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功夫”比好脑袋重要
2.“傻功夫”比好脑袋重要
所谓“傻功夫”,其实就是指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工作;好脑袋指的是聪明。每年招聘季到来时,年轻的毕业生们和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就陷入了互相指责的境地。在现在的单位和企业里,人员的流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刚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总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得不到领导的赏识,然后愤而离职。而各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也是常常抱怨,现在的求职者,能力没多少,要求却很多,想要高薪还不想出力,这样的员工谁要谁头疼。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求职者认为自己的薪酬不能匹配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人力资源部门则认为求职者们没有正确的求职观念,不能踏踏实实地沉浸在工作里。
职场中人很难预测到自己将来会从事什么工作,是否和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关,是否热爱这个领域。但是不管是否热爱所在的行业,对待工作都应当认真努力,只要认真努力工作,迟早都会有所成就。
人都念旧,对于用习惯了的人总是愿意多一些照顾。当你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被人信任后,并且能够表现出自己踏实、聪明和细致的一面时,越来越多的机会和贵人都会出现在你面前。原因很简单,一个一点就通的人总是要比榆木脑袋更受欢迎的,一个聪明又努力的人总是更值得去提携的。对于公司的管理者来说,能够更迅速地沟通是可以降低公司成本的,公司也更愿意给这种人锻炼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刚刚步入社会的最初四五年中,大多数职场新手的能力并没有太大差距,但是这几年所经历的一切,都会对他未来的职业生涯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有人说年轻不怕走弯路;也有人说工作都是简单的,谁都能做,做得好又有什么了不起的……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工作、这些人人都能做的工作,却成为日后职业成就的重要分水岭。
能力是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成果是点滴汗水堆砌出来的,而不是空口白话。漫不经心地对待日常工作,就是自我放弃展现自己工作态度、处理事件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机会,而你不能表现给领导的,就是你所缺乏的。时间长了,这些“聪明”的人总抱怨不受重视,怀才不遇;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抱怨她的颜值比自己高;也抱怨他会讨领导欢喜……慢慢地,他们越发愤世嫉俗,这种心态又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状态,工作起来更加漫不经心,结果陷入了怀才不遇的怪圈:越是怀才不遇、愤世嫉俗,越是无人理睬。
其实什么叫作认真,什么又是聪明呢?简单地说,就是对待工作严肃不马虎。一个能够认真做事的人,不仅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态度,还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职业素养。一个人做人不认真,就难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事不认真,就不能取得尽善尽美的结果。一个团队不认真,只能称之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乌合之众。故而一个聪明的员工是懂得认真工作的,而且他认真工作不是做给领导看,而是真正尊重自己的工作,而这将会为他带来额外的收益。
小林是一个做事干练利落的90后姑娘。2011年小林毕业后就在一家大型企业里面做策划,2013年的6月,她跳槽到一家刚创业的小公司担任策划专员。公司刚刚成立,福利、底薪给的都不高,算下来,她的收入比之前低了不少,工作却忙了很多。她的朋友特别不解,这点工资付完房租,连吃饭都不够,为什么她还愿意自降身价到这家公司呢?小林很坚定地表示这家公司很有前景,虽然只是初创,但是公司的高管都是行业里经验丰富的前辈,能和他们一起工作,自己倒贴钱也愿意。
小林也确实足够努力,在试用期间就给上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司规定策划专员在试用期必须自主策划通过一个方案或者协助上司完成一个方案才能转正。小林在入职仅仅两个月里就自主策划通过了两个方案,还协助上司完成了一个方案,市场反应都颇为不错。小林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赢得了上司的认可,提前一个月就顺利转正了。
小林聪明,专业能力过硬,但是她依然保持着认真的工作态度。她和客户合作项目时,有的客户对于合同细节特别重视,一条一条地抠,等到客户修改完合同,她都会仔细地琢磨客户修改的那些细节到底合不合理,然后针对客户的修改意见写出分析,比如:“第七条修改后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需要领导定夺……第十二条修改无伤大雅,因为……”然后将自己的分析和客户修改后的合同一起发给上司。上司看到后特别惊喜,特地夸奖了小林,认为她的分析合理到位,而且给自己节约了很多工作时间。
其实小林只比别的员工多做了一个分析,其他员工直接把客户修改后的合同发给领导,领导需要自己一条一条地去看修订部分,然后再考虑修改得合不合理。小林却替领导提前想到了,一下就给上司留下了她认真踏实、细心努力的好印象。要知道领导工作繁忙,员工们的能力大同小异,这种情况下谁能给领导留下了印象,领导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第一时间想到谁。
领导是结果导向思维,更在乎你呈现的结果。他希望为自己工作的员工是一个聪明人,但更希望自己的员工是一个踏实的人。在聪明和踏实之间,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后者,毕竟聪明是天赋,而踏实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职场中人,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