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与苏联国家统一的战略思考
1922年10月初,俄共(布)召开的中央全会通过了包括俄罗斯联邦在内的各民族共和国根据平等原则联合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决议。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苏联”的国名就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19)苏联是一个多民族的联邦制国家,民族团结、民族繁荣、民族融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多民族国家走向社会和谐与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列宁在这封信中所涉及的主要议题就是苏联的民族团结与“自治化”问题,这是关系到新生苏联的国家统一、人民团结、事业成功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写信动因
苏联有120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人占51%,乌克兰人占15%,乌兹别克人占6%,白俄罗斯人占4%,其他为哈萨克人、鞑靼人、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摩尔多瓦人、塔吉克人、立陶宛人、土库曼人、德意志人、吉尔吉斯人、犹太人、拉脱维亚人、爱沙尼亚人等约占24%。苏联有200多种民族语言和方言,其中斯拉夫语族占75%,除斯拉夫语之外的其他印欧语占8%,阿尔泰语占12%,乌拉尔语占3%,高加索语占2%。民族与宗教问题密不可分。当时苏联主要宗教为俄罗斯东正教,其他有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在苏联初创时期,列宁为党的十二大写了《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这封信,主要是从巩固苏联国家体制和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正确处理苏联国内民族关系问题的重要思路、基本原则、具体措施和国际意义。
促使列宁写这封信的直接原因是所谓“格鲁吉亚事件”。1922年8月,根据俄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俄共中央组织局成立了一个以斯大林为首的委员会,负责起草《关于俄罗斯联邦和各独立共和国的相互关系》的决议草案,提交即将召开的中央全会讨论。该草案把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作为自治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提出了所谓的“自治化”方案。这一方案当即遭到格鲁吉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反对,但是,仍然在9月23—24日举行的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列宁知悉之后,于26日给中央政治局委员写信,批判斯大林在这一问题上操之过急。他建议承认各共和国是平等关系,“再建一层新楼——平等的共和国联邦”,把加入俄罗斯联邦修改为同俄罗斯联邦一起,“正式联合成欧洲和亚洲苏维埃共和国联盟”。(20)列宁已经看到了斯大林等人大俄罗斯主义抬头的危险,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列宁决心“要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决一死战”。(21)
1922年10月初召开的俄共(布)中央全会在列宁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包括俄罗斯联邦在内的各民族共和国根据平等原则联合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决议。但是,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该决议规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三国通过外高加索联邦而不是直接加入即将成立的苏联。这样一来,“这三个共和国就降到了于俄罗斯联邦不平等的二等国,相当于自治共和国”。(22)这一点受到以波·古·姆季瓦尼为首的格鲁吉亚共产党中央领导人的坚决反对,他们要求直接加入苏联。然而以格·康·奥尔忠尼启则为首的俄共(布)外高加索边疆区委员会对这一要求采取了高压政策。10月20日,外高加索边疆区委员会召开全会,给格共中央领导人奥库查瓦、科·马·钦察泽和菲·耶·马哈拉泽以党内警告,解除奥库查瓦的格共中央书记和主席团委员职务。在10月22日召开的格共中央全会上,奥尔忠尼启则又指责格共领导人有“孟什维主义倾向”,搞“沙文主义”,表示对格共中央委员会“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钦察泽等于21日给莫斯科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打电话上告。22日格共中央委员会提出辞职。外高加索边疆区委员会接受了格共中央委员会的辞职,成立了以维·维·罗米那兹为首的新的中央委员会,接着又在政府部门撤换大批干部,马哈拉泽被撤去格鲁吉亚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职务,谢·伊·卡夫塔拉泽被撤去人民委员会主席职务,钦察泽被撤去肃反委员会主席职务,等等。奥尔忠尼启则还动手打了格鲁吉亚的一位领导人卡巴希泽。
正是这次“格鲁吉亚事件”引发了列宁写下这封信,建议并指导党中央妥善解决苏联初创时期的民族问题。
二、基本内容
列宁书写的《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一信,由1922年12月30日的札记和1922年12月31日两个“续记”的片段构成。其基本内容及核心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整个“自治化”的想法是根本不对的
列宁在这封信的一开头就表达了建立苏联和处理民族问题上的种种复杂心情:对工人阶级的歉疚、对身患重病的无奈和对草率作风的忧虑。陈情:“夏天,当这个问题发生的时候,我正在病中,后来,在秋天,我寄极大希望于自己的康复和十月全会和十二月全会使我有可能来过问这个问题。然而,不论十月全会(讨论了这个问题)还是十二月全会,我都没能出席,因而这个问题几乎完全绕过了我。”致歉:“我觉得很对不起俄国工人,因为我没有十分坚决十分果断地过问有名的自治化问题,其正式的说法似应叫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问题。”忧虑:“我只是同捷尔任斯基同志谈过一次话,他从高加索回来,向我谈了这个问题在格鲁吉亚的情况。我还同季诺维也夫同志交谈了几句,向他表示了我对这一问题的忧虑。根据捷尔任斯基同志(他是中央委员会派去‘调查’格鲁吉亚事件的委员会的领导人)说的情况,我只能感到莫大的忧虑。如果事情发展到奥尔忠尼启则竟会动手打人——这是捷尔任斯基同志告诉我的,那么可想而知,我们已掉到什么样的泥潭里去了。”表态:“整个这个‘自治化’的想法是根本不对的,是根本不合时宜的。”(23)
