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敦品笃行
第五节 敦品笃行
有位女游泳选手,立志要成为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人。为此,她每天都刻苦训练。这一天终于来了,在众多媒体记者的关注下,她充满自信地跃入大海,朝英吉利海峡对岸游去。刚开始,天气非常好,她愉快地向目标前进着。但快接近对岸时,海上起了浓雾。雾越来越浓,她迷失了方向,不晓得还要游多远才能到达。于是,她越来越心虚,越来越感到精疲力竭,最后,她终于放弃了。当她上了救生艇时,才发现只要再游100米就到对岸了。她遗憾地说:“要是我知道只剩100米,无论多辛苦,我一定可以坚持到底!”就此有位作者写了一篇 《最接近成功的时候》的文章,并加了这样一句评语:“最艰苦的时候,往往是最接近目标的时候,而大多数人恰恰是在这个时候放弃的。”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 “行百里者半九十”“功亏一篑”的真谛,告诫人们坚持到底的重要意义。
当我们从理念、认知层面对学习认知、人生目标、自身素质、学习兴趣有所理解、认同后,更为重要的是行动、是落实、是坚持到底的精神。这首先要处理好 “知”与 “行”的关系。对此,我比较认同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的观点:“知”与 “行”都重要。这好比一个人,必须四肢健全、五官俱有一样。一个人有眼无足,难以走路;而有足无眼,也难以走路。若一定要论个先后,则 “知”在“行”之前;若一定要论个重要,则 “行”比 “知”更缺不得。我补充一点,若一定要论个难易,则 “行”比“知”更难。由此可见,成败的关键往往是 “行”。而“行”贵在实践、实行、坚持到底。这就需要修炼能这样做的品格。简言之,即要敦品笃行—— “敦”,诚实、诚恳;“笃”,实实在在、专心一意。诚心诚意地修炼人品,实实在在地实行、实践。
据说,司马迁完成 《史记》花了15年;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用了19年;达尔文写作 《物种起源》用了20年;李时珍写作 《本草纲目》用了27年;哥白尼写作《论天体的运动》用了37年;马克思写作 《资本论》用了40年;歌德写作 《浮士德》用了60年。世界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华罗庚曾说:“我不否认人有天资的差别,但根本的问题是勤奋。我小时候念书时,家里人说我笨,老师也说我没有学数学的特别才能。这对我来说反而成了好事:知道自己不行就更加努力。我会经常反问自己:我努力得够不够?”
王通讯先生写的 《居里夫人与春蚕》中讲了居里夫人这样一段故事:
1912年春天,居里夫人的两个女儿养了一些蚕。病中的居里夫人有暇观察蚕儿如何吃桑叶,又怎样吐丝、结茧。她观察了好久好久,她领悟出:蚕有求于人的只是几片绿叶,而贡献的却是精美纤亮的丝;它们极细心、极忍耐地朝着一个目标——结茧的方向努力,一直到吐完自己的最后一根丝。居里夫人感动极了!
第二年,在写给外甥女的信中,居里夫人就将自己与春蚕引为同类。她说:“我也是永远坚韧地向一个定好的目标努力。我知道生命很短促,而且很脆弱,知道它不能留下什么,知道别人的看法不同,而且不能保证我的努力自有真理。但是我仍旧如此做,无疑地是有使我不得不如此做的原因,正如蚕不能不做茧。”从居里夫人以春蚕自比的话里,不仅可以看到她谦逊无私的美德,而且可以窥见这位女科学家特有的宝贵品格。
春蚕是细心的。居里夫人正是科学上的细心人。从400吨铀沥青矿石、200吨化学药品和800吨水中提炼出1克镭,该有多难啊!一点一点地分离,一次一次地测量,来不得半点粗心和浮气。尤其是在溶液部分结晶阶段,实验棚内煤屑飞扬,温度难调,搞提纯谈何容易,居里夫人却做到了。
春蚕是耐心的。居里夫人正是科学上的耐心人。为了发现镭,她与丈夫顽强地苦战了4年。她和丈夫都十分喜爱音乐、戏剧,但有一年,他们没有看过一场戏,没有听过一次音乐会,也没有访问过朋友。在接近成功的关口,储蓄用光了,要不要再坚持下去?居里先生一度发生了动摇,而居里夫人却不屈不挠。正是她的坚持与顽强,才避免了功亏一篑,终于揭开了镭的秘密。
春蚕是奋斗不止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居里夫人就是把整个身心献给科学和人类进步事业的人。她以毕生精力研究镭,建立了崭新的放射科学,成为核物理的开拓者。50多岁了,居里夫人还不忘用她的学识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服务,她开动x光机,驱车奔忙在隆隆的火线上……
居里夫人为了崇高的科学事业,细心、耐心、持之以恒地工作着、创造着。
这些伟人的感人事迹告诉我们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有志之人才有所成,有恒致学才有学术的硕果。“有志”“有恒”是敦品笃行的重要特征。
最强大、持久的人生和学习动力是人的信仰。南京师大教授冯建军在 《重塑青少年信仰教育》中指出:“信仰,是生命的永动机”,“是生命之根,是心灵之魂,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高价值导向”。由此可见,要有足够强大、持久的学习动力,就应确立高尚的信仰。可以说,信仰的高度决定着人生的高度,而人生的高度,决定着学习动力的强度与持久度,决定着人们事业、学业的成功度。可以说,这是敦品笃行的 “制高点”。
