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理解技艺要略

第四节 阅读与理解技艺要略

阅读,是人类获取与增长知识的最普及、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径。阅读的要义在于理解与汲取,读而不解,不如不读;一知半解,有害无益。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在其名著 《死魂灵》中描述一位叫彼得希尔的年轻佣人:他十分爱读书,非常勤奋。虽然并不懂得内容怎样。爱情、英雄冒险记也好,小学的初等读本、祷告书也好……全 “一视同仁”。如果给他一本化学教科书,大约也不会不要的。他高兴的并非读什么书,高兴的是在读书。我国古代著名哲人荀子在 《劝学篇》中讲:鼫鼠有五种本领——飞、缘、游、穴、走。但 “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这两则故事与阅读联系起来,说明读书既不能盲目地为读而读,也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那样就会导致样样皆通,样样稀松。

阅读的要义在于理解。理解程度是衡量阅读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尺。因此,我们既要讲究阅读的技艺,也要讲究理解的技艺。

一、阅读的技艺——策略、技巧与方法

1.阅读的策略。常言说 “学海无涯”,而其根源在于“书海无边”。特别是当人类进入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生有涯知无涯”,不用说一般人,就是专家、学者要读完他所研究领域的专著也越来越不可能了。因此许多有识之士都十分讲究阅读的策略。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在所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为此,向同学们推荐三点阅读策略:

(1)定向法。即根据个人现时或长远需要,科学确定阅读的主攻方向及与之相适应的阅读书目,增强阅读的目的性、有效性,避免阅读的盲目性。

自定向:即由自己确定自己阅读的方向和内容。基本原则应当是把阅读的方向和目标与个人的生活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即以人生和学习目标作为自己阅读的定向。就中学生而言,因为主要任务是学好国家规定的课程,因此自定的学习方向和内容应以有利于扩大、加深所学课程、提高学习成效为主。当然也不局限于此,还可从有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角度,适当扩展阅读范围。这样看来,中学生自定向的阅读范围应当是:拓宽、加深所学学科知识或有助于理解消化学科知识的辅导性学科读物;个人德、智、体、美素质修养与提高需要的成人成才类读物;有利于促进个人兴趣、爱好与特长的特长类读物;适合中学生阅读或课程要求阅读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伟人、名人传记。

就中学生而言,以上四项应以第一项为主,其他三项应视个人时间与精力适当安排。

被定向:即由他人为自己确定的阅读方向与内容,如父母、老师、亲朋好友等要求或推荐的阅读内容。就中学生而言,被定向的主要是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而确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每门课程既具有相对独立性,课程与课程之间又密切相关,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因此,虽然有主次之分,但不能偏废。

(2)取舍法。面对 “书海”必须择善而读,优中选精。一是要选 “好书”。书有好坏,好书是精神食粮,坏书是精神鸦片。读书不分好坏,就如良莠不分,不仅浪费时间精力,更遭精神污染;二是在同类要读的书中尽量选择最优、最权威的,即要 “读第一流的书”。

(3)捷径法。即充分运用信息手段、阅读工具等缩短阅读时间,“让信息开直达快车”。一是缩短 “信道”,如借助图书馆缩短查找所需图书的过程与时间;学会外语,直接读原著等;二是 “登堂入室”,借助序言、跋、目录、索引等尽快把握所读书的背景、写作主旨、思路等,降低阅读难度,提高阅读效率;三是捕捉 “信源”,寻找第一作者的原著读,或读最新、最近出版的书。

(4)“牛吃法”与 “人吃法”。所谓 “牛吃法”,是指主人给什么就吃什么,没有选择性。而 “人吃法”则具有选择性。选择法是阅读的又一个重要策略。一是阅读内容的选择,即要有所选择地阅读,这可说是许多伟人、名人在读书方面的共同特点。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说:“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说:“读书要有博有约,有广有专。这是因为如果样样都去深钻,势必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反使得样样都不能深、不能透。”叔本华说:“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 ‘决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不如把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就同学们来说,绝大部分时间都已用在学校规定的必修课、选修课方面,自己支配的时间十分有限,因而也就十分宝贵,课外书的选择更为重要。同学们在校期间,除围绕所学课程选择一些参考书阅读之外,要尽量多读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和伟人、名人的传记;二是不同的书在读的方式、要求、程度等方面要有不同的选择。有的精读、有的粗读、有的泛读。培根说:“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书则应当咀嚼消化。”缪铖 (chéng)说:“‘熟读深思’是我行之有效的一点经验。重要的书,必须熟读、精读,最好能背诵。对于重要篇章,常是熟读成诵,至于精美的文章或诗词,更是喜欢反复朗诵,如同唱歌一样。习惯成自然,记忆力也越用越强。”