2.反对旧社会遗留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
列宁从国家机关的历史沿革、现实状况,抨击了斯大林、捷尔任斯基、奥尔忠尼启则等人在处理民族问题中暴露出来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
列宁指出,现有的国家机关“是我们从沙皇制度那里接收过来的,不过稍微涂了一点苏维埃色彩罢了”。毫无疑问,应当等到我们能够说,我们可以保证有真正是自己的机关的时候,再采取这种措施。现在我们应当老实说,正好相反,我们称为自己机关的那个机关,实际上是和我们完全格格不入的,它是资产阶级和沙皇制度的大杂烩。在没有其他国家帮助,又忙于军务和同饥荒斗争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在五年内把国家机关改造过来。毫无疑问,在苏维埃的和苏维埃化了的工人中,会有很少一部分人沉没在这个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垃圾的大海里,就像苍蝇沉没在牛奶里一样。列宁说:“我想,斯大林的急躁和喜欢采取行政措施以及他对有名的‘社会民族主义’的愤恨,在这件事情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愤恨通常在政治上总是起极坏的作用。”
3.反对抽象地谈论民族主义问题
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一些著作中已经指出过,抽象地提民族主义问题是极不恰当的。他从俄国与其他国家的民族关系处理层面,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怎样理解国际主义?”他主张,必须把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大民族的民族主义和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压迫民族或所谓“伟大”民族的国际主义,应当不仅表现在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表现在压迫民族即大民族要处于不平等地位,以抵偿在生活中事实上形成的不平等。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不懂得对待民族问题的真正无产阶级态度,谁就实质上仍持小资产阶级观点,因而就不能不随时滚到资产阶级的观点上去。“对无产者来说,不仅重要而且极其必要的是保证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取得异族人的最大信任。”(24)列宁认为,我们要是以真正无产阶级的态度处理民族问题,在对待格鲁吉亚民族方面就必须采取非常谨慎、非常客气和让步的态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对少数民族让步和宽容这方面做得过些比做得不够要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团结以及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根本利益,要求我们对待民族问题无论何时都不能拘泥形式,而要时刻考虑到被压迫民族(或小民族)的无产者在对待压迫民族(或大民族)的态度上必然存在的差别。
4.解决民族问题的具体措施
列宁在《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的信中,建议党和国家采取以下四条具体措施,妥善处理民族问题。
第一,在政治上,我们应当保留和巩固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我们需要它,正如全世界共产主义无产阶级需要它来同世界资产阶级作斗争,来防备世界资产阶级的阴谋一样。
第二,就外交机关而言,我们需要保留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是我们国家机关中的一个特别的机关。我们没有让任何一个在沙皇旧机关里有点影响的人进入这个机关。这个机关里面全部有点权威的工作人员都是共产党员。因此,这个机关已经取得(可以这样大胆地说)可靠的共产主义机关的称号。它在极大程度上清除了沙皇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旧机关工作人员,而这是我们在其他各人民委员部中只好凑合利用的那些机关不能相比的。
第三,调查处分,以儆效尤,纠正大俄罗斯主义。列宁指出,需要处分奥尔忠尼启则同志以儆效尤。并要补充调查或重新调查捷尔任斯基的委员会的全部材料,以便纠正其中无疑存在的大量不正确的地方和不公正的判断。当然应当使斯大林和捷尔任斯基对这一真正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运动负政治上的责任。
第四,拟定详细的法典和极严格的规章规范使用民族语言。在加入我们联盟的其他各民族共和国中,使用民族语言这个方面应制定极严格的规章,并对这些规章进行非常认真的检查。这里要有一个详细的法典,这个法典只有居住在该共和国内的本民族的人才能够比较成功地拟定出来。
5.提供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榜样示范的国际意义
列宁在谨慎处理苏联民族问题方面,还有更高深而长远的战略考虑。他认为,在国内由于各民族机关和俄罗斯机关没有统一起来而可能给我们国家造成的损害,比起那种不仅给我们,而且给整个国际、给继我们之后不久即将登上历史前台的亚洲几亿人民造成的损害要小得多。从世界范围而言,如果在东方登上历史前台的前夜,在它开始觉醒的时候,我们由于对我们本国的异族人采取哪怕极小的粗暴态度和不公正态度而损害了自己在东方的威信,那就是不可宽恕的机会主义。必须团结起来反对维护资本主义世界的西方帝国主义者,这是一回事。要是我们自己即使在小事情上对被压迫民族采取帝国主义态度,从而完全损害了自己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原则上的真诚性和自己维护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原则态度,那又是一回事。从长远来看,列宁预见了世界史的明天,将是这样一个日子,那时已经被唤醒的、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各民族将彻底觉醒,并开始争取自身解放的长期艰苦的决定性的战斗。
