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笔记技艺要略

第五节 课堂笔记技艺要略

同学们对课堂笔记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与做法:一种是过分依赖笔记,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一种是轻视笔记,懒得做笔记。这两者显然都有片面性。

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堂笔记不仅是 “记性”的好 “助手”,更是锻炼提高听课能力、理解能力与书写能力的有效手段。有的学者说:笔记是记忆力的延伸,是人脑有效的 “外存储器”。

课堂笔记应该怎样记呢?这也有一定的技巧与艺术。不记当然不好,记得过于详细,不但费力,还会影响课堂学习、影响听课效果,落个功倍事半的结果。怎样做才科学合理呢?

《杰出中学生的14种能力》中,介绍了我国第一期少年大学生李平记笔记的方法,我们可以借鉴。他在 《谈谈对笔记的认识》一文中,除讲了记笔记的重要性外,着重讲了他记笔记的主要方法:就是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与要求,分别采取 “详记”与 “略记”两种方法。详记,就是把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尽可能系统全面地记下来。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内容比较散、比较多,不记全就不全面、不连贯的一些学科,如语文、政治等社会学科。略记,则只记主要内容、要点,次要的不记。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

还有一种课堂笔记——批注笔记,就是直接将一些注解性、疑问性的内容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记课堂笔记有个矛盾点,也是难点,就是如何处理好“听”与 “记”的关系,如何做到两者相互协调、相得益彰,而不要相互影响。一是分清主次,即以 “听”为主以“记”为辅,不能因 “记”而影响 “听”;二是锻炼 “听”“记”协调配合的能力。李平指出:“许多同学在课堂上,往往是眼看、耳听之后,觉得要记的时候就低头记一段。这种做法容易漏掉一些重要内容。比如,正当你记的时候,老师擦掉了板书;或者又讲了其他重要内容。”他的经验是:“听课时,眼睛始终盯着老师和板书,耳朵一直听着老师讲解,大脑跟着积极思考。一旦感到有值得记的、应该记的就快速记下来。必须注意,这时候不能低头看笔记,只是用手记,最多眼睛瞟一下笔记本是否写在合适的位置上。这样几个器官同时并用协调配合,就能互不影响,效果要好得多。”他还提出,为了记得快,可以学习或自创一些速写符号。

为了弥补课堂笔记的遗漏,课后补记往往也是不可缺少的。这就涉及到课堂笔记的第二个必要环节——整理笔记。整理笔记,一是要及时,不要 “过夜”;二是经整理的课堂笔记力求全面、系统、清晰。既要补 “漏”,又要理清所记知识、内容的体系,使之条理清楚。

为了便于整理笔记,在记笔记时,要留出副页,或每页留出1/3、1/4的空白。

课堂笔记,不能为记而记,更要发挥其作用。有些同学只重视记,过后就弃之不用。其实,课堂笔记,不仅对课堂记忆、理解、吸收教材和教师讲解的知识有即时效应,还有其长时效应。既可帮助复习,又可作为自己的学习记录长期保存。“温故而知新”,我们应该学会 “温习笔记”。

【思辨参考题】

1.你是否认同课堂笔记的意义?

2.你怎样记课堂笔记?准备怎样改进?

【参考资料】

“学习”是门科学,须明了学习科学之理,以科学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绩效。2013年全国80位高考成绩优异者学习经验的综析,可说是最生动的佐证。

一、有较高的思想境界与追求

李择:高中毕业前,对于留在内地,还是赴香港进修,抑或出国留学,与父亲有过较深入的交流。我认为大学是刚刚开始接触社会,既然以后准备为国家服务,那还是要接触中国的东西。不过父亲希望我能上想上的大学与专业。对此,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看你个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个人素质。无论是国外大学,还是国内的清华、北大,它们也许可以给你镀层金,但真正决定你的还是你的内核。我亲眼看到一位当年高考成绩一般的校友,现在已经是微软北京公司的副总工程师。

谭思颖:是个非常有思想的学生,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喜欢低调,对状元的头衔并不那么看重。

