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优选技艺要略

第三节 学习方法优选技艺要略

人们常把方法比作桥,比作路,比作工具。古今中外的著名专家、学者都比较重视学习方法。在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中,“正确的方法”是其中三要素之一——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研究、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可以说成千上万,就学习方法来说,学习具有个性化特点,学习者千人千面,学习内容也千差万别,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适合一切人的统一的学习方法。他人的学习方法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照搬。

因此,我们研究学习方法的着眼点,应放在如何优选、优化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法方面。

我们中学生在优选、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时,应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适合个人学习特点,因人而异的原则

同学之间学习水平有高低之分,智力有强弱之分,兴趣爱好及学习习惯也不尽相同。这些差别,就会产生学习时间、内容、方式等差异。北京人大附中有位叫张博扬的同学说得好,“状元的学习方法不一定适合我,我有我的学习方法”。如背英语单词,有的同学利用课间和休息时间背,有的利用早读背,而张博扬同学则是晚上集中时间背。他认为 “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个原则确实是重要的”。

二、适合各学科特点,因学科而异的原则

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但要因人而异,还要因学科而异。中学所开设的十几门课程,门类不同,内容各异,各有各的特点。首先是文、理类的区别。一般来说,理科的学习方法,主要靠理解和做题、实验,而文科的学习方法主要靠理解、记忆、积累。其次是学科的区别。同是文科的语文、英语、历史、政治,内容、特点、要求也不尽相同,学习方法就应有所不同。理科的数、理、化、生,也是如此。如数学的学习着重于理解、选题做题,而化学,知识点较多,需要记忆的就比较多。

三、轻负担、高质量原则

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说,无一不是求质量讲效率的,靠下 “笨”功夫 “重”负担取得优秀成绩的几近于零。我有一个学生叫叶其昌,是统管全班事务的班长,可他又是全班学习成绩最好的,也是全班文体活动最活跃的。他学习生活的最大特点就是上课时精力最集中,“抗干扰”能力特强。而在课间、课外活动时间,他从不呆在教室,或和同学们说笑玩闹,或和同学们在球场打球,往往玩得大汗淋漓。他成功的诀窍就是 “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什么,就干好什么。”王极盛教授在采访众多考上北大、清华的优秀学生后,得出:“他们学习好,高考考得好,但他们学习的时间相对于其他同学却用得少,学习比较轻松。秘诀在哪里?我认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遵循了学习的一个基本原则——重效率,效率高。”王教授概括了这些学生的几个共同点:重视预习和自学,学习积极主动,不打被动仗;劳逸结合,不 “挑灯夜战”,不搞 “题海战术”;上课专心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善于思考、善于分析总结,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总而言之,就是要 “轻负担、高质量”。我以为,这应成为同学们优选和优化自己学习方法的最重要的原则。遵之即 “优”,违之则 “劣”。

四、平衡发展、固强提弱的原则

中学是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学科须一一学好;高考虽有学科分值与评分标准的差异,但不能偏科。对同学们来说,各科学习成绩有差异是正常的,但不能差异太大;否则,不仅影响中学阶段的学习质量,也会影响高考成绩、高校录取,以致前功尽弃。如有位文科考生,语文考了130分,其他学科成绩也不错,可数学只考了40分。一下就把总分拉下去了。所以在中学阶段,一定要注意各科平衡发展,可以有自己爱好、擅长的学科,但不能有太弱的学科。要关注自己较弱的学科,想办法提升薄弱学科的学习质量和成绩。因此,“固强提弱”应是同学们优选、优化自己学习方法的又一个重要原则。

五、尽量与学校规章制度、教师教学协调一致的原则

因为中学是基础教育阶段,同学们都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学校是同学们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条件,老师是同学们最重要的人生 “导师”和 “引路人”。学校都是根据国家培养目标和同学们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与成长规律制定的学习、生活、休息、娱乐等方面的作息时间、规章制度。同学们的学习也是在老师们的精心筹划安排下严格按教学计划和学科教学进度进行的。就如军队行军打仗,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因此同学们在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考虑自己的学习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把与学校统一安排、教师教学安排保持一致作为前提,尽量协调配合。其中,还有一个关键点,在课堂教学方面,特别在老师讲课时,要跟上老师教学进度,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不能和学校、老师拧着劲、背着走。在协调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谋划好、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制订好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好自己的学习方法。

六、有利于培养提高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原则

2010年公布的 《中国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在“工作方针”中提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新课改强调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所有这些,从同学们的学习角度来说,就是要注重培养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养 “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因此。我们在研究学习方法时,应特别关注如何自主学习、如何培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这应该是优选、优化学习方法的又一重要原则。

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日常学习中有意识地逐渐养成、逐步提高。而这需要有一定的谋划和切实可行的方法。日本学者石川勤著的 《中学生自学法》中的 “找、查、归、整、体”学习法,很有特点,可以借鉴。特扼要介绍如下:

“找”,即作为自主学习,要首先找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学习重点是什么。他认为:“当有了问题、疑点之后,无论谁都会想弄个水落石出,这就是所说的热衷于学习的求知欲。”进而提出,就学生而言,“寻找”应从 “弄清懂与不懂的问题的预习”着手。当然,除面向每节课的预习外,还应注意 “找”自己学习的薄弱学科、每个学科的薄弱环节,以及自己学习方面的难点等。这样就能始终带着问题学。

“查”,即调查自己学习的计划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效果如何。为此,他特推荐一种 “PDS”方式。 “P”即plan,计划;“D”即do,实行;“S”即see,评价。其含义是 “制订出计划就要实行,实行之后就要评价效果如何;如果有不完善的地方,就要加以补充 (改正)”。

“归”,即归纳,就是注重复习,认为复习的实质就是分析、归纳。只有通过不断复习,才能做到不断分析归纳、不断提高。

“整”,即 “整理”,就是在学习之后要及时整理所学的知识,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达到巩固、加深、提高的目的。其中也包括对采取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当的反馈。

“体”,即体会、体验,就是身体力行,亲自体会、体验。实际就是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一是 “将学过的知识应用于新的学习”;二是 “将学过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

培养、提高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新课题,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去探究,应该有我们自己的特点。适合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更应多种多样,可由同学们去创新。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相信同学们遵循这些原则,一定会创造出最适合自己学习的、最有效的、各具特色的学习方法。

【思辨参考题】

1.为什么要优选与优化学习方法,其基本依据是什么?

2.优选和优化学习方法的 “原则”给你什么启示?应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