被全世界尊称为 “人的榜样”“人类勇士”的新南非开国总统曼德拉,出生在南非一个传统的酋长家庭。假如说这种贵族身份曾带给他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为他提供了读书和获得理性知识的机会。然而为了 “永不统治和压迫别人”,彻底清除罪恶的种族隔离制度,“让所有的人——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崇高信仰,他主动放弃酋长继承权,投身于黑人解放运动。即使为此被囚禁在罗本岛过了27年的铁窗生涯,也矢志不移。在漫长而黑暗的牢狱中,仍坚持领导南非人民的解放运动。他说:“在那些漫长而孤独的岁月中,我把对自己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一种对所有人——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为了换取不流血的和平民主,他顶着内外压力,把原来 “将白人赶进大海”的斗争口号,改为 “将武器扔到海里去”。终于使一场内战得以避免,使南非这个世界上种族冲突最惨烈的地区,首次实现了多民族平等大选。他也因此被白人和黑人一致选为新南非的开国总统。而在首任总统届满的1999年,在他只要 “点一下头”就可连任时,却出乎人们意料地宣布:“将向总统一职永远告别”,“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过一种宁静的田园生活”。从 “酋长”到战士,从战士到囚徒,从囚徒到总统,再从总统到平民,历经这一环环惊险卓绝的递进与还原,曼德拉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神圣使命,也实现了他崇高的信仰。
中学的学习难度,与居里夫人和曼德拉等伟人所遭遇的困难、挫折相比要容易多了。如果我们能像居里夫人和曼德拉等伟人那样坚守信仰,坚毅顽强,持之以恒,还有什么学习目标不能达到,还有什么学习困难不能克服!同学们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学习绩效,理想、目标就一定会开花结果。
可为什么有些同学在学习中,或 “三分钟热度”——有头无尾,或遭遇困难、挫折就打 “退堂鼓”,……一句话,为什么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到底呢?除了缺乏居里夫人、曼德拉等伟人那样高尚、执着的精神和崇高的信仰外,就是缺乏对中学阶段学习困难的正确认知与分析,缺乏战胜困难的精神准备与切实措施。
可以说,正视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是同学们敦品笃行最迫近、最实际的课题。
中学阶段的学习难度,虽不及伟人们经历的困难那样大,但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困难也不少,难度也不小。《学海楫舟》的作者王增祥认为中学生面临的困难有以下三点:
1.难于用脑。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主要靠大脑。据生理学家研究,当大脑细胞处于高度活动状态时,氧的摄取量为每分钟80毫升,占全身耗氧量的33%,明显高于体力劳动的耗氧量。脑力劳动强度及其所带来的 “艰苦”远比体力劳动的更大些。学习紧张时往往会感到疲劳、乏力,直至吃不好睡不香,就是耗氧量大的反映。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或不会调节,就会难以坚持下去。
2.难于压力。就一般中学同学来说,有四种压力会始终伴随着学习过程,即学习任务的压力、各种考试的压力、社会交往的压力、升学的压力。如果缺乏顽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会屈服于压力,甚至被压力击垮。
3.难于约束。学校是国家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基地,是一个大集体、大家庭。要保证它正常高效运转,就必须有领导、有组织、有纪律、有各种规章制度。这也是同学们全面健康成长所需要的。有部电影叫 《西点军校女学员》,反映的是美国著名军事院校——西点军校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不仅有每天24小时严格的作息时间要求,而且走路拐弯时必须走直角,到餐厅吃饭必须列队,进入餐厅就座后必须听到统一的号令后才能吃饭。吃饭时间也有严格限制,吃完后必须听到统一号令才能离开餐桌。做错了事要单独在操场出操,不管烈日还是严冬。其实从严要求、从严训练,也是所有军队的共同特点。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些 “约束”而单纯从 “个人自由”的角度看,就会觉得不自由,就可能影响自己的学习情绪,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
本书另外补充 “两难”:
4.难于惰性。可以说,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些惰性。其主要表现一是 “懒”,二是 “散”。就中学生而言,有的早晨不起,晚上不睡;有的懒得动手,衣物懒得洗,卫生懒得搞;即使自己的床铺、宿舍脏乱不堪也视而不见,举手之劳也不愿为之。学习方面则得过且过,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让做多少就做多少,敷衍了事;有的懒得动脑,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学习中遇到困难、难题总想绕过去,实在绕不过就抄别人的,甚至让他人代做;不珍惜时间,不讲效率,好玩贪耍,学习时间多耗于无为之中;学习不认真、不刻苦,上课时没有精神,心不在焉,懒散应付。
5.难于诱惑。《孟子·告子章句上》中有这样一段:“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同样受教于善弈的弈秋,二人的学习效果为什么不同?不是智力有什么差异,关键在于是否专心致志。不止学射箭如此,学习任何知识、技能都须专心致志,越专一,成效越大。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该做什么就一心做什么;做什么就一定做好什么。有些同学为什么不能如此呢?主要是缺乏坚定的毅力,易受种种干扰,难敌种种诱惑。小至平常吃喝玩乐的诱惑,大至社会上的种种利诱、引诱。当前对青少年最大的诱惑莫过于电脑、手机上网,以及一些低级庸俗的音像制品了。由于难以抵挡这些诱惑而受骗上当,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以致荒废学业,甚至误入歧途的惨痛教训,实在不少了!我们自当引以为戒。
如何面对 “五难”,战胜 “五难”?
首先,要提高对困难挫折的认知程度,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有位学者说得好:“你想成功吗?那么就不要怕挫折;你怕挫折吗?那就别期待成功。只有经受过大的挫折和磨难的人才会有大的作为。”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有价值。”他发明灯泡,搞了近5万次试验,前4万多次都是失败,最后1次才成功。如果他中止就会前功尽弃而以失败告终。他说:“有些人以为我所以有许多成就,是因为我有什么天才,这是不正确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从失败中崛起的车晓东》中记叙了一位叫车晓东的高中生的一段成长历程。在小学时,车晓东曾是上海市杨浦区数学竞赛的第一名,是大家公认的尖子生。可他因此飘飘然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了,结果在升中学时没有被自己报考的上海市名校松江中学录取,只能降格到较差的建设中学。经过痛苦的反思,他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决心重新做起。他到建设中学后,首先制订了一个严格的“最佳作息方案”,还有总的学习计划。每次考前还制定小计划,注意查漏补缺和全面发展。由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了学习不稳定的缺点,学习能力全面提高。虽然在普通中学,而他的学习水平却很快超过了重点中学的学生,在读高三时就获得全国中学数学联赛上海赛区的冠军。由于数学成绩优异,他被选为我国中学生代表,参加了 “美国第34届数学邀请赛”,并获得满分,与另一位美国中学生并列榜首。此后,还在上海市和全国以及国际数学、物理竞赛中连连夺冠,接着又夺得当年上海市高考状元。这时的车晓东,再没有犯当年 “飘飘然”的毛病,十分冷静地把奖状、奖章锁起来,却把老校长送的题词 “锲而不舍,为国争光”挂在了墙上。
挫折与失败,是人生都必须面对的,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平庸的人和伟大的人,都会遭遇挫折和失败。伟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少,而是他们更坚忍不拔,更善于战胜挫折与失败,在挫折和失败中崛起。失败可以是人前进的障碍,也可以成为人提升的阶梯,全看你怎么对待它。
俞敏洪,出生于江阴农村。他参加了三次高考,终于考进了北京大学;大学时,曾因浓重的地方口音和极差的英语听说能力被分到了 “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以倒数第五名的成绩大学毕业;想出国却连续3年遭拒。然而,他像蜗牛一样始终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他成功了,他不但成为举世闻名的新东方教育产业的董事长兼总裁、全国 “教师首富”,而且还获邀站在哈佛大学的讲台上用流利的英语发表演讲。他用 “爬到塔顶的蜗牛比雄鹰更富有”概括自己成功的感悟。他说:“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它可以一飞冲天,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到塔顶。另一种动物也能到达金字塔的顶端,那就是蜗牛。蜗牛肯定能爬上去,这可能要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而且也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掉下来再爬,掉下来再爬。在金字塔顶端人们确实找到了蜗牛的痕迹。当蜗牛爬到金字塔顶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的收获、成就肯定比雄鹰更多更大,它比雄鹰更富有!这就是天才和奋斗者的区别。”
