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1.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学会做人从哪里开始?我觉得应该从“敬”开始。做人“三敬”:上敬天,下敬地,中间敬规矩。没有规矩,何谈做人?不会做人,何谈成事?
敬畏感一直是一种神秘的心理感受,自远古时期就一直存在。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和畏惧的心理。远古时期,原始人民对于洪水这种自然现象的敬畏感就非常强烈;时代慢慢发展,古人又对自己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产生恐惧之心,这同样也是一种敬畏感;包括现代社会,我们信仰的是社会主义科学,对这样一套理论,我们也保持着一种敬畏感。那么,敬畏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敬畏这个词的本身出发。“敬”这个字在字典上有很多解释,除了“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外,还指做事严肃认真,免犯错误;同样,“畏”在字典上的解释也有很多种,除了“担心、忧虑”外,还形容“战战兢兢”。我们将两个字合起来看,就能明白,敬畏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神圣事物的态度。敬畏这种态度,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而不被批判,这与它独特的社会作用分不开。当一个人对自然、对社会保持一种敬畏之心时,他就会谨言慎行,这对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是有良好促进作用的。
孔子对于敬畏感的解读一直受世人的推崇。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高尚的人,敬畏圣人的话。而小人不知道天命而不敬畏,轻慢有道德的人,亵渎圣人的话。有了敬畏之心,我们在做事上才能做到张弛有度,不触犯内心的底线。敬畏天命,就会本分做人,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敬畏高尚的人,就会像他学习良好的道德操守,提升个人的修养;敬畏圣人的话,我们才能懂得人生的意义,向真善美靠拢。心存敬畏才能更好地生活。
没有敬畏之心,就会按照自己内心的私欲无法无天、任意妄为,甚至践踏法律。很多罪犯就是因为对法律没有敬畏之心才会做出违反法律的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些罪犯最终都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职场中的敬畏感是非常明显的。下级要对上级有敬畏感,员工要对制度有敬畏感,就是这种敬畏感的存在,才不会发生下级顶撞上级、员工违反制度的事件。敬畏感维持着职场的平衡,敬畏之心是每个职场人都应该有的。
敬畏感存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方方面面。敬畏制度,我们才会遵守社会的法度;敬畏上级,才能服从上级;敬畏同事,才能维护彼此间和谐的关系;敬畏客户,才能做出良好的服务;敬畏工作,我们才会兢兢业业努力工作;敬畏婚姻,我们才会维护自己的婚姻;敬畏父母,我们才会尽孝;敬畏诺言,我们才能够做到诚实守信。敬畏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要用一颗虔诚的心面对生活。要让谁灭亡,必先让其疯狂。疯狂的背后就是敬畏感的缺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这种心态非常可怕。最后走向灭亡的,往往是这些疯狂的人。世上的一切事都有因果,敬畏之心就能结出善意的果实。
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好的态度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好的态度又要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很显然,好的态度要建立在敬畏感之上,有了良好的敬畏感才能获得成功。
敬畏万物才能拥有万物,这是人生的大智慧。人活着,有时候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为什么朝圣者可以如此虔诚地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进,就是因为敬畏感,敬畏让他们心存善意努力前行。虔诚的信徒总是规规矩矩过着生活,从来不敢越矩半步,这同样也是敬畏的力量。只有敬畏,才能帮助我们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敬畏感一直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敬畏感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明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凡是心存敬畏感的人,必定会言谨身正,说话有分寸,行为不冲动,虽然偶尔有些出格之处,但不会出现大的过失。敬畏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若一个人总是得意忘形,不将旁人放在眼里,那么很容易就会陷入癫狂的境地。当代社会,最神圣的存在就是法律,法律是不容践踏的,冒犯法律就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接受法律的制裁。纵观犯法的人,几乎都是没有敬畏之心的,他们恣意妄为,最终陷入罪恶的深渊。
敬畏感的形成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依靠的是自我约束。在工作岗位上,我们也要心存敬畏。企业兴我荣、企业衰我耻的思想就是一种敬畏感的体现。当我们牢牢把握这个守则时,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行动力,那就是将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只做符合企业利益的事,不符合企业利益的事不去碰触。同时,我们也要有一种危机感,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努力就面临着被辞退的危险,不努力就无法实现自我的价值。正是这种危机感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总而言之,在工作岗位上的我们,始终要做到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严守法纪红线,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办事,清清白白当好一名员工。
敬畏感的形成是要靠制度约束的,正是有这种约束力才会有更好的效果。没有约束的权力就像脱缰的野马,在欲望的草原上奔驰,会走向毁灭的深渊。国家对敬畏感做出的制度约束就是法律,法律的实施除了需要人民自觉遵守,还需要监督。严格的监督机构是法律得以实施的关键,正是有了这种监督,失去敬畏感的人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纸上谈兵终究无用,要切实做好每一件事就离不开良好的行动力。国家对我们做出约束,我们对自身也要形成一种约束力。每个人都做一个具备敬畏感的人,那么整个社会都会进步。
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是对人性的解读。善,对生命保持敬畏的态度,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实现生命的价值;恶,伤害生命,毁灭生命,违背自然法则。从古至今,大多数人都是支持性善论的,认为人性的本质还是至善的,而善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敬畏生命”的理念呼应着古老的东方智慧。2500年前的印度,尊重一切生灵,认为众生平等,这样一种的理念,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而这套理论也逐渐演化为佛教戒律的原型。印度作为佛教的发源地之一,遵循的都是向善的原则,总的原则衍生出许多戒律,佛教徒通过遵守戒律成全自我,奉献社会。“不杀生”戒,就是对生命的敬畏。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在社会这个大群体中,我们互相依靠。同样,自然界中的生命彼此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生命与生命之间是需要互相尊重的,共同在这个世界上求生存。人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高级智慧生物,同样也在世界上求生存。人的生命同样也要得到保障,为了生存,人类有时候要消灭其他生命。
对生命的敬畏是非常宏大的话题,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做到了爱自己、爱家人,也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尊敬了。我们只有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如何选择最好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存活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且积极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们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要经历生老病死,更要体验生命中的喜怒哀乐、兴衰荣辱,这些都是生命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敬畏生命,珍惜活着的幸福与快乐。
敬畏生命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要肩负起一定的责任。生命是一切的根本,没有生命一切也就都失去了意义。只有守护好自身的生命,我们才能依靠鲜活的生命力量去守护其他的生命,这也是我们作为人类的责任。
敬畏感应该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工作岗位上我们没有敬畏感,就不能够保障工作顺利完成;在一个集体中我们没有敬畏感,就会肆意妄为,不顾全大局;在家庭中我们没有敬畏感,就容易犯错导致家庭解体。当失去敬畏感的人膨胀到一定的程度,就容易触犯法律的底线,最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终身悔恨。
现代企业也应当注入敬畏的力量。只有将敬畏生命纳入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监管执法的底线,并时刻铭记,才能换来更长久的发展。带血的利润我们不要,用生命换来的超额任务我们宁愿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