二、均衡发展

韩牧琴:虽然是文科生,数学也很好。基础扎实,思维敏捷,踏实低调,学习能力强,课堂听课效率高,各科比较均衡。

韩启辰:提高学习效率,兼顾各科学习。

三、有爱好、有自持力,自律性强

梁思齐:知道安排好自己的爱好与学习,没有因爱好影响学习。

贺秋瑞:认准一个方向和计划,就排除一切杂念完成它。我学习非常认真,自律性很强。其他同学放假回家了,我还会一个人留在学校学习,总是最早到校做好学习准备。

郑秋月:其实我的学习秘诀很简单——学习的时候就集中精力学,玩儿的时候就集中精力玩儿,认真地去做一件事,不会做不好的。

高蕊馨:从小养成学习、生活好习惯,做事有条理、效率高,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重视细节;字可以不漂亮,但一定要工整。

唐博:平时主动学习,执行力强。

四、学习目的端正,不为应试,不搞题海

梁倩、伊思昭:不计较分数,该干嘛干嘛;自己要了解问题在哪里,及时去解决。

刘策语:分数其实对我来说不是很重要。我觉得我学习的目的不只是取得高分,这样的想法在进入文科班后越来越清晰。进入高三后,海量的作业和频繁的考试让人疲于应付,如果只把眼睛放在 “分”上就会让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失去培养自己能力的意识,我觉得这样的结果不会让你在学习上变得更强大。这样就跳出 “分”的禁锢,复习时更加注重知识体系的建立,总结自己的专题。比如政治时事就总结了十几个自己的专题——世博会、低碳经济等。老师出题时,有很多我已思考过了,知识运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段琪琛:我在高中从不采用题海战术,感觉学习一点也不枯燥。相较于疯狂地做题,我更爱思考。而经久不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我保持好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一直以来我把自己高中学习的目的定位于不带目的性、功利性,而是要了解社会各方面、科学的各个法则、原理。为高考学习、复习不是学习的过程,而是训练的过程,要努力了解和认知自己未曾知道的东西,不断地给自己的学习提供持久的动力,要更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对 “学习”有独到的认知

秘笈:弄清楚自己要怎么学,是比弄明白几道题重要得多的事情;学习与画竹一样,心中必须先有对知识的宏观把握;更重要的是在做题中思考、发现、总结和理解知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妙盈:每次答题的结果,即使和正确答案稍有偏差,我都会不断改正,直到完全正确为止。

唐天琪:到高三,很多同学晚睡早起,有的通宵达旦做题,而我却仍慢条斯理地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挺优雅,照旧早睡晚起。我不想把自己弄得很疲惫。我用给自己写信的方式调整心态,考得好的时候给自己浇浇冷水,考得差就鼓励一下自己。喜欢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自己,及时审视自己每段的学习状态和问题。在我看来做题和 “打怪”一样,干掉一道难题,会让我很兴奋。做题切忌只看不做、遇到难题就迫不及待地看答案。其实在解题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东西,训练久了,头脑会变得清晰起来,看到题目就会马上反应出该题目用哪把钥匙打开它。背诵和做题都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关键要在理解中记忆,在做题中梳理和积累思路。

贺秋瑞:我认为要及时归纳、总结 (包括问问题后得到的答案),还必须有条理地重新写一遍,写好了,整理好了,就会心安理得,这是最有效的。除了有错题本、笔记本,更多的是自己总结一些解题的规律和技巧,经过自己实践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

吴灈航:我觉得 “错题本”是个法宝。我的错题本与众不同,并不是把每道错题都记下来。而是挑选一些新颖题型的解题方法与知识点,这些解题方法和知识点正是自己比较薄弱的。当然也有一些平时错的题。但我都只会将自己解错的那个步骤与知识点记下,尽量浓缩。

谭思颖:将自己觉得好的学习方法变成习惯,才是成功的秘诀。而错题本和整理笔记是制胜的法宝。

薛蓬博:列表明确任务,坚持把自己的计划做完。就像登山的秘诀是一步一步不断地向上登攀,把学习的目标细化成一个个具体任务,把大任务细化为小任务。

谢尼:如何利用错题本?错题大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根本不会,太难了,没有思路。另一种是自己会,因为粗心而做错。我觉得最有价值的错题是第二种,因为粗心也有很多种,也要分析它。一是看错题目。是看错数字?还是理解错题意?为什么会看错题?怎样误解了题意?以后会不会犯同样的错?二是切入点、思路出错。这样的思维与解法根本不适合这类题目;三是计算错误。为什么算错?有没有办法杜绝?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细心?其实,有多少题目是你真正不会做的呢?最终的竞争,还是在于你究竟能做对多少。如果你能把粗心的错误杜绝,那你一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成绩。

