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对中国革命的预言与指导
中国是与俄国接壤的近邻,长期遭受沙俄帝国主义的侵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旧中国更是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四分五裂,灾难深重。列宁早就开始关心中国人民、中国革命和中国的前途命运。列宁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支持、对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以及列宁在“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中关于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科学预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由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指引和必然结果。
1.列宁长期关心和支持中国革命和前途命运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很快就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加速了列宁经典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又成立专门机构和出版社编译列宁著作。据统计,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列宁的著作被大量地翻译为中文。从1924年到1927年这四年之内,列宁著作译成中文发表的已达23种,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翻译和出版的列宁专著或文集达38种,其中就有列宁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一系列名作。(1)列宁自1900年开始,跟踪研究当代中国长达24年,始终关心着中国形势和中国革命。他撰写和发表了10多篇文章,其中包括:《中国的战争》《关于中国革命》《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新生的中国》《论亚洲是世界风暴的新泉源》《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论帝国主义时代民族解放战争的可能性及其胜利条件》《论东方各族人民的觉醒》《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论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压迫的加强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始》《论民族解放运动与共产国际的战略和策略》《论东方的民族革命与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宁肯少些 但要好些》等等。列宁论述中国和中国革命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肯定和支持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列宁强烈地抨击了沙俄政府对华发动侵略战争的恶劣行径,揭露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疯狂镇压“手无寸铁的中国人”的犯罪行为和瓜分中国的殖民政策;列宁高度评价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地位,并以此为例考察中国已经完全卷入全世界资本主义文明潮流的几万万人的深刻革命运动所产生的思想的“社会意义”;充分肯定孙中山是先进的中国民主主义者,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列宁期盼中国出现“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革命高涨,“没有真诚的民主主义的高涨,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涨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列宁指出,中国愈落在欧洲和日本的后面就愈有四分五裂和民族解体的危险。只有革命人民群众的英雄主义才能“复兴”中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正在尽量启发农民群众在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方面的主动性和勇敢果断精神,从中正确地寻找“复兴”中国的道路。
第二,预见中国无产阶级将日益成长并组建自己的革命政党。列宁预见,最后由于在中国将出现许多个上海,中国无产阶级将日益成长起来。它一定会建立这样或那样的中国社会民主工党,而这个党在批判孙中山沿用的小资产阶级空想和反动观点时一定会细心地辨别、保存和发展他的政治纲领和土地纲领的革命民主主义内核。
第三,论证帝国主义时代民族解放战争的可能性及其胜利条件。列宁指出,反对帝国主义大国的民族战争不仅是可能的和可能性很大,而且是不可避免的、进步的、革命的,诚然为了取得胜利或者需要被压迫国家众多居民(我们举例提到的印度和中国就有几亿人口)的共同努力,或者需要国际形势中某些情况特别有利的配合(例如帝国主义大国由于大伤元气、由于彼此打仗和对抗而无力进行干涉如此等等),或者需要某一大国的无产阶级同时举行起义反对资产阶级(我们列举的情况中的最后一种对于无产阶级的胜利是最理想和最有利的)。
第四,规定了共产党在封建关系或宗法关系和宗法农民关系占优势的国家和民族中的政策和策略。列宁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这篇著作中﹐论述了帝国主义时代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实质和道路问题,指导共产国际制定共产党在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策略。列宁强调,在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已被划分为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的条件下﹐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是要使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共同进行革命斗争﹐去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因为只有这种联合,才能保证战胜资本主义,否则谈不上消灭民族压迫。列宁还指出,落后国家必须反对封建宗法和宗教势力﹐各国共产党要积极支持这些国家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但在与资产阶级联盟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并反对把这些资产阶级民主解放思潮加上共产主义色彩。
第五,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列宁在著名的《论我国革命》一文中,把俄国看成是介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东方落后国家之间的类型,强调俄国革命要有自己的特色。当时,俄国革命已经呈现出诸多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特点,列宁指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跳跃式发展的特殊性,完全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列宁认为,东方国家已经卷进世界历史,卷进了世界革命运动的洪流。俄国应该着眼于世界革命的发展而实行使一切民族解放运动和一切殖民地解放运动同苏维埃俄国结成最密切的联盟的政策。“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2)
我国理论界有些专家认为,“列宁把俄国和东方其他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性事物来研究,说明它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可能性、必然性和特殊性的理论,是列宁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列宁关于东方国家容易发生革命、东方的民主革命容易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东方国家虽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东方国家可以先于西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东方国家必须渐进地组织经济建设、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进程伟大而曲折等重要观点,构成了列宁的“东方理论”的核心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实现了由‘西方重心论’向‘东方重心论’的转移,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为正确地认识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思想指南”。(3)
2.中国革命无疑会比俄国的革命带有更多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才能成为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行动指南。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实际运用,必须因时因地、随时随地从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出发。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走自己的路、体现本国特色的宝贵思想,至今对我们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列宁曾经指出:在人类从今天的帝国主义走向明天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上,必然会表现出多样性。“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4)列宁在《论我国革命》等文章中,针对中国等国未来革命的特殊性问题进一步强调:“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5)列宁的社会主义“特色”论,无疑是经济落后国家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志士仁人奋起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的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6)在后两次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的基本经验是: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革命、建设是这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