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会计对象
2.1.1 会计对象的概念
会计对象是会计工作的客体,是会计所反映、监督、分析、预测和控制的内容。它在会计概念中多被表述为:是各个会计主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这些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也叫资金运动或资本运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仍然起着调节作用,社会主义企业为了提高效益,就需要在生产过程中求得价值的增值,而这个求得价值增值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过程。所谓资金就是指各单位所拥有的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4个基本环节;而不同性质的组织,其经济活动内容也有所差异。
对非营利组织如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虽然它们不直接从事生产和流通活动,但其财务收支活动属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和消费活动,对各类企业组织则直接从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是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主体。企业同时需要明确的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经济活动,而是能以货币表现的那部分经济活动。
2.1.2 会计对象的内容
以典型的工业企业为例,工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它负担着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为国家、企业发展积累资金的任务。它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活动千变万化,体现的经济业务类型也各种各样,包括:用银行存款购买机器设备;从银行提取现金;用现金发放工资;与某单位签订商品购销合同;对职工进行考勤;等等。但并非所有的经济活动都需要记账,需要记账的经济活动(或称为会计业务、会计事项或经济业务)必须同时具备两个特征:①能用货币计量;②能引起资金的增减变动。因此,与某单位签订商品购销合同、对职工进行考勤的经济活动,由于没有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征,都不是会计事项,均不需要进行会计反映。
工业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首先要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物资作为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这些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称为经营资金。经营资金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不断地运动和变化形态。
工业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的基本内容为:通过一些渠道取得的货币资金,经过材料采购活动转变为储备资金;随着生产活动的开展,储备资金又转变为生产资金;生产完成后生产资金又进一步转变为成品资金;经过产品销售过程,成品资金又转变成得到增值的货币资金;最后,经过分配过程,企业在整个再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得到补偿,其增值部分以税金、利润等形式分别流入国家、企业、投资者等有关各方。这些经济活动都属于会计对象,必须进行会计反映。总之,无论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单位,作为会计主体都必然会发生资金运动,只不过资金运动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本教材将介绍的是企业的资金运动。
不论组织形式和产权性质如何,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有相应的财产,这些财产的货币表现即所谓的资金(或资本),包括实物形态的财产和无形的财产以及货币本身。因此,要获得经营活动所需的财产,企业必须首先选择相应的渠道筹集这些财产所需的资金;筹集到资金后,企业就要有效地反复多遍地加以运用,于是,资金将随着生产经营的需要而进行循环和周转;而资金运动是有目的的,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资金的使命完成后就应该退出企业。
不同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存在差异,为了进一步了解企业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有必要对企业加以分类。根据组织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根据所属行业不同,可以分为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旅游饮食服务业等;根据规模大小不同,分为小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尽管它们的经济业务多少和繁简程度各不相同,但就资金运动过程来看,仍有一定的共性。这就是从它们的资金运动本身而言,资金运动都可以分为资金进入企业、资金循环与周转、资金退出企业3类内容;而从企业角度则应该分成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即投资)、利润分配,这是企业理财的内容。但是,这种分类结果并未囊括资金运动的全部内容。因此,应该就资金运动过程本身而论把会计对象分成资金进入企业、资金循环与周转、资金退出企业,而不是分成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即投资)、利润分配。
①资金进入企业。资金进入企业的方式总括地分为企业筹资和其他方式,其中,企业筹资是资金进入的主要方式,其他方式有接受捐赠、结算形成等。筹资渠道包括所有者投入和向债权人借入两种,所有者可以是国家、法人企业、个人及外商;债权人可以是金融企业、职工、政府的税务机关、供应单位、购买单位等。作为资金提供者,他们相应地享有对企业的要求权,分别叫作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债权人权益,站在企业角度看则为负债,例如欠银行的借款、欠职工的工资、欠税务机关的各种税款、欠供应单位的本企业购货款、欠购买单位(客户)的预付订货款(即本企业预收货款)、欠所有者的红利等。所有者权益,除企业停止经营外,不需要企业偿还。
②资金循环与周转。资金进入企业之后,企业就应该有效地加以运用,进行投资,可以是进行企业外部投资,如购买有价证券等;也可以由企业内部经营活动使用,如运用于劳动资料(即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厂房、机器设备、专利权、商标权等)的购置、劳动对象的购置、劳动力使用费的支付等。
不同行业的企业资金运用存在着差异,这里仅以经营过程最为完整的制造业企业为例进行分析阐述。在以工业企业再生产过程为例讲解资金运动时有简要提到,在此再具体地对制造业企业的资金运用方面进行阐述,制造业企业以自身运用为主,因此对于外部投资在这里不作阐述。制造业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由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产品销售3个阶段组成。在供应过程(即生产准备过程)中,企业通过对市场上的原材料进行询价,用货币资金购进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及其他储备物资,为生产做好准备。在该过程中,企业付出货币,其价值转移形成原材料及其他储备物资的价值,构成了原材料及其他储备物资的取得成本——采购成本。在这个阶段,企业的财产由货币转变成材料的同时,企业的资金也由货币资金转变成储备资金。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在该过程中,企业一方面要发生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发生成品的产出。在这个阶段,企业的实物财产由材料转变成产品的同时,企业的资金也由储备资金转变成产品资金。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企业根据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再加上税金、自身利润等因素确定出单位售价,通过市场销售,实现收入,收回资金。在该过程中,企业一方面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实现收入;另一方面,企业为实现收入必定要发生相关的成本费用。如果实现的收入大于相关的成本费用,企业就实现利润;反之,则发生亏损。在这个阶段,企业的产品转变成货币的同时,企业的资金也由产品资金转变成货币资金。假定企业最初和最终的资金形态都是货币资金,则经营过程最为完整的制造业企业的日常资金运动过程就是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通过购买材料,转变成储备资金形态;进而通过原材料的领用或投资生产,转变成生产资金形态,当生产完毕后又进一步变成产成品资金形态;最后,产成品出售后,收回货币资金,回到增值后的货币资金形态。这些经济活动在时间上依次继起,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资金经过上述3个运动过程即完成一个循环。企业持续经营期间,这些资金运动的各个过程依次继起、周而复始,形成资金的周转。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经过供、产、销3个过程,依次由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生产资金形态和产成品资金形态,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叫作资金循环。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不断进行,资金周而复始不断地循环叫作资金周转。
③资金退出企业。通过供、产、销过程完成了一个生产经营过程,管理者必须明确在这个经营过程结束时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该期间经营业绩。企业若是盈利的,通常企业还要按税法规定缴纳所得税给国家;缴税后若企业有资金,可能还要偿还各种债务;对纳税后企业形成的剩余利润,一部分留存企业形成企业的留存收益,以满足企业以后扩大再生产和弥补亏损等的需要,另一部分以利润(或股利)的方式分配给所有者。如果是亏损,企业资金会因此减少。另外,所有者依法抽回投资也是引起企业资金退出的方式。这样,在生产经营过程结束后就有一部分资金由于分发红利、经营亏损、偿还债务、所有者收回投资而退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