总的来说,列宁抱病处理复杂的多民族国家的民族矛盾问题,目的是要维护苏联的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真正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
三、信的处置
苏联的民族问题复杂而艰难,处理好民族问题对巩固和发展新生的苏联至关重要。从当初列宁患病期间的值班秘书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对格鲁吉亚问题感到十分不安。在中央书记处任命的以费·埃·捷尔任斯基为首的调查这一事件的三人委员会赴梯弗利斯后,他十分焦急地等待捷尔任斯基返回莫斯科。12月12日捷尔任斯基回到莫斯科,列宁当晚就同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13日早晨列宁两次发病,14日列宁打算就民族问题口授一信,但未能实现。12月30日、31日,正值宣告苏联成立之际,列宁口授了这封《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的信。1923年1月,列宁曾经对莉·亚·福季耶娃说:“我生病前夕,捷尔任斯基对我谈过委员会的工作和‘事件’,这对我有严重影响。”(25)
列宁认为这封信对妥善处理苏联民族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打算以后把它当作论文发表。但是,由于1923年3月6日以后列宁的病情突然恶化,他没能对《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这封信提出最后的处理意见。只在发病前夕口授了两封信,一封是3月5日给列·达·托洛茨基的信,请他代为格鲁吉亚事件辩护;另一封是6日给姆季瓦尼、马哈拉泽等人表示支持的信,信中说他对奥尔忠尼启则的粗暴,对斯大林和捷尔任斯基的纵容感到愤慨。(26)1923年4月16日,在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前夕,莉·亚·福季耶娃把列宁的《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这封信送交政治局。18日大会主席团作出《关于列宁同志有关民族问题,包括格鲁吉亚问题的信札》的决定,决定“在‘代表团领导人会议’上宣读列宁同志的这些信札以及与之有关的全部材料。然后由主席团委员向代表大会各代表团分别宣读这些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底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名世界第二的超级大国,在没有战争和外敌入侵的情势下自行解体,令世人震惊与沉思。苏联解体固然是由国内外、党内外、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民族矛盾、民族分裂无疑是一个直接诱发和导致国家解体的重要因素。苏联是在沙俄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多民族国家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因而,在苏联面临的所有问题中,最急需解决而又最难解决的显然是民族问题。苏联民族问题由来已久。十月革命虽然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旧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民族问题却历史地遗留给了苏联。民族矛盾主要体现为俄罗斯民族同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加盟共和国内民族之间的矛盾、加盟共和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和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的矛盾。长期以来,苏联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历史上承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加之后来苏联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自斯大林当政以来的苏联高层领导人“纵容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做法,严重破坏了民族平等原则,事实上使俄罗斯处于联盟中央领导地位,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享有特权,而其他少数民族则处于附属的‘次等民族’地位。民族不平等现象的长期存在,激发了少数民族对联盟中央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严重不满情绪,非俄罗斯民族的民族主义普遍存在。这两种民族主义互为因果,成为苏联解体的关键因素”。(27)
列宁这三封信所涉及的执政党建设、法治建设和民族问题,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关键问题。列宁在信中分析了问题、明确了方向、制定了政策、提出了建议、规定了任务。但是,由于受自身健康的影响、信件的篇幅和保密的限制,关于党的自身建设和国家机关的改革等许多内容没有来得及充分展开。后来,列宁在继续口授的五篇文章中,又进一步作出了深层次的研究思考和理论回答。我们要把三封信与五篇文章结合起来,作为经济文化落后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把握和丰富发展。
(1)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56、696页。
(2)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7页。
(3)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45页。
(4)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45页。