其次,要有克服和战胜困难、挫折的切实措施。
这方面,王极盛教授在 《素质决定成绩》中介绍的北京人大附中优秀毕业生林茜的认知与做法值得借鉴:
(1)要有 “珍惜这个机会,回报这个社会”的责任感。林茜认为:“我们现在比较年轻,是学知识最好的时候,所以要抓紧时间,赶快充实自己。我们在想,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的时候,不是想我们要考一个好分数、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我们应该想的是我们现在拥有非常好的机会,不管在人大附中还是别的学校,你拥有受教育的机会。你知道在中国还有很多孩子不仅接受不了教育,他们可能连一杯干净的水也喝不上。所以你应该看得远一点,就是说我得到的这个机会非常珍贵,珍惜这个机会,学完这些东西之后要回报这个社会,回报这个世界。”
(2)“把眼界放得开一点”。林茜说:“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得开一点的话,可能我们对待很多事情的心态就会不一样,就不会斤斤计较一次考试的成功与失败,就不会斤斤计较分数的得失,因为我们的目标很高。”
(3)“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林茜认为:“不应该 (只)做我们喜欢做的,我们应该喜欢现在做的。……喜欢我们正在做的是可以培养的。我觉得如果你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当成一种负担,那你学起来一定是很不快乐的。但是你快乐是学,不快乐也是学,那就不如让自己快乐地学,这样你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只有在学习中找到快乐,你才会主动地学;也只有主动地学,你接收到的东西才是最多的。”
(4)“天道酬勤”。林茜认为:“‘天道酬勤’这是老生常谈的话,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不是很多。不管怎么样,勤奋都是很重要的,在你的成功中它可能会占很大的比例。不管你聪明不聪明,只要你勤奋,聪明的人会更聪明,不聪明的可以变聪明。小聪明可能是一时的……我们肯定是要刻苦,但是也要追求效率。因为不是只要你努力就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学习时很少几件事同时做,学习时就是学习,所以我效率高。”
辩证唯物论会在这方面给我们一些启发。首先,事物往往是对立统一的,可以一分为二的。如 “压力”和 “约束”,既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压力”,既给人的心理或体能增加负担,也可增强人的心理或身体的承受能力,使人更强健;“约束”,既使人的思想或行为受到某种限制,感到不大 “自由”,也可帮助人们改掉不良习惯,有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事物是可以转化的。好可以变坏,坏也可以变好;成功可以转化为失败,失败也可转化为成功。同理,“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约束”可以转化为促进,“五难”也可以转化为 “五易”。
辩证唯物论还告诉我们,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决定的因素。要转化 “五难”关键看个人愿不愿转化,肯不肯转化,善不善转化。
本来成语是 “敦品励行”,本书之所以将 “励”改为“笃”,意在强调 “持之以恒、实实在在地实行、实践”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一首教育诗 《努力,努力》,让我们以此共勉:
努力,努力,
努力向前进,
努力向上进!
先把脚根儿站稳,
再把方向儿认定。
一步一步地走,
一步一步地进,
千万不要回过头来,
别人的闲话也不要听,
战胜困难全要靠自信。
努力,努力,
创造个好命运,
自己的力量要尽。
【思辨参考题】
1.本节围绕 “敦品笃行”讲述了一些人物或成功或失败的故事,对你有何启示?你对 “敦品笃行”有何感悟?
2.你最大的困难、难题是什么?学习本节后有什么新的认识、想法、办法?
本篇结语
学习认知、人生目标、自身素质、学习兴趣、敦品笃行,可谓同学们学习动力的五要素,是学习的动力之源。这些动力愈充足,学习成效愈显著。而 “五要素”集中的反映是人们的情怀、理想、信仰与品行。这是我读 “忧国不谋身,恪尽职守”的温家宝诗作 《仰望星空》时的感悟。就让我们以这首 《仰望星空》作为本篇的结束语吧: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
燃起希望的烈焰、
响起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