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自身素质

第三节 自身素质

一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答道:“在幼儿园。”

“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

“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要诚实,不撒谎;打扰了别人要道歉;做错了事情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细观察,要爱护大自然……”在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看来,他在幼儿园学到的这些良好品行习惯,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他事业成功的基石。

《小故事中的大智慧》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北京一所大学某专业的22位应届毕业生,临近毕业时,导师带他们到该专业最好的国家某部委实验室参观。大家坐在该部委会议室里等待着部长接见。这时秘书来给大家倒水,许多同学只是木然地看着,其中有位同学还问了句:“有绿茶吗?天太热了!”秘书回答说:“报歉!刚刚用完了。”轮到给一位叫林晖的同学倒水时,他轻声地说:“谢谢,大热天的,您辛苦了!”秘书满含意外地看了他一眼,因为这是秘书此刻听到的唯一一句温馨的话。此时,门开了,部长走进会议室,热情地和大家打招呼,可没有人回应。林晖犹犹豫豫地鼓了几下掌,一些同学才稀稀落落地跟着鼓起来。部长挥了挥手:“欢迎同学们到这里参观!因为我和你们的导师是老同学,所以我亲自为同学们讲讲。我看同学们都没有带笔记本。这样吧,王秘书,请拿一些我们部里印的纪念手册,送给同学们吧。”更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当部长给大家赠送手册时,许多同学依然坐着很随意地用一只手接过部长用双手递过来的手册。当部长走到林晖面前时,他礼貌地站起来,用双手接过手册,恭敬地说:“谢谢您!”部长高兴地拍了拍林晖的肩膀问:“你叫什么名字?”林晖如实作答。早已汗颜的导师,此时才微微松了口气。两个月后,林晖的毕业分配表上赫然写着该部委实验室。有几位颇为不满的同学找到导师:“林晖的学习成绩最多算中等,那个部委凭什么选他!”导师笑着说:“是人家点名来要的。其实你们和他的机会是完全一样的,你们许多人的学习成绩甚至比林晖还要好。但是,同学们要记住,除了学习之外,修养是第一课!”

“良好的品行习惯”也好,“修养”也好,其实就是人的基本素质。有了优良的基本素质,人生和学习目标才能落实,动力才能足够持久,才能获得人们的尊敬和社会的认可,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的基本素质在人的成长发展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实现人生目标、助推动力的决定性因素。

国务院1999年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

由于长期受传统授受教学观念与方式的影响,特别是既往应试型高考制度的影响,许多人对素质教育依然疑虑重重,依然是 “轰轰烈烈喊素质教育,实实在在搞应试教育”。他们对国家1999年就已开始的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高考制度改革漠然视之,认为 “考高分”才是真功夫。以致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渐渐 “落伍”了。只要切实做点理性思考,就可得出:素质是本,分数是末;素质是 “源”,分数是 “流”的正确结论。在新课改和高考都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应该相信:素质高了,分数自然会高;只有高素质,才有高分数。王极盛教授在 《素质决定成绩》的前言中说:“我认为素质与提高成绩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高考的路子有两条:一条是应试教育之路,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不考不教不学。结果使学生筋疲力尽,读死书、死读书,综合能力差、应对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大家和社会都不满意。另一条是走素质教育之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他认为:“在中国只有走素质教育之路才能提高高考成绩,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他连续九年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400多名省级高考 “状元”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层访谈,最后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高考成功≈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

怎么正确理解素质,作为中学生应注重培养哪些素质呢?

