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概念的本质属性

第二节 “学习”概念的本质属性

学习,从语法讲是个词,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是指一种行为或动作。《新华词典》对学习的定义是:“通过读书、听课、研究、进行教学实验、参加实际工作等以学得知识和技能。”《辞海》的定义是:“今心理学上称获得知识或技能之历程为学习。”我们大多数同学则把看书、听讲、作业等具体行为笼统地称为学习。这些解释与理解大致雷同,皆属于 “行为主义”说,即把 “学习”仅仅看作一种具体动作、具体行为。从学习学的角度讲,这些解释、说法,都只是学习的一般外显特征,而非学习概念的本质属性。人们之所以把学习仅仅看成一种行为,就在于囫囵吞枣,满足于对学习的朦胧感知。因此,要理解和把握学习概念的本质属性,就要走出朦胧,追根溯源,分析学习的真实过程,理清学习的本源、本义。

在我国,最早冲破学习的朦胧状态,把 “学”与“习”分解开来的是孔子,在 《论语》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 “学”了能及时温 “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显然,孔子不仅认为 “学”与 “习”是紧密相连而又有所不同的过程,而且十分重视 “习”、欣赏“习”。“习”之 “说”为何?这让我们想到孔子的另一句名言 “温故而知新”。“学”后还应 “习”,才能达到真知真会,并有新的见解、收获,尝到学习的快乐。后来 《礼记·月令》有 “鹰乃学习”。原意是讲在阴历六月时雏鹰开始练习飞翔、搏击。怎么练习呢?“学”在 “习”前,要先 “学”——老鹰示范,小鹰观察、模仿老鹰的飞;然后小鹰在老鹰带领下自己去 “习”——练习、复习、熟练,达到能飞、会飞,以致可以搏击长空。可见早在25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已把 “学”与 “习”视为密不可分的两个不同的过程与阶段,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被动的行为了。

让我们以现代认知心理学来分析一下这个过程。人怎么 “学”呢?主要靠人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的感知、观察、体验,而核心是大脑的思考、分析、综合。怎么 “习”呢?当然也离不开感官和大脑,但主要靠动手去做、去练、去行。这样,“学”主要靠感官、感知与思考;“习”主要靠 “练”与 “行”。“学”实际就是接受、理解外界的知识信息;“习”实际就是巩固、掌握、应用知识信息。

由此,“学习”应该是由学、思、习、行四个环节有机组合的心智活动过程。

以现代信息学而论,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信息的接收、分析、掌握与运用的过程。这里,仅以高中语文第一册 《我有一个梦想》中的 “安之若素”一词为例。我们怎么学习这个词呢?首先是眼睛看它的字形词形,嘴读它或耳朵听它的读音,还有听老师的讲解。于是 “安之若素”的形、音、义逐一进入我们的大脑,形成了对它的感性认知。但这只是 “感知”而已,要进一步理解它、消化它,就须开动大脑去思去想,将它的形、音、义等感性信息与其语言环境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综合,达到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它的词性、词义、用法了,即理解了,才可说“懂”了。这两个环节就是 “学”与 “思”,即接受信息、理解信息。而要牢固掌握它,还须通过一定的形式及时复习、练习,比如解词、造句。如果解释全面、准确,造句用词恰当、完整、通顺,就可说掌握了,基本巩固了。“学以致用”,在巩固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去运用它,比如能在自己的作文或平时的语言交流中恰当而自如地运用它,或在对它的理解、应用方面能举一反三,有所创新,那就表明能准确 “分析、掌握信息”了。比如课本中对 “安之若素”的注解是:“对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时,泰然处之。”如果我们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个注释基本正确但不够严密。一是 “对于”用之不当,应是 “面对或处于”;二是词义解释不够准确。“安之若素”主要形容面对危急、惊险等异常情势仍能保持平常心态,一如平常,“困”似乎不准确。是否可改为 “面对突发事件或处于危急情势时仍一如平常,泰然处之”呢?如果达到这样的程度,是否就可称之为学有所悟,达到有所创新了呢?

如果从同学们实际的学习实践来看,“学”“思”“习”“行”这四个环节实质上就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和巩固、应用知识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同学们的感官使知识进入自己的大脑,再通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分析予以消化、吸收;然后通过复习、练习予以理解、巩固;再将其用之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创造性学习的过程。这也可说是知识的 “内化”与 “外化”过程:获取、理解与巩固知识的过程可称之为 “内化”,应用则是知识的 “外化”。在 “内化”的基础上达到 “外化”,这才是真正意义的 “学习”,才是 “学习”的真谛。

知识靠什么 “化”,是怎么 “化”的呢?让我们深入分析一下这四个环节分别是怎么进行的:“学”,主要是通过感官感知外界知识、信息,使之进入我们的大脑。可以说,感知的质量决定进入大脑的知识、信息的质量。“瞎子摸象”中的四个瞎子所以对大象的认知不同,就在于他们都只摸到大象的某一部分,因而没能全面感知大象的全貌。而感知质量的决定要素,一是感知时的精神、态度,即关注度;二是感知的精度、广度、深度。前者即注意力,后者即观察力。注意力与观察力是感知的核心,也是“学”这个环节的关键。“思”,主要是对进入大脑的知识、信息进行分辨、分析,弄清其概念、意义与真伪,从而达到正确、准确理解。显然 “思”最需要的是思维力、理解力。而 “习”主要是对接受、理解的知识、信息通过复习、练习予以巩固、提高,主要是记忆力、综合力。“行”的要义在于创新、创造,这需要想象力与创新力。

这说明学、思、习、行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读、看、思、写、练的活动,也不仅仅是一般的心理、情感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涉及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创新力等智能的、高级的心智活动过程。当然这些智力不是截然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交叉的,只是不同的环节各有所侧重而已。一般来说,“学”是前提,“思”是关键,“习”与 “行”是巩固、提高或升华、创新。为什么 “思”是关键?因为其他三个环节都离不开 “思”,且都决定于 “思”的质量与水平。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勤于动脑,要特别注意培养、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从人的智能而言,所有智能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力是智能的核心。从这个角度讲,学习贵在思维,学习科学也可谓是思维的科学。

将此过程简明表解如下:

从以上对 “学习”过程的简要分析与表解可知,“学习”的基本含义有三:

1.学习,是学、思、习、行有机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

2.学习,是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知识的认知活动过程;

3.学习,是依靠智力、训练智力、发展智力的智能活动过程。

这三层含义基本反映出了 “学习”概念的本质属性。有位学者将其概括为:学习是 “人类的高级心智活动”,我认为这个概括简明而通俗,如再准确点,应该是 “活动过程”。就学生学习而言,“学习”概念的本质属性就可以概括为:“学习是学生的高级心智活动过程。”

【思辨参考题】

1.“学习”概念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2.你过去是怎样理解 “学习”的?学习本节后又怎样理解,有何变化、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