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的基石——记忆力的开发
第五节 智力的基石——记忆力的开发
一、记忆与记忆力
记忆,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 (包括知识)的识记、保持与再现。从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来看,识记是建立在暂时神经系统的联系,保持是巩固这种联系,而再现是这种联系的重现。再现的时间长短及完整程度是记忆高低的主要标志。从现代信息论而言,识记是信息的输入与获得,保持是信息的编码与储存,再现是信息的摄取与应用。
识记、保持是再现的前提、基础,而再现是识记与保持的标志、结果。对学习而言,记忆的重要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1.记忆是理解、领会知识的前提—— “不记,则思不起”;
2.记忆是积累知识的保障—— “不记,则无以积累”;
3.记忆是应用知识的基础—— “不记,则难以应用”。
有的学者认为,“记忆造就了人无比丰富的知识库,使人有了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可能。正是有了记忆,人的思维才不断发展”。一位叫阿斯基洛斯的学者说:“记忆是智慧之母。”
这种识记、保持、再现的能力,即记忆的品质与水平,就是记忆力。
记忆力,是智力开发的基石。《著名科学家谈学习方法》一书中着重谈了记忆力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学生整天学习大量没有亲身实践过的理论知识,没有强的记忆能力是掌握不了的。记忆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比较迅速、准确、持久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能较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能。”
二、衡量记忆力的 “四度”
1.广度。即记忆的 “完全正确”程度。高镇同院士则称之为 “对于某种印象在一次呈现后能够完全正确地再现多少的指标”,人们称之为记忆的广度,或完整程度。能够完整地记忆所记内容、所学知识,没有缺漏,是记忆力广度的最佳体现。
2.速度。即在一定时间内能记忆的数量。在相同时间记忆相同内容,所用时间越短,记忆速度越快,记忆力就越强。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的记忆速度往往有很大差别;同时,即使同一个人对不同事物的记忆速度也有差别。
3.持久度。即所记知识、内容在大脑中保持的时间长短。一般来说,长时记忆是由短时记忆的多次重复加工而成,当然也有印象特别深刻而一次形成的。
4.准确度。即对所记知识、内容再现时的准确程度。再现准确、清晰,不模棱两可、没有错误是准确度的最好体现。
大量的观察和实验表明,一个具有优秀思维结构的人,必然具有非常好的记忆力,其四个记忆指标通常都比较高。
这里特别说明的是,记忆力的 “四度”除与先天因素有关外,后天的培养训练更为重要。同时这 “四度”也与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和记忆的时间等有密切关系。
三、记忆规律
记忆是有其科学规律的,是有 “轨”可循的。《攀登书山另有路》一书中提出的记忆规律较切合中学生的实际,也较全面:
1.时间律。研究表明,每次记忆的内容、知识 (信息)的重复输入,其维持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以外语单词记忆为例,第一次可能几秒钟,第二次、第三次就可能由几分钟到几小时。重复次数越多,记忆时间就越长。这就提醒我们,要及时记忆,尽量缩短巩固记忆的间隔时间。
2.数量律。当记忆内容、知识数量偏多时,就会造成 “记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把记忆内容、知识数量适当分解成若干小单元分别记忆,“记忆困难”就可缓解,乃至消除。由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能力不同,究竟一次记忆的数量多少为宜,可自我测定一下。
3.联系律。实践与研究表明,记忆孤立的内容、知识比记忆有机联系的内容、知识要困难。任何新内容、新知识都是由其前面的内容、知识发展、衍生或转化而来的。因此记忆新内容、新知识时,应尽量与其原来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有机联系的系统。及时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是提高记忆效率的有效方法。