(5)培养阅读思考习惯,提高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要讲速度、数量,更要讲质量。阅读的质量,决定于阅读时的思考质量。因此在阅读中培养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也应是重要的阅读策略之一。对此的建议:一是思、问结合,多思多问。为此,阅读时不光要眼到,还要手到,更要心到。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认为 “三到之中,心到最紧要,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做到边读、边思、边把所得所疑、所感标记下来;二是要 “进得去”“出得来”。阅读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对所阅读文章的理解水平与思考水平。即不但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能在此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再组织、再归纳,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人们所谓的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用俗话讲,就是既 “进得去”也 “出得来”。我国南宋学者陈善称之为 “书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唯知入知出,乃尽读书之法。”如果再形象地概括一下,应该是 “进入一大篇,出来一条线”,达到 “厚积而薄发”。

2.阅读的技巧。以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为代表的一项调查表明:普通人的阅读速度每分钟300~800字之间,速度慢、效率低。该调查还证明,如果能掌握快速阅读方式,每分钟阅读速度可以提升到2000~5000字。

(1)懂得阅读的生理与心理机制,提高阅读时的 “注视”与 “回视”质量。阅读的主要形式是 “看”与 “读”,要提高阅读的速度与质量,就要从如何训练、提高 “看”与 “读”的速度与质量着手。这就须首先弄清阅读的生理与心理机制。

阅读,实际是人的生理视觉机制与心理的感知机制相结合的活动,是生理性的外部视线移动与心理性的内部视线移动的结合。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阅读过程中,眼球并不是沿着每个字连续不断地移动,经常会出现眼球的停视,即抓住一些字静读一下后再移向另一些字上去。眼球运动实际是一连串的快速的跳动,眼球的瞬间停视叫做“注视”。根据心理学家的测定,阅读时一次瞬间眼球跳动时间是0.022秒左右。移向下一行的跳跃时间平均为0.04秒。而正常的注视间歇时间为0.2~0.25秒。研究还发现,只有眼球停视时才能感知字句。阅读过程中的90%~95%时间属于眼球停视,而每次眼球停视获得的文字信息量的大小又与视觉广度有关。视觉广度大的可见6~7个字,小的只见3~4个字,有时一个字须2~3次注视。另外,阅读时眼球并不是全部作正向运动,有时因意义未明或未看清,还会退回原来的地方重新感知、理解,这叫 “回视”。回视的次数越多,注视的次数与占用的时间也越多。

由此可见,要提高阅读的速度与质量就必须做到:

A.减少阅读的注视次数;

B.扩大视觉广度;

C.减少回视次数。

而要做到这些,除了加强视觉机制的训练外,还须加强心理机制的训练。要重视训练 “心理内部视线”活动水平的提高,使生理的外部视线移动与心理的内部视线移动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心理的内部视线,包括发现、辨别、认同和再识四个层次。阅读过程可以说就是伴随着四个层次的心理活动,逐渐读懂读物内容的过程。

内部视线的移动又与阅读者的认知水平——文字水平、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等有很大的关系。内部视线强的表现为阅读者具有较强的 “预视力”。

(2)三种快速阅读法。

A.扫读:其原理是加快眼球的跳动次数,扩大注视点的间距;

B.跳读:增大眼球跳动幅度。一般有标题、重点语跳读、首尾句跳读和中心词跳读等;

C.错序读:其特点是不按正常的页码顺序阅读,一般有楔入式读法和逆读法。

3.一种较好的阅读方式。原华东师大一附中特级教师陆继椿通过教学实验总结出来的 “六步读书法”,比较科学、实用:

第一步视读:快速扫读全书。主要是发现、概括、理清全书的头绪——主要内容、基本思路与结构;

第二步回忆:掩卷而思,作闪电式回忆,以印证、强化视读效果;