素质,以往的心理学单指 “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所以也叫做遗传素质”(杨清 《简明心理学辞典》)。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素质,不单指这种先天的遗传素质,也包括有意识地通过学习、培养、锻炼等渠道所形成的后天素质,而且认为 “后天”胜于 “先天”。因此,素质就是人们平时学习、培养、锻炼,并已形成的素养、品质。或如国家总督学、前教育部副部长柳斌所说,素质是 “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

素质,有高低之分,有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和作为特定群体应具备的特定素质之分。

作为人的基本素质,是人人都应具备的最必要、最基本的人格、人品素养,就是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幼儿园得到的那些优良素养和品质。

对培养基本素质,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十分重视。四书五经从一定角度讲,可以说就是一部关于人生素质与修养的典范。仁、义、礼、智、信,即其倡导的 “小德”,今日之基本素质;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 (新)民,在止于至善”,则是其倡导的 “大德”,时至今日仍长盛不衰,熠熠生辉。可以说,仍深深渗透在我们现今倡导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24字核心价值观之中,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仍应是我们的基本修养。

社会的每个特定人群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定素质。作为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的一代新人和肩负国家与民族历史使命的高中学生,除应具备人的基本素质外,还应着重具备什么素质呢?

从国家素质教育的本源出发,同学们应着力培养、提高的基本素质是: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社会实践素质、创新素质。

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强调同学们要努力培养、提高以下七项素质:

1.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2.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3.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

6.诚实守信、团结互助、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

7.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这里,我想着重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与新技术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重点是科学文化素质,谈点学习体会与认识。

这方面,我比较赞同我国著名教育家、原华东师大校长刘佛年教授的主张。他认为,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的知识结构有三个特点。一是扎实,即具有较深厚的基础知识;二是广博,即知识面要广,且有一定的深度;三是 “更新”,即能够不断汲取新知,注重信息,注重知识更新,不抱残守缺,不孤陋寡闻。把这三点综合起来,所谓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实、广、新结合,在 “实”中求 “广”,“广”中求 “深”求 “新”。

2.要有应用知识的三种能力。

一是自学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掌握知识的能力。他认为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并不表现在知识本身的多少,而是表现在掌握知识的速度 (能否较快地汲取新知,接受新事物)与深度 (能否向更纵深的领域继续学习)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方面。”就是说表现在主动获取、应用知识的能力方面。

自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

(1)会使用工具书,看得懂有关图表;

(2)会独立阅读,读得快,理解准确、深刻

(3)会阅读参考书,能检索书目,会做读书笔记和制作读书卡片;

(4)会整理资料、处理有关信息;

(5)会合理支配时间,有计划地学习;

(6)会排除学习干扰,克服困难,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是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要从发展观察能力入手,学习、掌握逻辑思维方法 (分析、综合、归类、比较、概括、推理、想象等),还要注重培养提高思维的品质 (敏捷、清晰、广阔、深刻等)。

三是革新创造能力。

3.要有创新性人才的三种精神品质。

(1)求新之精神;

(2)开放之态度

(3)重未来之胆略。

根据刘教授的观点、主张,针对我们中学生的实际与特点,还应强调的是:

1.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应是知识、智能、品质三位一体的,是综合的,缺一不可。三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这对同学们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就是要坚持德、智、体、美协调发展,各门功课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这也是高考越来越重视的考核指标。

2.要正确认识中学阶段的地位与作用。中学阶段既是人生的奠基期,也是学业的奠基期。从国家教育而论,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基础如何,不仅关系高考成绩,更关系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应特别重视“扎实基础”。

“基础”,首先是为基础理论奠基的基础学科。这就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人们常说的 “基础的基础”——语文、数学、外语,还有信息技术。它们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与工具,是同学们终身赖以提高、发展的基石,是生发才华、孕育人才的智慧基因。其次是作为这些基础学科的基础,即各学科的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定理、法则等)和基本技能 (阅读技能、表达技能、运算技能、操作技能等)。

华南师大王红教授在 《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中对比了中美教育对 “基础 “的不同理解。得出: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的是 “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属于 “知识体系”;而美国教育工作者则强调的是个人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属于 “能力体系”。我认为,“知识体系”是基础,“能力体系”只有建立在宽实 “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才能焕发出灿烂的光芒。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把 “知识体系”与 “能力体系”结合起来才更科学些。