4.干涉律。当新内容、新知识输入大脑时,往往会与大脑中原有的相关、相似的内容、知识相互影响、作用。一种情况是前后内容、知识相互补充、加强,记忆反而更容易、更清晰。人们称之为 “正干涉”;另一种情况是前后内容、知识相互干扰、混淆,使记忆更加困难。人们称之为 “负干涉”。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在记忆时,为了排除负干涉,除要注意前后内容、知识的有机联系外,还应注意前后内容、知识的异同点。
5.强化律。所记忆的内容、知识给人的感官刺激越强烈、越新鲜激发的兴趣越浓,使人感受越突出,记忆就越深。
四、怎样提高记忆力
1.把握遗忘规律,掌握科学复习方法。最早揭示人类遗忘规律的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通过科学实验发现,人的大脑对新内容、新知识的遗忘是循序渐进的,一般是先快后慢,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出揭示遗忘规律的 “艾宾浩斯曲线”:
艾宾浩斯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匀速的,最初遗忘的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减缓。据此,学习新知识后的即时保持与再现,即及时复习非常重要。有学者做过对比实验:将同样的学生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学生当天复习所学的新知识,乙组学生当天未复习。一天后检测,甲组学生新知识记忆保持率为98%,而乙组学生只有56%;一周后,甲组学生记忆保持率为83%,而乙组学生只有33%。这大概也是古往今来提倡 “当天功课当天毕”的原因吧。根据此遗忘规律,研究科学的复习规律与方法,无疑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及时、适时复习;复习的间隔时间应该是先短后长,科学循环。研究人员据此得出了许多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
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
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综合复习相结合;
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知识交替复习;
单纯重复与重复和再现相结合;
循环复习。
2.针对遗忘基因,排除记忆干扰。遗忘基因的首要意义是 “学过的知识不重现就会自然遗忘”。因此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反复重现。
遗忘基因还表明 “干扰”是影响和抑制记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记忆时要排除 “干扰”对记忆的影响和抑制作用。通常有四种影响记忆的抑制:
外抑制:外界的刺激强烈或情绪过于激动就会干扰记忆、抑制记忆,不同程度地影响记忆的效果。因此记忆时要尽量选择安静环境,保持平和心态。
超限抑制:记忆的数量过多、难度过大,就会干扰、抑制记忆,影响记忆的效果。因此,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每次记忆的适当数量与难度。
前摄抑制:前面记忆的内容有时会干扰、抑制当下的记忆内容,造成前后混淆。因此,要注意把将要记忆的内容与前面有关的内容进行对比、区别。前后联系、系统学习和复习,是解决前摄抑制的良方。
后摄抑制:与前摄抑制相反,后面的内容有时也会干扰、抑制前面记忆的内容。因此,学习和复习时,要将前后知识、内容联系起来记忆。究竟是 “前”抑制 “后”,还是 “后”抑制 “前”,一般规律是哪个 “强大”“强烈”就抑制另一个。具体情况也会因人而异,要具体分析。
3.学习和运用记忆规律。
(1)有意记忆与无意记忆比较,有意记忆强于无意记忆。因此,记忆要有目的、有计划,要积极主动,不要被动。
(2)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比较,意义记忆强于机械记忆。因此,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3)记忆材料的数量、性质、部位不同,所用记忆时间不同,记忆效果也不同。
有关专家研究证明,记忆材料的数量越多,平均用时或需诵读的次数越多,所需记忆时间就越长,即记忆效率越低。以背诵课文为例,有的学者调研后得出:
据此,在记忆较长、较多的材料时,应适当分段、分时、分期进行。
材料的性质对于记忆效果有巨大影响。一般地说,记忆直观性材料比记忆抽象性的、概括性的材料效率要高;记忆有意义的材料比记忆无意义的材料的效率要高;记忆内容较丰富的材料比记忆内容贫乏的材料的效率要高。还有,根据所需记忆材料不同的记忆要求,可以选用不同的记忆方法。一般有三种情况:
有的材料只需记住基本意思、要点、主要思想;
