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差不多,把每个当下做到极致
1.摒弃差不多,把每个当下做到极致
胡适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可以看作差不多思维者的典型形象。
差不多先生是这样的: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太好,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只是做事总不仔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却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差不多先生就这样“差不多”地活着,直到他快要死的时候,还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说完了这句话,方才咽了气。
胡适创作这篇传记题材的寓言,为的是讽刺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世不认真的人。然而在当今社会大大小小的企业里,日常工作中“差不多精神”随处可见。公司规定9点钟上班,总有人9∶05到,还打趣说:“就晚5分钟嘛,不是差不多吗?”下午6点钟下班,结果5∶58就开始收拾东西走人,心里嘀咕:“就两分钟嘛,也差不多啦”如果我们总是怀着应付差事的心理,以差不多的精神做事,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了落后的顽症。
中国自古就追求“精确”,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在工作中“差不多”的多次累计就可能导致“差很多”。局部或某个微小的误差和疏忽,都可能酿成大错,使得整个系统崩溃。
德国是全球第二大出口国,但其人均出口额居全球第一。德国的企业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德国人做企业不求做大,但会把细节把握到极致。这与德国盛行的“手工业者文化”和“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差不多”在德国企业文化中是一个禁忌词,他们杜绝一切随意,他们认为任何行为必须有章可循,哪怕到刻板的境地。他们已将这种“工匠精神”渗透到整个产业链中,进而整个社会体系,甚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德国的“工匠精神”来自于他们对职业“一以贯之”的敬畏,以及对顾客“敬若神明”的尊重和对产品“止于至善”的追求。另外,“工匠精神”与德国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如果一个工匠的职业行为能不断获得顾客好评、社会认可等正面反馈,那么他也可以因此获得相对高额的收入,他可以生活得很体面,所以他们乐意去传承“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也一定能够发扬光大。
一位台湾导师在讲座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
“日本战败的时候我母亲还是个小姑娘。当时姥爷带着她接收被日本人占领的院子。母亲告诉我,一走进院子,他们就惊呆了。由于被遣返的日本人每个人只允许带非常少的随身行李,所以那家人的家当几乎全都留在了这里。我母亲说,她看到的是一个干净整洁到无法想象的院落。门窗、家具、地板全都一尘不染,玄关上的拖鞋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扫帚、拖把等物品在院子墙上整齐地悬挂着。
走进屋里,所有的东西都干净、整齐地放在该放的地方,最令他们感到吃惊的是,柜子里叠得方方正正的被子还有刚刚晒过的阳光的味道。”
我们每天都在做事,可以说,生活就是一件接一件的事情,像串珠子一样串成了一根线,而影响我们人生进程的,就是这条由每个事情串成的线。这些事情看上去有大有小,但是对我们的生活一样重要。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就是举足轻重的关键,这也是命运的诱人之处。
工匠不是投机者,工匠是那种把每个当下都做到极致的人。遵循本心做事,遵循本性做人,是为工匠。
德胜(苏州)洋楼的价值观深入人心最直接的体现之处,就是德胜工程的质量。德胜在施工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提出了“质量是道德,质量是修养,质量是对客户的尊重”的19字质量方针。
德胜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是不走捷径价值观的表现,永远“以能定产”而不是“以销定产”。在德胜人看来,订单多不一定是件好事!之所以拒绝订单是因为接多了做不过来,更做不出德胜人的品质。所以,当它的生产能力和赚钱发生矛盾的时候,永远舍弃赚钱而保证自己的实际能力。
聂圣哲说:“我们的发展战略是不求大,但求做强、做精!我们要做瑞士钟表型的企业!”
德胜对品质的要求用一个小细节就能反映出来。德胜建造的房子,门环上的一排“十字”螺钉,凹纹的指向都相同,排列得整齐划一。屋里所有插座上的“一字”螺钉,凹纹也都整齐地一字排列。这在建筑行业是非常难得的精细和严格。
这样做看起来有点形式主义,但聂圣哲显然是要借此培养员工的品质意识,他要求德胜人像德国工人那样,精细化地、严格地按程序、按标准做事并且要形成习惯,保持工作质量的恒定和精益求精。
再比如钉木板,德胜的标准是要求每隔6寸[1]钉一枚钉子,决不允许在6寸半、7寸的地方钉钉子。虽然从牢固程度来说,6寸半、7寸的地方钉钉子对牢固性能没有影响,但是长此以往,工作程序和标准就会被践踏,慢慢地,8寸、9寸都会出现,产品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品质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思想。每位致力于赢得别人尊重的员工,都必须把品质视为生命,用品质衡量自己的工作成果。
人活在当下,难免纠结于昨天,又难免为了明天奔忙。但是人生只有一次,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错过不会重来的唯一,所以,活在当下,就是对得起此刻的每分每秒。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修行态度。
[1]1寸=3.3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