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存“利他”之心

1.常存“利他”之心

在前文介绍过木匠和石匠的例子,最后石匠懂得“利他”,达到了双赢。反思当下的一些商业环境,个人利益至上、功利主义严重,甚至道德冷漠,一些从业者之间存在着恶性竞争状态,钩心斗角之事更是时有发生,大部分人的心态是“你妨碍我成功,你也别想成功”。要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竞争环境,“利他”精神的弘扬迫在眉睫。试想,如果具备“利他”精神,结果自然不一样。谁失败了,把失败的地方分享给同行,大家一起研讨解决措施,避免重蹈覆辙,再接再厉,直至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彼此不仅收获了工作经验,还有满满的情谊。

“利他”源自于拉丁语alter,意思是有利于他人,是指在任何情形下以任何形式为了他人和社会利益,自己做出某些牺牲的思想、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它们可能对自己无益或自己不指望得到回报。

奥地利宗教家、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人所生活的世界具有双重性:一种是“为我们所用的世界”;另一种是“我们与之相遇的世界”。这种双重性贯穿于我们整个人生和整个世界。这里的“相遇”,指的是人与人精神层面的直接交流。按照中国的哲学来说,只有通过“仁爱”和“忠恕”思想,我们才能与对方的灵魂直接见面。如果一个人只把别人当作利用的对象或手段,就无法与别人“相遇”,也就是说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只停留在“浅水层”。而人如果能关心、帮助他人或他物,人才能被真正理解。

在中国,孔子的“仁”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利他”思想。这种思想渗透在人们言行举止的方方面面,体现着人们“爱人”的情怀以及追求和谐生活的努力。

当然,在现实社会,没有利益关联的竞争似乎显得有些理想化,要做到真正的“利他”,对团队的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但这样的境况一旦发生,它带来的发展就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上,更体现在精神的高度上。在完善自我、成就他人的积极人生中,我们也成“仁”了。简单具体地来说,“利他”看上去是在给他人带来利益,实际上是在成就自己。

举个例子,某个商场经常举行各种优惠促销活动,让顾客得到真正的实惠。而且整个商场的布局合理,还有动听的音乐,让顾客赏心悦目。他们还为顾客准备了购物车、购物篮和儿童卡通购物车让购物变得更加轻松舒适……其实这些做法,也促进了商品的销量。

“利他”,稍微牺牲一下自己的享受,这更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如果有一天下班后,疲惫的你在人群拥挤的公交车上,好不容易等到了一个位子,你正好要坐下或者已经坐得很舒服了,这时候一位抱小孩的妈妈被挤到你的身边,你纠结着是让还是不让——其实,也许当你站起来把座位让给这位妈妈的时候,你突然感到心情豁然开朗,觉得自己展现了人格的尊严,你一天的疲倦也跟着烟消云散了。此后你相信,原来“利他”也是可以让人心情愉悦的。又如,你时常对别人微笑,或者做些让人心情舒畅的事情,自己也会收获快乐。有时候扶老人过马路,给偏远山区的孩子捐赠一些物品,我们收获的是善良这种与生俱来的品质的弘扬……无论是物质上的“利他”,还是精神上的“利他”,抑或帮助别人发展智慧,“利他”会以同比例的方式反馈在你身上。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它要生存,要发展,更离不开“利他”的思想行为。这就好比一艘大轮船航行在海上,当它遭遇风浪的时候,每个船员不计个人得失,团结一致,使之航行到目标彼岸。但如果大家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每个人都想着自己怎么逃离,那这艘船最后可能完全倾覆,每个利己的船员可能也难逃厄运。所以,我们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一分子,先要有社会价值,才有自我价值。

从道德层面来说,“利他”也可以检验人性。从企业用人的角度来说,选人应该以德为先,我们始终不应忘记,人是社会性群居动物,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行为才是真理,“利他”才能让个体拥有竞争力,让自己的团队拥有竞争力。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所推崇的“利他”理念不仅使京瓷连续50年盈利,他所倡导的“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的经营理念,更是将京瓷发展成为世界500强企业,这就真实地体现了“成人进而达己”。

所谓“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利他”其实就是“德”的具体体现,这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内心的愿望。试想,比尔·盖茨如果没有“利他”之心去研究产品,Windows系统怎么会在世界普及?乔布斯如果没有以“利他”之心作为出发点,苹果手机怎会为世人所钟爱?现在的商业环境日趋复杂,各种产品更是五花八门,消费者的需求也更难于识别,因为选择之多已让消费者自己都迷失了。这就更需要企业真的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深入到消费者中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一个企业的产品真正做到了“利他”,这个企业就更能获得更长足的发展。

小成功、伪成功或许可以在短时间里靠聪明来获取,但真正的成功,则必须由“德”来支撑。企业是这样,个人也是如此,常存“利他”之心,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朋友,获得更多发展自我的机遇,让我们更接近成功,为他人和社会贡献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