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拓展和与时俱进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拓展和与时俱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和发展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进一步结合起来,不断创新、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25)

一、重大历史关头的邓小平“政治交代”

1989年,邓小平在实现新老交替的过程中,对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出了“政治交代”。他在1989年5月底至9月初,接连发表了《组织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改革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等重要讲话,对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明确的政治要求。邓小平“政治交代”的基本要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都是正确的,要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不能改变;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在于中央领导核心,党中央的权威必须得到加强;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要顽固一点,抓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凡是遇到机会就不要丢,要干起来,要体现改革开放,大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能动摇,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是个要害;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稳定压倒一切;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不惩治腐败,确实有失败的危险;加强对党员、干部、青年和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搞几年风气就会变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等等。这些政治交代,奠定了江泽民和新一代中央领导人带领党和人民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前提和政治基础。

1992年初春,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勇气和胆略,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发表了著名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以下简称《南方谈话》)。这篇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是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之后又一个解放思想的宣言书。

邓小平“政治交代”与通常的“政治遗嘱”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政治遗嘱”往往是政治领袖在生命最后一刻,弥留之际的临终托付;“政治交代”则是政治领袖在新老更替、权力交接过程中,老一辈领袖对新一代接班人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具体交代和指导。这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最高权力交接走向民主化、法制化、程序化进程的一个特有的历史现象。邓小平在权力轮替之际和退休以后长达7年的普通公民生涯中,始终关心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在关键时刻,总是不断丰富和完善他的“政治交代”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指向。在这一期间,邓小平前后作过7次关于“政治交代”性质的谈话和讲话。其中《南方谈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它是7次“政治交代”的一个总结,它的政治分量很重,它的理论含量很深。这7次讲话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邓小平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政治遗产和精神财富。

作为“政治交代”的《南方谈话》至少涉及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本源性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论。邓小平以五句话28字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征。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二,党的基本路线论。其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要求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要警惕右,主要防止“左”。

第三,新生产力论。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我们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他既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制定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又从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强调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包括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等核心观点,都很有理论深度和创新意义。这一理论对明确社会主义首要任务、奋斗目标、根本目的,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强大物质基础具有重要奠基作用。

第四,改革动力论。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不仅解放思想大力推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形成了改革动力论。他始终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重要一招。他一贯认为,改革是对内搞活经济,开放是对外搞活经济,改革就是开放,开放也是改革。在邓小平的思想中,改革开放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34次提到“改革”的范畴,内容涉及各方面宽领域,他把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纠正了“阶级斗争动力论”。

第五,市场经济论。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最伟大的创新,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甚至从世界历史来看,邓小平第一个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体制,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作出的杰出贡献。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邓小平的抉择是完全正确的。

第六,两个文明建设论。邓小平敏锐地指出,物质文明一手硬、精神文明一手软的失误及其危害,要求“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在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规律。经过30多年的深入探索和发展,由此引发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邓小平功不可没。

第七,党的建设论。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就可以放心睡大觉。他强调“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第八,百年战略论。邓小平强调,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期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在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把上述各方面内容归纳起来,可以大体勾勒出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同年,在党的十四大,江泽民概括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大方面,就是源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本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源性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

二、世纪之交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发生重大变化,国内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阶段,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世界金融风险的考验、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和世界文化相互激荡,这既是严峻挑战,也是难得机遇。纵观全局,21世纪开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总体上是有利的。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理顺,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发展态势总体向好。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大步前进,争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1.抵御风险,捍卫推进

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接连三次党代会报告,从标题、主题到内容,都是坚定不移地围绕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展开的。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中央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经受住了来自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自然风波的严峻考验,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新的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地强调了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遵循了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普遍规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抓住了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根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2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今世界发展千变万化、纷繁复杂,来自经济的、科技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军事的、外交的、网络的以及自然界的挑战和考验接连不断,我们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执政环境。一个长期连续执政的老党大党,在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条件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情况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尤其要居安思危,时刻忧党、忧国、忧民,执政党及其领导干部必须提高准备应对各种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在世纪之交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复杂局面,抵御和战胜了多次风波,如1989年6月国内严重政治风波和西方对我国“制裁”的风波,1989年英国在香港回归问题上对抗中国的风波,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和抗洪抢险斗争,1999年5月7日北约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风波;李登辉和陈水扁制造的“台独”风波,等等。我国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我们不仅成功地应对了这些复杂形势,化解了各种风波和挑战,而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和活力,这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2.“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及其互相关系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句话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概括,体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第一,“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深刻含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为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打开更广阔的通途;坚持把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切实保护并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重要任务;坚持把大力发展先进科学技术,作为执政党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加快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深层意蕴是,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发展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执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树起的一面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确立科教兴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等方略,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底蕴。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本质规定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共产党人的根本观点。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注意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等关系。

第二,“三个代表”的相互关系。

“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和价值导向;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和发展动力,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体现了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在“三个代表”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贯追求和为之奋斗的根本目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三个代表”中的前两条是实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通过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不断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通过先进文化的建设,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和文化精品,不断地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目的与手段的高度统一。

“三个代表”体现了党的建设的目标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三个代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党能不能真正成为“三个代表”,需要实践检验和人民公认。“三个有利于”(27)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理应是检验党是否真正成为“三个代表”的客观标准。“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应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标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应于“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的一个软实力标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应于“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标准。它们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三个代表”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等方面的统一。“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伟大纲领。纲领是统帅一切的,因此具有覆盖面广、指导性强、包容量大等特点。“三个代表”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纲领、理论、路线、方针、奋斗目标与根本任务等多方面内容的高度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通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领域。“三个代表”全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点,是21世纪执政党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伟大旗帜。

“三个代表”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即工人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和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人民性在根本上是高度一致的。“三个代表”旨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从而为党的执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三,“三个代表”贵在一以贯之始终如一。

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三个代表”,必须始终如一、一以贯之地坚持党的阶级性、先进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三个代表”是动态的概念,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都不是凝固不变的,三者必定会随着时代、科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有新的发展和新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使广大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有新的要求和内涵:第一,在经济生活中不断走向富裕;第二,在政治生活中享有高度的民主;第三,在文化生活中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第四,在社会生活中共享和谐社会的幸福。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代表和实现人民的这些根本利益。可见,对执政党而言,“始终”成为“三个代表”是一个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动态发展过程。否则就会丧失代表资格,丢失执政的地位。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与逻辑架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主线,两者融为一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从六个层面有序展示了丰富的理论内容及其逻辑关联。

第一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思想路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和理论精髓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中包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据现实要求进行理论创新,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认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理论、开放的体系,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无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第二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与以发展为主线的基础性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发展的主题贯穿理论体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明确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靠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其中包括: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握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推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第三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和文明发展。

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和文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包括:第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第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确保社会的安定团结。

第四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政与外交。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政外交布局与中国发展战略,必须具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和保证系统。其中包括: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积极推进中国的完全统一;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第五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与执政党建设。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取决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其中包括: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军队和其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的绝对领导,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使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第六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包括: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试金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改进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虽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这一理论体系在新的实践中还要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总体要求是: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8)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利于我们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夯实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