陈敏:在学习过程中有这样的经历:有时一道题一时找不到思路就迫不及待地去翻看答案。一看又觉得原来如此,觉得很简单。可过几天,再做同类的题还是无法下手。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对这道题、这类题的接受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只是机械地看到具体的解题过程,而没有真正理解解题思路。于是我总结出 “主动寻求解题思路法”。它强调从简单习题入手,再由浅入深。当遇到难一点的题目时,有意识地强迫自己不看答案、不看书套公式、不求助于别人。而是静下心来,积极调动自己的 “大脑知识库”,主动寻求解题思路。这样由浅入深地训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加上对常见题型的归类分析,再见到同类习题时就会在第一时间反应出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和思维方式,就会有得心应手的感觉。

张振:所谓知识点网络总结法,就是在平时做题时,如果遇到难题,就将与这道题有关的解题方法和所考查的知识点,在题目的旁边列出来,然后在本子上总结出来。这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会再看到类似题目时马上联想到有关的知识点,并迅速找到相应的解题方法。使用这个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

陈博: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学习中要根据自己的实力,为自己准确定位。保证基础题做对,并适当放弃自己力不从心的难题。从而达到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就是我的 “适当放弃法”。语文学习应提倡 “零存整取法”。语文学科比较杂、比较碎。往往习题、考题的内容和课本的联系并不紧密。花大量时间去做语文习题,我认为没什么大效果。语文学习要细水长流,其关键在于应用。只要你足够留心,语文学习完全可以贯穿于生活中。我从小就有意识地注意语文知识的积累。平时就读一些经典著作和文章。这看似和学习、考试没有多大关系,其实这就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欣赏品位、欣赏水平,打开了自己的阅读、写作思路。考试时就会发现自己思维开阔、文思泉涌。

朱思达:高考所选取的文言文多来自课外,而知识点却出自课内,如实词、虚词、句式、古今异义等。知识点零散,再加上由于没有古文的运用环境,文言文往往读不顺、弄不懂、背诵难。但如果善于分类、总结,把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点都记下来、理清楚,多读多背,再多读一些文言类作品,并活学活用,就一定能 “课内开花课外香”。这就是我的 “文言文分类总结法”。

孙田宇:我主要是通过日记来练笔。把平时学习、生活中发生的那些大事小情都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或者把日记写成读后感、观后感。因为平时经常写日记,作文时的思路往往来得很快。可以从平时日记中获得许多素材,还能积累许多名言警句。

徐语婧:我觉得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之一是 “口语突破法”。有些同学一心钻在语法里,上课时也不积极参与师生对话和课堂讨论,这是不可取的。我以为学习英语口头操练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英语是交流工具,应多操练;另一方面,多说英语,也有利于培养语感。在应对没有学过的知识点时,语感是解题的一大工具;第三,在操练过程中,能够把语法转化为一种语言习惯,真正做到 “念念不忘”。

康静:学一篇有声文本,第一遍听音,不看书;第二遍,把自己听到的东西记下来,进行听写;第三遍,一边放录音,一边对照文本,看自己听写的内容跟文本有什么差距。尤其要注意自己写错的和没有听出来的地方;第四遍,一边听文本,一边跟读,即看文本、听录音、跟读;第五遍,不看文本,听录音进行跟读。我称之为 “五官并用法”。

易萌:政治在高考中往往不是根据知识点,而是根据“热点”问题出题的。据此,按高考思路,按照主题把所有与之相关的知识点都列出来,形成一个框架。比如价格类问题,我们可以牢记16个字:价值决定,市场形成,供求影响,宏观调控。与价值决定对应的是价值规律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我把此法称之为 “把书读乱法”。

赖仪:学习方法因人而异,要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韩启辰:最在意的是对自己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要思维缜密、灵活,学好任何一门功课都不成问题。

