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习认知

第一节 学习认知

2014年第11期 《人民教育》《让知识的学习变得有意义》(作者李苹),反映了一些中学生对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问题的三种回答: “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学习的知识对生活没有用”;“不知道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的理想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三种回答,实际是对“学习”意义的疑惑。他们何以会产生这样本不该是疑惑的疑惑,就是他们在实际学习中缺乏亲身感受,感受不到或甚少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也就谈不到对学习的意义、价值的真切认知。究其根源,正如该文作者所说:“这可能与我们的知识教学缺乏对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的挖掘有关。”

这生动而深刻地表明,对学习意义和价值没有真切感受,缺乏对学习意义与价值的必要的认知,就不可能自觉主动学习,就不可能有强大、持久的学习动力,就会疏离学业,甚至厌学。这也可作为反证:对 “学习 “意义、价值的认知越广泛、越深刻,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越高越强,学习的动力越大越持久。

可见,对 “学习”意义与价值的认知,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学习动力之源。

结合我们高中生的实际与特点,对学习意义、价值应该有哪些基本的认知呢?

一、要有健全、幸福的人生必须学习

人生,包含生命、生理、心理三个要素。生命、生理、心理的健康与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知识与技能,都需要学习。由此,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东先生认为 “学生”有三重含义:“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只有学习,才能脱离愚昧,懂得生命的真正意义,从而从依赖父母、家庭与他人呵护的襁褓中解脱出来,成长成人,使生命迸发出灿烂的光彩;只有学习,才能摘掉文盲、科盲的帽子,得到真才实学,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生存、发展的本领;只有学习,才能懂得生活、学会生活、享受生活,成为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 “大人”。从这个意义而言,不学习或不爱学习的人,就是拒绝成长,只能成为永远长不大的 “婴儿”,其发展的空间必定非常狭小,眼界和心胸必然狭隘,生活水平必然低下。有这样一则笑话:

有人与一位放羊娃对话——

“你放羊干什么?”“娶媳妇”;

“娶媳妇干什么?”“生儿子”;

“生儿子干什么?”“放羊”;

“儿子放羊干什么?“娶媳妇”;

……

放羊娃何以如此天真、幼稚,不免令听者有几分辛酸!恐怕不是他不想有更丰富的生活、更高的追求,而是他祖祖辈辈生活在偏僻封闭的山沟,根本没有学习的机会与条件,他只能这样想,这样生活。这些大山深处、穷乡僻壤的 “放羊娃”,一旦获得学习的机会,会迅速成长、成才。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会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乃至国家政要。西藏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著名地热专家、中国工程院第一位藏族院士多吉,曾先后任西藏自治区主席的热地、向巴平措等,可以说都是从大山深处、偏僻山村走出来的农奴或农牧民的后代。是社会主义新西藏,打开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到内地学习、深造的机会,从而使他们摆脱无知与愚昧,他们的才智才得以充分发挥。在我们内地更有成千上万的 “放羊娃”走出封闭偏僻的山乡,成为杰出的人才、社会的栋梁!如果那位放羊娃也能有这样的机遇,他一定也会有更宽阔的视野与胸怀,他的精神境界决不会再那么贫乏,他的物质生活也决不会再那么贫困!

著名的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从人的不同需求研究人的动力。他把人的需求按先后顺序分为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成就需求。而这五种需求,都离不开学习;需求的等级越高需要学习的内容、层次就越多、越高。那位放羊娃,充其量只能满足他的生理与生存需求。显然其生命与生活的质量与水平,是最低层次的。他要享有安全、社交、自尊、成就等更高的需求,就必须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现在有句流行语,叫 “知识改变命运”,而知识来源于学习。归根结底,应该是 “学习改变命运”,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学识,改变命运”。《学习的艺术》中有两句至理名言:“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得到健康、财富和幸福。”“我们的所有发明、进步,一切重要艺术品和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学习。”许多伟人、有识之士对此都有许多精辟的见解:

赫尔岑:“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高尔基:“人的知识越多,人本身也越完善。”

柏拉图:“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无知。”

培根:“心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

加里宁:“我们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气一样。”

黑格尔:“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因此,凡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都热爱学习,把学习当作自己生活与生命的第一需要。

