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是一种成功素养
2.完美是一种成功素养
完美是一种素养,一种品质。但很多人总习惯把“差不多、大概、马马虎虎、还可以”挂在嘴边。做事情也是敷衍了事,“差不多”即止。这样一种状态,其实会摧残我们的梦想,阻挡我们前进。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处在社会的底层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做事草率,疲于应付。
在人类历史上,因为敷衍、粗心、懒惰、退缩、草率,很多可怕的悲剧在不断发生。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奥斯汀镇被全部淹没,造成了无数人死于非命就是因为筑堤工程质量问题,简化了设计中的筑石基,造成了堤岸溃决。这种因疏忽而引起的悲剧随时可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每一个人都凭着良心去做事、去工作,不仅能避免这样的惨剧发生,也能培养我们每个人高尚的人格。“追求完美”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的格言。如果每个人都遵守这一格言,无论干什么事都全力以赴,追求尽善尽美,那么人类的生活不知要进步多少。
有人说过:“轻率与疏忽是旗鼓相当的瘟神。”有很多人就失败在粗心这一点上。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上从不追求尽善尽美,甚至轻视自己的工作。他们常自问:“干这种索然无味的工作,拿这点可怜的工资,我什么时候才能出人头地呢?”其实,伟大的机会往往潜藏在平凡的岗位上。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更完美、更精确,调节自身全部精力,化腐朽为神奇,你就能完全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充分的准备加上最大限度的努力,这是伟大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狄更斯从不轻易在他的读者面前诵读尚未完全准备好的材料,他规定自己要把所有的材料通理一遍,半年后把它读给听众。巴尔扎克时常为一页小说而花费长达一个星期的时间。
很多人推说时间不充裕而做了一些粗劣工作。其实不然,我们的生活有充足的时间让我们做到完美。追求尽善尽美、坚持不懈的习惯,会让你一辈子受益无穷。这也正是成败的分水岭。成功者做事追求最佳境界,永不放松,永不轻率疏忽。
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与南开大学穿衣镜上的箴言有异曲同工之妙,曰:“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这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体现着他们严谨的治学之风。也正是这股严谨的治学之风,每年南开大学都会走出一批批品学兼优的祖国栋梁。
法国杰出的雕塑家罗丹晚年曾为世界著名作家巴尔扎克雕像。为了能够雕出大文豪的神态的精髓,他仔细阅读了大文豪的著作,收集他的许多照片,甚至还跑遍巴黎的衣店,只为得到巴尔扎克的身形数据。当数据收集得差不多时,他开始了长达七年的精雕细琢。终于这座惟妙惟肖的雕像出现在了世界面前,并流传至今,成为艺术界最值得尊敬的艺术品之一。罗丹正是顺着严谨精细的阶梯,一步步地步入了成功的殿堂。
1980年,乌鲁木齐粮食局挂面厂从日本引进了一套挂面生产线,随后又花18万元从日本购进1卷重10吨的塑料包装袋,袋面图案由挂面厂请人设计,样品出炉后,经挂面厂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贸厅机械进出口公司审查后,交由日方来印刷。1986年3月,当这批塑料袋漂洋过海被运送到乌鲁木齐时,细心的人们发现“乌”字上多了一点,乌鲁木齐变成“鸟鲁木齐”。就因为这一点,让价值18万元的塑料袋成了一堆废品,古有一字千金,今有了一点值万金。经过了两个机构的审查,还能出现如此纰漏,可见严谨的重要性。
穿衣服的时候,整理好衣领,系好每一颗扣,塑造一个好形象。因为不整洁将会给别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其实也是不礼貌的。
写一份报告,字迹潦草,领导会怀疑你工作是否认真做了;考试的时候书写不认真,势必会影响你的成绩;做一件事情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导致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养成追求完美的生活态度。追求完美是一种道德,是一种素养,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生产力,更是一种习惯。任何一个工作中的人都应该追求完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一家酒厂,他们在庭院里有一些雕像,美国IBM公司也在大厅里摆满了精美雕塑,为什么呢?因为完美可以从雕塑这种艺术品中展现出来。
现实中,不只是普通人在追求完美,名人更是如此。“一代流行歌王”迈克尔·杰克逊说过:“我从未对任何事物满意,我是个完美主义者……”的确,就在他2009年6月25日去世之前,他还一直在为自己的世界巡回演唱会进行紧张的彩排,从选曲、舞蹈到音乐、灯光等的每个环节,迈克尔·杰克逊都事必躬亲,要求极为苛刻。这种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精彩,也是他追求艺术上完美极致的体现。
就像迈克尔·杰克逊那样,与其说完美是一种永不止步的追求,不如说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你达到一个目标的时候,你会觉得前面还有更完美的目标在等着你为它冲刺。
乔布斯也是一个对工作的完美要求接近苛刻的人,所以他被称为“完美主义者”。比如,他会因为机箱底盘上留下的细纹,而直接说服铸模工人重铸,直至完美。著名的Mac(麦金塔)项目是乔布斯完美主义的典型体现。他让团队成员以艺术家自诩,并精益求精,只是希望打造出比最好还要好一点的产品。
对于一般人来说,电脑开机时间多十秒钟或者少十秒钟,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乔布斯却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向工程师拉里·凯尼恩展示了十秒钟的意义。
乔布斯问拉里·凯尼恩:“如果能救人一命的话,你愿意想办法让启动时间缩短10秒钟吗?”然后乔布斯开始在白板上演示:如果有500万人使用Mac电脑,而每天开机时间要多用10秒钟,那加起来每年就要浪费大约3亿分钟,而3亿分钟相当于6个寿命100岁的人的终身时间。
拉里·凯尼恩被这种极致的比喻说服了,他立刻着手更改设计。几周后,凯尼恩成功地将Mac电脑的启动时间缩短了28秒。
类似于这种对细节的“锱铢必较”,在整个苹果设计团队中常常见到。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种无处不在的工匠精神,根本不可能有“改变世界”的苹果产品。
苹果就像一间艺术家的工作室,而乔布斯则是一名熟练的工匠。乔布斯总是迫使他人做到他们能达到的最好水平,因此苹果的员工总是能完成一些他们原本认为无法完成的工作。
2004年夏天,德胜某工地验收时,投资方发现有一座房子进门阳台的地砖长度有误——里端和外端的长度不一样,里端一侧多出了十几厘米。但地砖的整体感觉没问题,因此甲方验收人员认为不影响质量,同意接收。
这件事被聂圣哲知道了,他马上决定返工,把这个阳台打掉重做!当时客户觉得没大事,只是细节上的一点小问题,不是内行人根本看不出来,就觉得算了。但聂圣哲态度非常坚决。他说:“这不是产品合格不合格的问题,而是我们工人、技术员的手艺合不合格的问题。你给了我这笔工程款,我一定要把合格的、质量最好的楼房交给你。结果合格,但是建造过程、细节、方法不合格,就是手艺不合格。手艺不合格,就是砸我们的牌子,即使结果合格也没用。”
聂圣哲当即让工程部通知原来的工人马上赶回该工地,还从各处抽调了几十个技术人员,连夜将阳台打掉重做。聂圣哲的做法让每个员工都从中吸取到了经验教训。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对产品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任何产品,只要存在一丝一毫的质量问题,都意味着失败。
其实,不管在哪个企业,从事何种工作,都应该尽心尽力、精益求精,并不断地追求进步,追求完美。因为,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工作原则,也是人生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