何思雨:记好课堂笔记,重点记重点与知识点。用不同的标记标出自己的理解程度,不懂的、掌握不牢的,课下立即解决。

翁凯浩:注重研读教科书,我的教科书到最后都翻破了。每天学的教科书上的知识点都记得一清二楚,这样还能发现老师讲的与教科书上的偏差并和老师讨论,自己的收获更大。

唐博:踏踏实实,步步为营,学习从不含糊。紧扣课堂45分钟,把知识点、难点都力争在课堂内消化掉。分门别类做一些有特点的题,以拓展知识面,但不搞题海,侧重题的类型。要多总结、多思考,让知识点呈线形分布在大脑中,保持思路清晰。

郑苇茹:要记忆,理解是关键。对知识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整体思路,把知识点串起来,这样有利于消化吸收知识。不要让不理解的疑惑堆积起来,要及时找老师交流、沟通。

徐佳倩:课堂上讲究效率,用好课堂45分钟,从不欠账。很少额外做题,没弄懂的就及时问老师、问同学。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多,都坚持做好。各科全面发展,爱好文艺,个性鲜明,追求卓越,非常上进,自我约束力强。

马晓青:要放松心态,劳逸结合,不能死学。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按时学习、休息。有针对性地复习,会的题就跳过,将精力放在难懂、不懂的知识点上。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整理,并记在专用本上,经常练习,收获很大。

六、浓厚的学习兴趣

郑妍:要学好一门课首先要对它感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学习动力,才能苦中作乐。学历史不要把它看成一个个知识点的堆积,你可以想象是自己与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名家、贤者喝茶聊天,可以从历代历朝的兴衰成败中体味历史的厚重,也可以史为鉴,反观现实社会的世相百态,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陈如鉴:学习理科可以体味到许多乐趣。比如,解题过程中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题多解的发散性思维,都蕴藏着一种美;那些最终被证明为真理的定理、定律,也散发着特殊的魅力。关键要培养学习兴趣,哪怕是不感兴趣的科目,也要通过自我暗示等方法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培养兴趣。

七、知识面较广

妙盈:除了学好课本知识外,英语要扩大阅读面,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找外语资料看。从小就喜欢看书,对书本有发自内心的喜爱。

余欣彤:我反对 “提高班”,我会根据各学科相应的板块找书看。如语文的古文阅读板块,我就看了 《古文观止》和 《苏轼词选》。要学好语文就要多阅读。我尤其喜欢 《红楼梦》,看过多遍,不同阶段看的时候都有不同的体会。

郑秋月:我从小喜欢看书。从小养成的读书好习惯让我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上课前做好预习,总结出自己没明白的知识点。上课时,总是集中精力认真听讲,下课后总结所学的知识点。通过习题,总结巩固加深印象。虽然从来没有参加过一次补习班,但成绩一直领先。

八、重视身心健康

贺秋瑞:保持身体健康,不开夜车,该紧张的时候紧张,改放松的时候放松,晚上一定要休息好。

赖仪:心态很重要。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意志,不因一次考试不好就沉沦。

陈曦格娇:实力加心态,是我学习好的秘诀。善于调整心态,不骄不躁,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每次考试后都会分析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然后逐一解决,从不急功近利。

九、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贺秋瑞:在不少老师眼中我是个 “问题”男孩儿。我很喜欢从 “问”中体会快乐。有的时候,我不满足,还会问老师一些出了考试范围无需掌握的东西。记得有一次,一个物理方面的问题,因为涉及化学,还去问了化学老师,还问了其他几个老师,翻阅了一些大学课本,最后终于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感到很开心很幸福。所以我觉得有疑问就要敢于问,脱离所谓考试的束缚,想知道就要知道。

十、注重基础知识,夯实基础

安美航:一定要跟住老师的进度,把知识深化理解。把课本上老师讲的题型反复研究,一道题真正弄明白了,以后遇到类似的题型即使有所变化也能处理。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打好底子。这样学起来就省时省力了。

张士欣:想要成绩好,基本功最重要。要把每堂课都扎实学好,不要留下疑惑,有问题马上向老师请教。做题贵在 “精”而不在 “多”,要多做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