3.创新素质是创新人才素质的灵魂。中学生应着重培养的创新素质是:

(1)在学习中不浅尝辄止,不停留在书本上,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例及类;

(2)善于从比较中发现知识的同异性,善于寻求不同的答案,并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3)善于知识迁移、合理移植;

(4)善于综合、抽象、概括,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5)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不固执、不傲慢,既敢于坚持真理,也勇于修正错误;

(6)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

(7)善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些创新素质的前提与基础,一是优良的人品、强健的体魄;二是宽厚的基础知识、较高的智能水平;三是优良的心理素质 (如信心、毅力、抗挫折能力等);四是较高的思维品质。

概言之,自身素质,可谓个人的根基与 “身价”,是人生动力的 “基石”;自身素质越高,其动力越足,取得的成效、成就越大!

【思辨参考题】

1.你认同人格、人品是人基本素质的观点吗?你对《小故事中的大智慧》所讲的某部委录取林晖的事怎么看?

2.“素质”与 “学习成绩”是何关系?你认同 “素质决定成绩”的观点吗?

3.“创新素质是创新人才素质的灵魂”,高中生应着重培养哪些创新素质?

【参考资料】

我向砍瓜学自愈

第三次高考失利后,我就像一团棉花糖软弱至极。内心充满自责,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每天躺在床上,饭也吃得很少。我讨厌声响和所有来看我的人。见我这样,母亲常常背转身抹眼泪。而父亲则蹲在房檐下把旱烟吸得叭嗒叭嗒响。一天清晨,父亲愣把我从床上拽起,沿着村外长长的老堤,吃力地蹬着车,把我拉到以种瓜而闻名的一个更小的村子。他敲开一位老朋友的家门,让这位大伯带我到 “砍瓜”地里瞧瞧。“砍瓜!”好奇心使我跟着他们来到偌大的瓜田。父亲把柴刀递到我手里,指着瓜田里最弱小的一只瓜说:“娃,砍一块瓜,回去让你娘给你包饺子。这种瓜做馅儿比南瓜馅好吃多了。”“砍一块瓜?哪有这么吃的,余下的不就腐烂了吗?”“没事儿,这瓜砍了不但自个儿会长,如果你的手指破了,抹上它流出的瓜汁,一会儿就好。”“有这么神奇的事儿?”我小心翼翼地割一块瓜下来。奇怪,刚割过的截面,转瞬间愈合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娃,看到没有,一株小小的砍瓜,面对伤害,都有勇气重新再来,何况咱们人呢!”砍瓜的神奇和父亲的话震撼了我,让我感到自己的自私与软弱。考虑到当时的现状,我放弃了高考复习,决定自己去闯。我先到一家胶鞋厂当每天只有5元钱的学徒工。真正体会到挣钱的不易。我暗暗对自己说:你才20岁,只要努力,一切都还来得及,赶快寻找机会吧。一天下班时看到一家电脑培训班招生,我一咬牙,用自己积攒的2000元报了名,苦学了3个月。毕业时正赶上一家知名企业招绘图员。进公司后,凭着我扎实的绘图智能,仅一个月就把绘图工作做得如鱼得水。半年后,由我设计的几款新产品为公司赢得不菲的利润。终于公司高层领导开始关注我,我的薪资也由300元涨到2000元。后来我被家乡一家更有发展前景的公司以年薪30万聘请。我想,之所以能闯出这样一条光明之路,应该得益于父亲的 “砍瓜自愈论”吧。砍瓜在受到人为伤害时,不自暴自弃,不仅自我疗伤,还能为人们疗伤。由此使我感悟:成功在很大程度来讲,只是比失败多站起来一次而已。人生中总有一种理由值得我们奋斗,我们没有理由退缩!人生绝非坦途,遇到困难、挫折时,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一株幼小的植物尚能战胜习惯性无助,自愈自强,何况我们这些身为万物之灵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