有的材料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就可先阅读理解,再摘要点、列提纲,然后背诵;
有的材料则须 “死记”,即机械记忆。这种记忆比前两种难度大,所以人们想了不少机械记忆的诀窍:
(1)人、事联系记数据。如记马克思生于1818年,颠倒后两位数字即其夫人燕妮去世的1881年,再过两年是马克思去世的1883年;1后的连续3个数,即 “234”,是诸葛亮的死年。如果知道诸葛亮活了58岁,那他的生年就是186年。再如,“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先后相差两年,那就分别是1917年、1919年和1921年。这样一联系,记忆的难度降低了,速度也快了。
(2)编成口诀、顺口流。当年周总理帮警卫战士学文化,曾为他们编了全国各省 (市)的记忆口诀:“两湖两广两河山,三江云贵吉福安,双宁四台天北上,新西黑蒙陕青甘。”还有中国历史朝代的口诀:“秦汉三国晋封侯,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十国后,宋元明清帝王休。”此外,人们把24节气连成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二三。”再如记化学的 “化合价”,有人就编成这样的口诀:“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价硫齐全。”金属活动顺序表可以断句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3)谐音赋意法。即将本来无意义的材料给予一定的意义,或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如达尔文的生卒年是1717~1783,有人就用此法编成: “一起一起,一起爬山。”电功公式W=UIt,用谐音法可记为 “大不了,又挨踢”;电流强度公式I=Q/t,用谐音法可记为 “爱神丘比特”。还有一种谐音赋意形式,是2013年伦敦第22届“世界记忆大师赛”获得 “世界记忆大师”称号的胡希胜创造的 “抽象信息形象化”。他举了个例子:记一位叫陆小鱼的手机号 “13354181897”,可以用谐音法使其变成一种意境图画:“陆地上一条搁浅的小鱼,一闪一闪,我试着一把一把救起。”
(4)联想记忆法。即联想已知的材料加强记忆,如记电流的公式,不妨把电流想象成水流,电压由高压向低压方向流,就像水流从高处往低处流。水流量的大小与河中的障碍成反比,障碍越少,水流量就越大。电流也是这样,它与电阻成反比,阻力越小,电流就越大。
(5)部位。记忆材料前、中、后部位不同,记忆的效率也不同。在各部分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意义相近的情况下,居中间部位的内容的记忆效果要低于前后部位。其基本情况可参照下表:
根据该表统计,各个部位的记忆效果依次为:最前部位、最后部位、靠近前部、靠近后部、中间部位。
4.灵活运用不同方法,提高初次识记质量。俗话说“先入为主”,初次识记至关重要,它往往影响、决定着识记的质量。因此,初次识记要力求快 (及时)、准、全、牢,否则会增加以后识记的难度与错误率。初次识记可灵活采取以下方法:
复述与朗诵识记法;
对比识记法 (前后知识对比、相近知识对比识记);
系统识记法 (将知识或材料进行分类归纳使之系统化后再识记);
提纲识记法 (分析概括材料的纲目、提炼材料的知识点和要点,有重点地识记);
外储识记法 (即将需要识记的内容记在笔记本或卡片上,用以帮助识记);
多元识记法 (即脑、眼、耳、口、手等多种器官联动识记)。
此外,还有联想识记法、趣味识记法、实验识记法、尝试识记法等。
记忆力需要锻炼、培养。记忆力不强的人经过科学训练是完全可以成为记忆力强的人。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他本人就是因为每天早晨都要强记一些单词或其他知识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记忆力。据此,魏书生先生把每天早晨领着学生背10分钟左右的语文课文或英语单词,称作 “记忆力体操”,有效地锻炼提高了学生们的记忆力。据记载,许多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达尔文、爱迪生,本来的记忆力并不强,甚至 “可以说是很坏的”(达尔文语),但由于他们的勤奋刻苦,都成为记忆力极强并取得杰出成就的著名科学家。我们应以他们为榜样,增强自信,培养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力求取得更满意的学习成效。
【思辨参考题】
1.怎样理解 “记忆是智慧之母”?
2.你是否认同衡量记忆力的 “四度”与五个 “记忆规律”?
3.读了 “怎样提高记忆力”的四点意见后,你有何感受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