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力而为还是全力以赴?

1.尽力而为还是全力以赴?

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做一件自己喜欢的工作,最好这份工作又能成为自己谋生的手段,如果这份工作还能发大财那就更好了。可是换句话说,如果遇到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你是否也会全力以赴把它做好?如果这份工作是你迫不得已才去做的,你会应付,会逃避,甚至感到厌恶,那工作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份工作,如果你只是应付,可能工作效果只能达到60分;如果是尽力而为,工作效果可能达到70~80分;如果是全力以赴,可能就是90~100分了。所以最好的工作态度应该是全力以赴。

不妨问一下自己,你在为谁而工作呢?如果工作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经验,提高自己,最终能让自己发展得更好,你会不会全力以赴去完成它?有机会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当然很好,但大多数人没有这种幸运。一般的人都是为了生计而从事某项工作。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做出努力,让自己去喜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努力了,喜欢上了自己的工作,接下来就好办了。想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公司的每一件事当成自己的事情,为自己心爱的工作贡献出全部力量、全部精力、全部知识,那么这项工作将会被完成得出色,收效也更大。

有一个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地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也飞奔去追赶兔子。

可是追着追着,兔子跑不见了,猎狗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开始骂猎狗了:“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回道:“我尽力而为了呀!”

再说兔子带伤跑回洞里,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怎么跑得过它的?”

“它是尽力而为,我是全力以赴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不拼命地跑就没命了呀!”

人本来是有很多潜能的,但是我们往往会喜欢找借口:“管它呢,我们已尽力而为了。”或说“那是公司的事情,我已经尽力了。”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尽力而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该做全力以赴的兔子。尽力而为与全力以赴是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的。当一个人全力以赴时,他的潜能会被无限激发出来。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在美国有一个布鲁金斯学会,它创建于1972年,以培养世界最杰出的推销员闻名。每年他们都会出一道题目,来检验毕业生是否优秀。这道题目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求毕业生把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按市场价格卖给现任的总统,不能找关系,也不能托朋友免费送给他。

在克林顿当政的时候,他们出了一个题目:请把一条三角裤推销给现任总统。

很多毕业生和社会人士一听到这个题目,就觉得很荒唐可笑。他们觉得这个协会很无聊,这简直故意为难人。有的根本就不打算去尝试,当然还有一些人千方百计想得到这个大奖。但是8年过去了,克林顿总统下台,依然没有毕业生能完成这个任务。

后来小布什上台了,布鲁金斯学会把题目换成:请把一把斧头推销给布什总统。大家还是觉得这个题目让人不可思议,一个总统,需要斧头干吗。很多人想都不去想这件事情。2001年,一个叫乔治·赫伯特的毕业生却成功了。一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感到非常惊奇。都议论纷纷,认为他肯定和小布什有什么特殊关系。

其实,乔治·赫伯特只是写了一封信发到小布什的办公室。信写得也很简单,很直接。大概意思是说他发现小布什在得克萨斯州的农场有很多枯死的小灌木,有碍观瞻,不如把它们给砍了,这样,农场看起来肯定更漂亮。正好他那里有一把斧头,大小轻重很合适。如果小布什能寄15美元给他,他就把这把斧头快递给小布什。结果,没过几天,小布什果然寄给了乔治15美元,乔治顺利地把斧头卖给了小布什。

其实乔治能成功卖出斧头,其区别就在于他面对这件事的态度。他认为自己可以成功,就算现在不成功,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寻找机会,最终一定会完成,结果就真的完成了。

在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完成的。所以一定要自信,要有坚持下去的决心,把你能想到的方法都尝试一遍,再绞尽脑汁想一想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别的可能,只要有一线希望都要争取,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成功。这就是一种全力以赴工作的态度。

很多企业家或个人如饥似渴地全力以赴地学习,全力以赴地工作,只为让企业和个人能够快速成长、壮大。只有全力以赴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才能让一个企业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与更强大的竞争方过招。华为当年的“办公室床垫文化”实际上倡导的就是这种“拼命精神”,凭借这种精神华为冲到了中国民营企业的最前头,成为世界基础通信行业的佼佼者。

团队如此,个人也应如此,你只有成为那个最全力以赴的人,在团队中你才最能出成绩、才能有影响力。当一大群愿意全力以赴的追随者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什么样的成绩创造不出来呢?明天的你,一定会感谢今天曾经全力以赴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