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学习兴趣
第四节 学习兴趣
无疑,理想、追求、信仰、社会责任感是产生学习动力的强大源泉。周总理的 “十年面壁图破壁”和他一生的伟大实践,就是这方面最生动的范例。不过,也有另外一种更普遍的情形,许许多多学有成就的专家学者,许许多多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动力却往往来自于对所学知识的直接兴趣。古今中外许许多多学有成就的名人,都认同爱因斯坦这样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更认为:“个人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自我期待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一种兴趣去努力,日后你就有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至少术有所攻。一位叫余晨曦的同学从上高中一年级起就因 “喜欢清华大学那种底蕴”决心凭自己的实力考上清华,为此她放弃被保送到某重点大学的机会,最终以674分被清华大学录取。她将自己成功的秘诀归为:“对学习有兴趣,能够自觉地学习,并将学习当作一种习惯。”她 “将破解一道道数学难题作为生活的乐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藏在内心的力量。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说:“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其力量好比炸药,立即把障碍物炸得干干净净。”据专家研究,对学习有兴趣,学习积极性高,就能发挥其全部潜能的80%~90%,反之,只能发挥其潜能的20%~30%。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制造庸人的方法极为简单,那就是不让孩子热衷于某一事物,对任何事情都不着迷,都不感兴趣。这就是庸人的特点。”
我国当代教育界传奇式人物魏书生,当了校长后,仍然兼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还要参加许多社会活动。可他的教育教学成绩依然突出,他的学生可以在他不在的时候照样上课。他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他认为:“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基础,兴趣是学习成功的最好老师。”以高分考入北京大学的张毅同学说:“要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如果一个人觉得学习很苦,把学习看作一件苦役,那他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
怎样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呢?魏书生老师的主张是:
1.兴趣不明确不浓的同学要开发兴趣、培养兴趣的幼苗。他认为,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心里,“长满了各种各样兴趣的幼苗”。“幼苗多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营养,争水分,争时间……结果谁也长不好。”因此,“中学生应理智地分析一下自己有哪些兴趣的幼苗,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没有希望长大的,哪些根本没有培养前途……然后忍痛割爱,像菜地里间苗一样,锄掉那些没希望长大的,有害无益的幼苗。而对于有益和有发展潜力的兴趣幼苗,则要精心爱护保养。”魏老师发现一些同学一时迷恋上看小说,上课偷着看,上自习也看。就对这些同学说:“这些小说写得很好,老师也愿看,但我能控制自己。一天只有有限的一段学习时间。你们这个年龄很容易失控,趁着兴趣还不大快停止,长大了再看也不迟。”还有,现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网络世界丰富多彩,极具吸引力。许多青少年成了 “网迷”“手机迷”。我们在享受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时:一是要知道网络世界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自觉屏蔽网络世界中消极、颓废、低级、谬误,甚至反动的内容,警防跌入陷阱;二是保持清醒头脑,分清学习功课与上网的主从关系,即上网是为了扩大、提高学习范围与绩效。绝不能干扰、影响学习,否则上网就会成为危害学习的 “无益”甚至有害的兴趣。
2.快乐的情绪会产生兴趣。魏书生老师认为,兴趣的重要基因之一在于人的思想情绪,面对同一事物,不同情绪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要善于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制造 “快乐的意念”,成为习惯后就会在困难面前也满怀兴趣地应对。