鲁迅先生曾说:“倘能生存,我仍要学习。”鲁迅先生是我们做人的榜样,他的这句名言,也应成为我们广大莘莘学子的座右铭。

二、要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的需求必须学习

人类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已进入高科技领军的创新世纪。世界正以出乎人们 “预料”的前所未有的速度、程度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人们怎样才能面对和适应这样的变化?几乎所有著名中外专家学者都得出同一答案:建设学习 (知识)型社会,实施终身学习。一度在世界各国非常畅销的 《学习的革命》指出:“学习将成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终身学习将成为新时代的旗帜”,“是通向21世纪的通行证”。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认为知识型社会就是 “知识创造经济的社会”,社会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他将其特征概括为 “四化”:知识的信息化、高度化、复合化、流动化。即知识经济社会对知识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本身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知识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且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我以为,还应加上创新是知识的生命,因而知识创新应视为知识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信息化,无疑是 “四化”的引领者。对信息化已经或将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革,华中师大校长、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室主任、教育部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宗凯,在其 《变革时代的教育创新》中指出:随着云计算、移动技术、电子书、3D打印、MOOCs课程 (线上课程)的出现、盛行,必将带来教育环境、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的一系列变革与创新。

这 “四化”的直接显现是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式的全方位信息化。而深层次的变化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深刻变化,即杨宗凯校长所概括的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也要逐步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的 “个性化、数字化学习、差异化教学”。

因此,这就要求21世纪的学习者,不仅要有现代“信息素养”——懂得现代信息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及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与能力,特别是学习与创新的技能,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且要转变学习理念、学习方式,能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具有 “终身学习能力”。“21世纪的新文盲,就是缺乏信息素养的人。”

“四化”将 “让那些死啃书本的学习者根本无缘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知识”,将引发 “‘学’的革命”。

如果在过去,“文盲”是最痛苦、最悲哀的,那么,在现代,不仅是 “文盲”,还有 “科盲”“计算机盲”“手机盲”“网盲”等,都无法享受现代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同样是很痛苦、很悲哀的。有位学者很恳切地告诫人们:“新时代的人必须学习,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

三、要为国家、民族尽职尽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民族振兴的中坚,必须要有真才实学,更须学习

人们对学习意义的认识、理解,参差不齐,高下各异。周恩来总理当年读书时,有一次,老师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读书啊?”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 “读书,我就能识文断字,会算数了,今后可以给爸爸记账了”;有的说 “读书,我就可以学好本领,将来能找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还有的说 “读书,能跟同学们在一起,很开心,很好玩儿”……轮到周恩来发言了,他说:“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时他才14岁。他出人意料而铿锵有力的回答引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老师的由衷称赞。1917年当他从南开中学被选派到日本留学时,他进一步阐发了他的高尚情怀:“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老师和同学们所钦佩的是周总理那么年幼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志向。其他同学的选择有错吗?没有。为 “识文断字”成为有文化的人;为给父亲 “记账”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人;为将来 “找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有个好前途;还有为父母的幸福,为家乡的富裕,甚至为找个理想的 “意中人”等等,都是无可厚非的选择。可以说,都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这些选择与周总理的选择相比有什么不同呢?显然,层次不同。周总理的选择是着眼于国家、民族未来的满含爱国情感的选择,是超出一般人的更高层次的选择。

