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与自荐——(代序言)

自述与自荐——(代序言)

1980至1987年,我在石家庄二中任教导主任期间,为了配合学校当时的教学改革,自编教材在高二年级试开了 “学法”课。虽然称为 “学法”课,而从内容来说,主要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精神、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学情、学理和智能开发方面的有关内容。我认为这些是“学法”的根基。不过那时还未认识到学习是一门科学,只是凭自己对当时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认为教学改革需要 “教”与 “学”同步改革,选编了一些内容。姑且以当时流行的 “学法”命之。

1987至1991年,我在当时的石家庄市二十八中暨石家庄市女子职业中专任书记校长和1991年在当时的河北师范学院附属西藏学校暨民族师范学校任校长期间,由于治校任务较重,没能继续这门课,但我的教学改革思路没有变,仍继续以此引导教师的教学理论研究,指导学生学习。1995年退休后,在民办石家庄精英中学担任教科所所长、校长时,又一度为学生开设了这门课,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坚持到底。

2010年,在应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 (其前身就是当年的河北师范学院附属民族师范学校)聘请担任学院西藏高中部教育教学视导员后,又根据内地西藏班(校)藏族高中生的实际与特点,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修改、完善,形成了较系统的 《实用学习学要义》初稿,并在三届高一新生中进行了试教。结合教学实践,不断修改、充实,2012年基本定稿,学院将之定为校本教材。从2010年到2012年连续三届实验的结果来看,95%的同学认为开设和学习 《实用学习学要义》课程有必要、有意义;86%的同学认为学习 《实用学习学要义》后,自己对学习的认知和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我深知自己充其量只是学习科学这个领域的一名热情的宣传者、探索者,因而我一直坚持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修改,努力使 《实用学习学要义》日臻完善,迄今已五易其稿。在此期间还得到智如江、商立坤、翟友鹤、张其坤几位老校长、老同事的热情鼓励和支持,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商立坤校长特建议将书名中的 “要义”改为 “概要”。正定弘文中学在2014级高一年级试用本书稿进行了实验性教学,校长吴传君为此题词:“学生的良师,教师的益友。”

在此一并致谢!

我真诚希望得到社会,特别是教育界同仁、同学们的认可,更期盼有更多有识之士加入对学习科学的研究,使学习科学真正成为突破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瓶颈、推进素质教育的强效抓手!

可以说,石家庄二中是 《实用学习学概要》的萌发地,二十八中、石家庄精英中学是 《实用学习学概要》的生长地,而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藏族高中部则是《实用学习学概要》的成年地。

何时成熟?其成熟地在哪儿?耄耋之年的我只能寄望于志同道合者了!

本书的宗旨是以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以高中阶段教与学的现实与发展为着力点,普及、推广现代“学习学”理念及其基本知识,让学习科学走进校园;扭转重教轻学倾向,突破应试教育与传统授受型教学对老师与学生的羁绊;使教师能够自觉地转变角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真正成为学生人生与学习的导师,实现由“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从传统授受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学习理念、学习方式的禁锢中解脱出来,摆脱被动学习之窘境,进入乐学、善学之佳境,成为主动、自主的学习者。

本书努力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突破教育教学领域重教轻学、重 “教学论”学习研究轻 “学习论”学习研究的 “跛脚”状态,使学习科学进入我们的教育教学领域,进入师生头脑,从而全面、有效地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与教学绩效。

二是突破以往学习指导方面只讲学习方法、应试技巧的误区,突出学习概念、理念的本质性意义与作用,突出学习的科学性、艺术性、启智性,还 “学习是一门科学”的本源。

本书主要特点是力求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具体生动,以名人名言、典型人物事迹为导引、范例,以教育界同仁们和高中同学们能读、愿读,读有所悟、所获为目的。为此,《实用学习学概要》努力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将学习科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念、基础知识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杰出事迹及当代优秀高中学生的学习经验相结合。本书参考资料31篇,引用了周恩来、居里夫人、曼德拉等50余位古今中外杰出人士的事迹、语录,介绍了韩志峰、林茜、尼玛乔、益西卓玛等60余位优秀高中学子的成功学习经验;二是从实际出发,以实用为立足点,以作者的深切理解与感悟为知识点,将现代学习学的基本理念、基本内容与作者对学习学的学习研究心得体会相结合。因而,《实用学习学概要》既承学习科学之理,又有自身的观点、体例与特点;既采学习学之概要,又突出实用之精髓。

本着以上两个突破、两个结合,提出实用学习学的“概要”:

溯本——追溯学习概念的本质属性;

求源——探究学习动力的源泉;

明理——明了学习的基本理念、规律;

启智——启迪学习智慧、开发智能;

增艺——增长学习技艺与效率。

据此,撰写了5个篇章25节:

学本篇,3节;学源篇,5节;学理篇,5节;学智篇,7节;学艺篇,5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