他饶有兴味地说:“人世间有什么?有阳光、有鲜花;有正义、有善良;有周总理、有雷锋、有勤奋、有自强,有开朗、有快乐。人世间还有什么?有阴云、有毒草、有凶恶、有懒惰、有自卑、有狭隘、有忧虑。同样面对人生,你会选择哪一方?你坚定、持久地站在正义善良一方,你就成了正义善良的人;你站在假恶丑的一方,长久了,你便成了假恶丑的人。生活中原本有快乐,你善于寻找,善于站在快乐的一方,你便是快乐的人。很多人不快乐的原因就在于自寻烦恼。在学习中寻找快乐,把学习当作享受。每件事都是有一失必有一得、有一苦必有一甜。站在甜的一面想想,保证有享受的感觉。在生活中,你不会永远有特权做你高兴的事。但是你有权从你所作所为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小故事中的大智慧》也认为:“任何时候,任何境地,我们都会面对这样一种选择:快乐,还是不快乐。快乐,其实是一种心态的自然选择。”
学习,需要勤奋刻苦,还需要耐心与毅力,需忍受单调、寂寞乃至失败的痛苦。苦不苦?如果单从这方面想,或者只看到这一面,你当然会觉得苦。如果你也能如人大附中王菁同学所想 “学习可以学新的知识,满足好奇心”,或者如林茜同学所说 “只有主动地学才能够接收到更多的东西”,想想学习带来的好处与智慧,你就会以苦为乐,把 “苦”变 “甜”,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有篇文章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在工作的时候工作,在休息的时候休息,在休息中找到快乐;还有一种人是在工作中找到快乐”。文章认为,现实中最需要、最实际、最可贵的是在工作中找到快乐的人。我们应该做在学习中找到快乐的学生。
3.人们思想情绪的核心是爱。你爱什么就会对什么产生兴趣;有什么样的爱就会有什么样的兴趣。《哈佛启迪人生的101条名言》中有这样一条:“热爱自己的目标,并全力以赴,不断追求新的目标,这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人生的目标、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目标可以催生我们对学习求知的巨大兴趣。周恩来总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十年面壁图破壁”的誓言,以及他为此伟大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经历与伟大成就,证明了这一点。同样,鲁迅先生为了拯救人们的灵魂改医从文,并最终成为中国杰出的文学家;钱伟长教授则为了科学救国放弃自己从小喜好的文科改攻理科,并最终成为国际著名的科学家……这可以说是许许多多伟人的一大特点。我们也应该向这些伟人学习,努力培养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大爱。
4.对于同学们来说,最直接、最实际的兴趣,大概是对所学各学科的爱好与否吧。所有学科都喜欢的同学不能说没有,但不多。绝大多数同学对各学科的喜欢程度不同、取向不同,有的喜欢文科,有的喜欢理科。能不能喜欢的就学,不喜欢的就不学?至少现在不能,因为高中阶段仍是基础教育,是为同学们一生打基础的,而基础应该是宽厚的。基础宽厚了,才能盖起坚固的高楼大厦,才能有更大更高的发展空间。“都喜欢”又往往做不到,怎么办?我看,一是从 “需要”出发,培养对不喜欢学科的兴趣。要知道自己不喜欢,不等于自己不需要;如果放弃不喜欢学科,就等于放弃了高考的某些科目,等于放弃了自己发展的某些空间。这样想想可能就会逐渐喜欢起来;二是区别对待,喜欢的学科,可以作为自己的特长、爱好,学得更好、更突出些。不喜欢的学科也不放弃,努力学好,起码达到合格,乃至良好的水平。
5.要正确理解爱因斯坦的名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意义在于说明 “兴趣”在学业、事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使人们热爱学业、事业,自觉主动地投身学业、事业,从而对学业、事业起到推动与引领作用。
但兴趣不会凭空产生,它从何而来?如果我们对爱因斯坦有所了解的话,就会知道爱因斯坦对科学的兴趣来自他崇高的人生追求和对科学研究事业的挚爱。他和居里夫人等所有著名的科学家一样,正是这种热爱科学事业的精神和崇高追求使他们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兴趣反过来成为他们科学研究的强大动力。我在本书的 “学习境界”一节中提出,兴趣可来自五个方面:崇高的人生追求;爱好特长;读书学习;社会生活实践;成功的尝试。兴趣归根到底是来自人们的境界。而学习境界来自对学习的态度、情感与认知程度。人的境界决定人的兴趣,境界高于兴趣。如果不适当地把个人兴趣摆在第一位,只能成为一个自由任性者,那必将大大缩小你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降低你的人生价值。
另外,兴趣也有其两面性,即有正确与错误、高尚与低下之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讲的 “兴趣”,显然是指正确、高尚的兴趣。而错误、低下的兴趣,绝非 “老师”,而是邪恶的杀手。
正确、高尚的兴趣,才是 “最好的老师”。而正确、高尚的兴趣来自正确、高尚的人生追求、人生理想。学习的兴趣,主要来自对学习意义的自觉认知。
正确认识 “兴趣”,充分发挥 “兴趣”的正能量,才能让 “兴趣”成为我们 “最好的老师”!
【思辨参考题】
1.怎样正确理解爱因斯坦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你如何培养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你有什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