第三步发问:尽可能把感觉到的问题提出来。如难以理解的、难以接受的、有不同看法的、联想到的、引申出来的等;

第四步研读:带着 “发问”中的问题,重新研读有关部分,或者书中精彩部分。这种阅读重在思考,直到对问题有所领悟。可以朗读、轻声读或默读,可以反复读,也可读读停停。研读的目的,一是释疑,二是融会书中精华;

第五步理得:即对读书中的大大小小的体会、收获进行梳理,或制作卡片,或写心得笔记;

第六步复读:即将全书再阅读浏览一遍,意在巩固对全书的记忆、理解,达到全面理解、消化。

此法,适合于需精读的课文和重要读物。

对于一般读物,则可采用宁夏陈益辉同学的略读法,也就是有选择地阅读,可以跳过某些细节,抓住文章主干大概。具体来说就是利用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黑体字、脚注、标点等,对文章预测略读,以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架构,把握主旨大意;重点阅读文章开头的一、二段,力求抓住文章的大意、背景、作者的思路、风格;把握文章的主题句和结论句。这样可以略去细节,以提高阅读速度;注意转折词语和序列词语。

4.阅读标注符号与批注。阅读中边读边作一些必要的标记与批注,既是一种人们常用的读书法,也是提高阅读效率与质量的有效措施。这样,标记符号与批注方式便应运而生。许多学者认为,读书时在书上做标记与批注是最简便、最直接的读书笔记。现就比较通用的标记符号与批注方式简介如下:

(1)阅读标记符号。

A.着重号:即标记重点字词的符号。通常标记在字、词的下方。其符号有三种:“·”“△”“〇”。一般用“·”标记重点字词,用 “△”标记生僻难记的字词,用“〇”标记绝妙精辟的字词。

B.生字注音:阅读中遇上生字一定要查字典,读准字音、辨清字形、弄懂字义,这不只可增加自己的识字量,且有助于理解文意,并将拼音与声调标记在字的上方。

C.标记重要语句:阅读中自认为关键的语句、名言警句、精美语句等都应随手标记。其标记符号:一般关键语句用单线段 (——),特别重要的用双线段 (====),名言警句用波浪线段 (~~~~),精美语句用连续点 (……)。一般都标记在该语句的下方。

D.表示疑问:阅读中产生疑问或发现问题,若是语句,可在该语句后面标注 “?”号;若是论点或阐述方面的怀疑与问题,可在其旁边做一简记,如 “对吗?”“值得考虑”等。

E.表示感叹:阅读中有所感触、感叹、感动,一般用 “!”号标记;还可视程度用 “!!”“!!!”表示。

F.表示同意与否:一般用 “∨”或 “×”来标记。

G.文章段落层次标记:文章都是由一定的章节、段落、层次组成的。分析文章的内容、组织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就须理清文章的章节、段落、层次的关系。用不同的数字符号进行标记,无疑是一种简单明了的办法。中文的一般标记序列是:

一、二、三……

1、2、3……

(1)(2)(3)……

如果超出这三个序列,还可用①②③……或A、B、C……来标记。

文章中较长的自然段,需要在其中间标记其层次关系的,则可用单竖线 “︱”或双竖线段 “‖”予以分隔。

使用阅读标记符号时应注意三点:一是前后所用标记符号要一致,形成规范性用法;二是精选标记内容,切记用滥;三是简洁明了。

(2)批注:就是将阅读到某处时所产生的联想、感想、感触、评论、引申等,随手在书页旁边或上下空白处记下来。批注可帮助理解,培养独立思考习惯,深化阅读效果,还有助于训练提高文字表达能力。这既是许多学者都采用的一种阅读方式,也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读书笔记。

人们把批注的要领称之为 “3W”:在哪批注(Where)、批注什么 (What)、怎样批注 (How)。

在哪批注 (Where)?

A.眉批:也叫 “书天”,即写在书页上方的批注;

B.脚批:也称 “脚注”,即写在书页下方的批注;

C.旁批:也叫 “腰批”,即写在书页旁边空白处的批注;

D.夹缝批:也叫 “书缝批”,即写在书页之间空白夹缝处的批注。

批注什么 (What)?