对学习认知程度、层次的不同,往往决定着动力的大小,也决定着人一生成就的大小。被称为中华传世名著之一的 《围炉夜话》中有句名言:“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周总理志向高远,读书的动力就比一般人大得多,他 “面壁十年”,远渡重洋,先后到日本、欧洲求学,孜孜不倦地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把自己的一生献给 “为中华之崛起”的伟大事业,最终成为人们最敬爱、最敬仰的国家总理。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王淦昌,早年留学德国,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为了拯救当时灾难深重的祖国,他谢绝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当时依然贫穷落后的祖国。新中国成立后,他为国家的富强,投身于原子弹、氢弹的研发,并为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回味自己一生不平凡的经历时深情地说:“我也深深地感到,也正是因为这股浓浓的爱国精神,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理想,鼓舞和激励着我不断地探索,无私地奉献。”中国工程院第一位藏族院士多吉,1953年出生于西藏加查县一个偏僻山村的农民家庭。他出生于西藏民主改革前,成长于民主改革后。他在家乡上完小学、中学,于1974年进入成都地质学院学习。1978年毕业后分配到羊八井地热勘探大队,成为西藏第一代地热勘探工程师。1986年为了出国深造,他又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1987年被派赴意大利著名的比萨地热学院学习先进的地热勘探技术。后到美国加州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学习地热资源评价及热水矿藏的形成机制。在美期间,不少学者和他的导师,为这位藏族青年的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所感动,劝他留在美国工作。就在回国登机的前十几分钟,还有一位美国专家一再挽留。但多吉都毅然谢绝了,他说:“我的根在家乡,青藏高原是从事地质科研最理想的地方。”回国后,他又回到条件依然艰苦的羊八井地质勘查大队,继续投入地热勘探、开发及地热理论研究事业。此前,羊八井的研究勘探还仅限于表层。后来,联合国组织中外专家对羊八井进行地热资源勘查和研究评价,得出的结论竟是:“这个地区,根本不存在深部高温地热流体。”这意味着国家在羊八井投资上亿元建设的电厂将报废,我国的高温地热勘查和利用将由此画上失败的句号。那时还年轻的多吉不甘心这样的结局,他通过认真研究这一地区20多年的地质资料,建议实施深度钻井。经领导批准后,他亲自主持钻探。当钻到1200多米时,发生了特大井喷。350℃以上的高温气流冲天而起! “那就是深度高温流体啊!羊八井有希望啦!”多吉和大家兴奋地喊着。可高温气流夹着碎石如一条巨龙直冲云天,然后在瞬间直接砸下来,现场来不及躲避的职工被烫伤了。如果不尽快制服井喷,很可能发生爆炸,井毁人亡。冒着被高温气流熔化的危险,多吉用淋湿的衣物顶在头上,带领战友们向井口冲去,被烫得遍体鳞伤。经过20多个小时的抢险,井喷终于被制服了。就这样,我国第一口高温地热井终于建成了!它成为我国温度最高、流量最大的地热井,也是世界上少数高温地热井之一,填补了我国高温地热形成研究的空白,这一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他还勘探发现了西藏大型有色金属矿藏和40亿年前的碎屑铯 (Se)石,为西藏基础地质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他组织发现了青藏铁路沿线全球少有的优质矿泉水。他发现了多个大型有色金属矿床,为建立我国紧缺的战略矿产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他创立了大陆非火山岩型高温电热系统模型和成岩理论。撰写的多篇高水平科研论著,先后在中外有关会议和刊物发表。他的多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部级和国家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由于他出色的工作与突出的科研成就,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一位藏族院士,先后被任命为西藏地质勘探局总工程师、局长,被评为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和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党的 “十七大”代表和全国人大代表。多吉院士曾深情地说:“只有在大山深处,听着铁锤和石头的击打声,才让人心情舒畅。青藏高原素有地质工作者的摇篮之称,……能在这块神奇而尚待开发的土地上从事地质工作,为祖国寻找地质资源,是我的荣幸!”他在一次国家级颁奖大会上代表受奖者发言时曾说:“50多年前,旧西藏完全是一片科学的盲区,过去藏语中根本没有 ‘科学’这个词。我是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长大的。”多吉院士杰出的科研成就,来源于他崇高的人生追求和高尚的人品。他说:“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骄不躁……只有不断努力、踏实勤奋、持之以恒,不断从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带着感恩的心,踏踏实实迎接新的挑战,才能不断前进。”

以上论述告诉我们,“学习”认知的核心是对学习意义的认知程度即达到的层次,关键是 “学习”究竟 “有用”“无用”,有多大用处。而影响人们对学习认知程度与达到层次的,除了人们所处的环境外,还有人自身的胸襟追求。只着眼于眼前或个人名利得失的狭隘的心胸,往往会陷入 “读书无用论”或 “读书有限论”的旋涡。让我们登高望远,开阔胸襟,不断提升对学习意义的认知程度,热爱学习,热爱读书,努力攀登 “学习”高峰,取得最佳、最大的学习绩效!

【思辨参考题】

1.怎样理解 “学习的认知程度是学习成效,乃至学习成败的源头”?你对学习的认知程度如何?

2.怎样理解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不足有为矣”?

【参考资料】

对 “学习”的认知,即对学习意义的认知程度,可以说是 “学习”动力的最切实的源泉。《颜氏家训·勉学篇》是我国历史上较早论及 “学习”意义的一篇专著。很有见地,值得学习借鉴:

“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惰慢,便为凡人。”

“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

“所以学者,欲其多智明达耳。”

“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学之所知,施无不达。”

“夫学者所以求益尔。……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三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曰:‘五十以学 《易》,可以无大过矣。’……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此并早迷而晚窹也。……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孔子曰:‘学也,禄者其中矣。’……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