵活性。列宁充分肯定了俄国选择“先革命”夺取政权、“后建设”追上别国人民的发展路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第二部分,列宁进一步阐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造就的特殊环境之下,俄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通过革命能够用与西欧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在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战争引发革命的形势下,无产阶级应当不失时机地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而不应当坐失历史机遇,待到俄国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之后,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强调,东方人口无比众多的落后国家走向革命会具有更多的特殊性。
总之,列宁口授此文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和批判苏汉诺夫等“怯懦”的人否定十月革命必然性、合理性的“迂腐”观点,阐发马克思的革命辩证法和俄国无产阶级十月革命的伟大创举。
二、基本内容
列宁的《论我国革命》一文,既是为十月革命辩护、为苏维埃俄国正名的战斗檄文,也是一篇运用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论证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然性、必要性和合理性的重要文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该论文篇幅不长,但内容非常重要,观点十分鲜明,思想深刻,学理性强,奠定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1.在无产阶级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
列宁一向推崇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马克思说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列宁以法国与德国的工人革命为例,引经据典深刻阐明了马克思辩证法的核心要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灵活性的策略。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诞生以后,4月12日马克思给路·库格曼的信中,热情称赞巴黎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19)1871年5月,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进一步阐明巴黎公社是“一个高度灵活的政治形式”。(20)列宁批评苏汉诺夫等人“就连马克思的这个直接指示他们也完全不理解,他们甚至没有注意到,例如,马克思在通信中曾表示希望能够造成一种革命局面的德国农民战争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21)就是对马克思的这个直接指示,他们也像猫儿围着热粥那样绕来绕去,不敢触及。
列宁从深层次上揭露了论战对象由其阶级立场和政治本质所决定的怯懦、迂腐与狭隘:“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出他们是些怯懦的改良主义者,惟恐离开资产阶级一步,更怕跟资产阶级决裂,同时又用满不在乎的空谈和大话来掩饰自己的怯懦。即使单从理论上来看,也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们根本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见解。他们到目前为止只看到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固定道路。”
2.从世界历史的总进程来看,对西欧发展道路的某些修正是微不足道的
列宁以世界历史大视野考察人类历史的总进程,认为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发展的这条道路只有作相应的改变,也就是说,作某些修正,才能当作榜样。而这种修正,放到历史长河中来看,是微不足道的。
列宁立论的依据是:
第一,十月革命是和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这样的革命势必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或者说正是由于战争而有所改变的一些特征,因为世界上还从来没有过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这样的战争。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最富有的国家的资产阶级在这场战争之后还没有能调整好“正常的”资产阶级关系,而我们的改良主义者,即硬充革命家的小资产者,却一直认为正常的资产阶级关系是一个极限(不可逾越的极限),而且他们对于这种“正常”的理解是极其死板、极其狭隘的。
第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他们甚至没有想到,例如,俄国是个介于文明国家和初次被这场战争最终卷入文明之列的整个东方各国即欧洲以外各国之间的国家,所以俄国能够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但却使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而且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
3.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
列宁指出,当时包括苏汉诺夫在内的第二国际的所谓“英雄们”,反对十月革命的核心论点是“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列宁把十月革命的发生原因与成功经验放到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特定的历史背景与客观形势中考察,以一连串的反问句强有力地驳斥了他们的谬论,科学论证了十月革命是历史必然性与人民的主观能动性相互结合的产物。工农阶级在特定革命形势下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俄国无产阶级可以首先通过革命驱逐地主和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赶上别国人民。
列宁这篇论文具有鲜明的论战风格和批判特色,他既在批判论敌的过程中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在追本溯源中明辨是非、揭示真理;又在尊重实践、尊重群众中,证明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符合人类历史普遍规律与个别落后国家可以改变发展顺序的客观需求并不矛盾。列宁进一步求证:“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你们说,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你们在哪些书本上读到过,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列宁引用了拿破仑的名言:“首先要投入真正的战斗,然后便见分晓。”然后,他验证“我们也是首先在1917年10月投入了真正的战斗,然后就看到了像布列斯特和约(22)或新经济政策等等这样的发展中的细节”,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细节。现在已经毫无疑问,我们基本上是胜利了。
4.东方人口无比众多的国家的革命会带有更多的特殊性
列宁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他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辩护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他的视野覆盖帝国主义时代所有被压迫国家与被压迫民族,他阐发的落后国家革命思想与战略策略,同样适合中国等经济文化落后大国的革命实践。列宁以颇具讽刺的口吻说:“我们的苏汉诺夫们,更不必说那些比他们更右的社会民主党人了,做梦也没有想到,不这样就根本不能进行革命。我们的欧洲庸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列宁甚至说过:“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23)
实质上,列宁在这篇论文中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探讨了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俄国发展形式和顺序上的特殊规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有条件地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的思想。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并取得胜利,实现了从资本主义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进入过渡时期,并建设初级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飞跃。列宁的这一思想,对中国革命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