概括而言,批注的内容就是 “一批”(批语)、“二注”(注解)。按一般习惯,不同的批注内容有所不同:

眉批:一般是对一页或全文内容的批语或注解;

脚批:多用于对重点字词句的注解;

旁批:一般是边读边在书页旁的就近空白处对文章某个段、层、句的理解、置疑与感悟等方面的批注;

夹缝批:一般作为眉批的延伸处,或注解名言警句等。

怎样批注 (How)?

批注的形式与方法可因人因书而异,但就个人而言,要形成自己批注的定式。

这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有三点要注意:一是批注最好与标记符号并用,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是所批注的一定是文章的精要处、自己感触至深处,应予重点注解评议处;三是批注文字要力求简炼。

有一点要特别提醒:只有属于自己的书才能做标记与批注,他人和公用的图书要予以爱护,不能随意标记、批注。

二、理解的技艺

理解,属于思维科学的范畴。理解的过程可谓思维的过程——从未识未知到能识能知的过程。就阅读理解而言,就是在阅读中,通过思维 (还有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分析阅读的文章,达到懂其内容、解其思路、掌其精髓,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而就中学的数、理、化来说,就是弄懂弄清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公式和已知、未知条件及解题思路、程序等。

阅读理解的媒介是文字、文章。弄懂文字、读通文章,是阅读理解的前提。理解文字,是阅读理解的第一层级;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是阅读理解的第二层级。这两个层级是阅读理解的基础,不可轻视。理解文字,就要读准字音,理解字、词、语句的意思,特别是关键词句的含义,并能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就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弄懂、理清文章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论题),要义要点 (知识点),问题关键、本质,作者思路等,即将对文章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样就把阅读理解推进到第三层级。

理解依靠思维,理解的程度取决于思维的深度。因此,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是提高思维的品质。培养提高思维能力,重点是培养提高分析、概括、综合能力。就此,本书提出以下建议:

1.培养独立思考习惯,提高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要讲速度,更要讲质量。阅读的质量,决定于阅读时的思考质量;因此在阅读中培养独立思考习惯、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应是很重要的阅读策略。

(1)读、思、问结合。为此,阅读时,要精神集中,不光要眼到、手到,更要心到,做到边读边思考,随手把阅读所得、所疑、所感标记下来。及时求教于老师,或与同学研讨。问,宜采取讨论式,不宜采取问答式。

(2)阅读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对所读文章的理解水平与思考水平。所谓思考水平,就是不但能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能在此基础上重新对文章进行组织加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达到人们常说的融会贯通。用俗话说,就是既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

(3)注意探究作者思路。每位作者每篇文章都有不同于其他作者、文章的特点、写法,这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作者的思路上。人们说,思路就像一座桥,能沟通已知与未知。只有理清其思路,才能深入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学习掌握一些常用的基础性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类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

3.置疑。古语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维活动往往是从提出和发现问题开始的。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时要读、思、疑、问有机结合。有思才会有疑,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能有得;多思就能多疑,多疑才会多问,多问才能多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做学问就是要学要问。光学不问,只做到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又问又学,才有完整的学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那么应该问谁呢?韩愈曰 “圣人无常师”,凡强于己、有常处的人都可问,这就要 “不耻下问”。要先问己再问人;问要有目的、有中心,抓住关键;追根溯源,一问到底——问就要问个明白。还要排除懒得问、羞于问、怕丢面子不肯问等障碍。

4.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我们知道一般常用的阅读方法有朗读、默读,粗读、精读,分段读、通读,自读、合读等。方法服从需要、服从质量。一般而言,内容熟悉的可粗读,内容生疏的可先粗读再精读,内容深刻的则要反复读。

5.学会检验。是否理解了,不能靠主观臆想,最好检验一下。比较简便实用的检验方法:一是 “讲讲”,即自己讲讲所读文章的内容、要点、作者思路、文章组织结构,看看能否讲清楚;二是 “举举”,即自己试着联系实际举举例子,看看能否举出来,举的是否合适;三是 “用用”,即做做有关习题、试题,看看能否做上来,正确率多少;四是 “写写”,即将理解的体会与心得写下来。

【思辨参考题】

1.你是否认同 “阅读的要义在于理解”“理解程度是衡量阅读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尺”?

2.学习 “阅读的策略、技巧与方法”后,你有何启示与收获?

3.学习 “理解的技艺”后,你有何感受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