(5) 列宁对两人此举极为愤慨,当天就写了《给布尔什维克党党员的信》(见《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32—335页),第二天又写了《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的信》(见《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5—419页)。在这两封信中,列宁将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称作工贼,要求把他们开除出党。1917年10月20日,党中央委员会会议讨论了列宁《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的信》,决定接受加米涅夫退出中央委员会的辞呈,并责成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不得发表任何反对中央委员会的决定和它规定的工作路线的声明。中央委员会还决定,任何中央委员都不得反对中央通过的决议。列宁不同意中央关于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决定。在给斯维尔德洛夫的信中,他把这个决定称作妥协。
(6) 宋洪训等:《新版〈列宁选集〉导读——列宁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2页。
(7)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9—340页。
(8)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45—746页。
(9)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45—746页。
(10) 列宁在此信中所指的工人都是把农民包括在内的。
(11) 工农检查院是苏维埃俄国的国家监察机关,1920年2月由国家监察人民委员部改组而成。它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各国家机关和经济管理机关的活动,监督各社会团体,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作斗争,检查苏维埃政府法令和决议的执行情况等。工农检查院在工作中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和专家中的积极分子。根据列宁的意见,1923年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工农检查院这一党和苏维埃的联合监察机构。1934年工农检查院撤销,其职权移交给同年成立的苏联人民委员会苏维埃监察委员会。
(12) 参见《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苏共“二十大”日记》,[苏]尼·谢·赫鲁晓夫、[意]维·维达利著,王德树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13)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45—746页。
(14) 这个事件和斯大林的粗暴作风极大地刺激了列宁。3月6日深夜,列宁的病情就急剧恶化。3月10日,列宁出现了第三次中风,右半身完全瘫痪,完全停止了口授。在以后的十个月时间内,列宁的病情时好时坏,每况愈下,逐渐走向生命的尽头。参见《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与赫鲁晓夫的谎言》,[美]格雷弗·弗著,马维先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44—345页。
(15) 宋洪训等:《新版〈列宁选集〉导读——列宁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5页。
(16)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51页。
(17)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85—386页。
(18) 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马列著作选编——内容提要和注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413页。
(19)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语: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СССР)简称苏联。1922年12月30日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斯大林在会上作关于成立苏联的报告。列宁因病未出席大会,被推为大会的名誉主席。大会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南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4个加盟共和国。大会通过的联盟条约规定,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联盟人民委员会为执行机关。条约还特别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后来,苏联发展成为一个由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国家,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占有东欧的大部分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等国接壤。苏联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及与美国并列的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苏联最终于1991年12月25日解体。
(20)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3—214页。
(21) 同上,第216页。
(22) 宋洪训等:《新版〈列宁选集〉导读——列宁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5页。
(23)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55页。
(24)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2—353页。
(25)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66页。
(26) 《列宁全集》第5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56页。
(27) 崔剑:《论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苏联剧变的深层次原因研究之一》,《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