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习境界

第一节 学习境界

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几乎在所有的学校与班级中,学生对学习的感受真是千差万别,有的愿学、乐学,有的不喜欢学,甚至厌学;有的认为学习不难,有的认为学习很难;有的并不怎么刻苦成绩却很优秀,有的十分刻苦却成绩平平,甚至越学越倒退。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同样的老师,何以会有这样的不同?就个人而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的境界不同,以致对学习的苦、乐感受不同、学习效果自然不同。

学习境界,主要反映学习者对学习的态度、情感与认知程度,可分为五个等第,即五种境界:

第一等第——被学。即自身缺乏对学习的基本认知,没有学习的愿望、兴趣,完全或主要处于不得不学的状态。或听命于父母、老师,或出于无奈,让学什么就学什么,让怎么学就怎么学,不教不学、不逼不学。姑且称之为 “被学”。其主观能动性被压抑被禁锢,未得到解放,只能随波逐流、穷于应付。难以尝到学习之乐,就会视学习为 “苦差”“负担”,以致厌学、逃学、辍学。怎么会取得理想的学习绩效?

第二等第——知学。即对学习有基本的认知,知道需要学习,有学习的愿望,愿意学习、想学习。即主观要学,不是被逼学习了。

知学的程度取决于对学习的认知程度。只有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才会有学习的意愿,才会努力学习。有些同学之所以不肯努力学习,往往和某种 “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认知有关。如,有的拿自己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文盲的父母、亲属也照样发家致富为 “榜样”,有的则以社会上有些学历高的还没有学历低的 “来钱多”为例。这些认知显然是幼稚的、不全面的。“文盲”暴富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暂时现象,只能是昙花一现,只能是特殊的少数人。而学历高的不如学历低的发展好也属少数,就一般而论,还是学历高的发展好、发展快。相信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当然也不能唯学历论,学历高能力不高的,那就不如学历虽低点而能力却强的,关键是要有真才实学。

学习也是关系个人素质与生活、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古人云:“人不学不知义。”学习并不如一些同学想的那样,只是读书、学习知识的问题,而是关系一个人的生存发展、生活质量、生命意义的立身之基。这点已在 “学习认知”一节中有较具体的阐述。

因此,凡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都热爱学习,把学习当作自己生活与生命的第一需要。

第三等第——好学。即不仅懂得学习,愿意学习,而且对学习有兴趣,喜欢学习,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论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可以发挥他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事,则只能发挥他潜能的20%左右。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常常因研究数学而端起碗却忘了吃饭,进浴池却忘了洗澡,竟用擦身的油在身上画起数学图形来。正是如此巨大的兴趣,才使他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兴趣从哪里来?

一可来自自己的爱好、特长。现代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既有差异性,更有多元性。多元智能的倡导人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能至少有八种:

语言智能 (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及形象思维智能);

逻辑与数学智能 (计算、量化与抽象思维智能);

空间智能 (视觉与空间想象智能);

身体与运动智能 (身体、动觉智能);

音乐智能 (音乐、节奏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 (交流、交往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 (自知、自省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 (观察、洞察智能)。

这八种智能,一般人都有,但各有其长,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当然也就有各自较弱的智能。我们应当及早发现自己的优势智能,并作为自己的爱好、特长加以培养。如著名智障人舟舟,因发现并发展他的优势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而成为大型交响乐队的指挥。建立在这种优势智能基础上的爱好、特长往往会产生持久、深厚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就会变成强大的动力,使其优势智能得到长足发展,以致开花结果。这种优势智能对同学们来说,往往表现为 “优势学科”。及早发现自己的优势学科,不仅有利于优势学科的超长发展,也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但高中仍是基础教育阶段,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优势学科的发展,“合格加特长”应是不错的方向。

二可来自读书。书中有大千世界,书中有万种知识,书中有学不尽的智慧。原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仁和,少年时体弱多病,大部分时间在家跟姐姐读书,从书中发现了自己许多不懂的知识,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他尤其感受到数学之美,因而特别喜好数学,精读了许多数学专著,这为他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记住和实践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三可来自对社会与自然现象的发现。如著名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从而对物理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世界物理学界硕果累累的大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从接触观察雷电现象产生了浓厚的科学研究兴趣,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

四可来自崇高的人生追求、奋斗目标。鲁迅先生为了疗治中华民族的精神创伤而弃医从文,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文学创作。钱伟长教授则为了国家富强弃文从理。周总理从小就树立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终身学习进取,“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一生。

五可来自成功的尝试。过去人们常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对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来说,更有意义的应是“成功乃成功之母”。比如,你一向对数学不感兴趣,数学成绩一直较差,对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低。可是,如果有一次考试因为你比较认真而得到较好的成绩,得到数学老师从来没有的表扬,你就可能对数学有点兴趣了,喜欢学数学了,数学成绩就可能越来越好而对数学的兴趣也就会越来越浓了。因此,为自己创造尝试成功的条件与机会,也是很必要的。当然 “失败乃成功之母”也自有其理。失败中奋起,从哪跌倒从哪爬起来,也很重要。

第四等第——乐学。这是比 “好学”又高一层次的学习。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程颐云 “学至于乐则成矣”。乐学,即不光对学习有兴趣,而且感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享受,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与满足,不觉学习之苦只觉学习之乐。

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上中学时就把别人认为枯燥难懂的 《查理斯密大代数》视为珍宝,用了整整一个暑假自学。他特别喜欢那些较难的题,越难越乐于做。攻克难题,是他最高兴最欣慰的。还有著名化学家、中科院院士朱清时,上中学时无钱买书,就到旧书店去看书,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到图书馆去,一坐就是半天。他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了快乐,而这种快乐,又激励他在学习中寻求更多更大的快乐。

为什么他们能这样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有些人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这可能和人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情趣有关,但更直接的是与人们对学习理解的深度有关。原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人的精神快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智力活动的快乐,而智力活动的主要因素是神圣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不少学生厌学,关键是体验不到智力活动 (学习)的快乐。有位学者曾尖锐地批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堪称最 ‘成功’的商业忽悠——很多聪明的孩子在 (这种)教育过程中,一半被学校毁掉,一半被家长毁掉。”而一位美国学者认为:“低认知水平的频繁考试和高度竞争是造成老师和学生负担过重、快乐感下降的深层原因。”

老师和学生不能主宰学校和家长,不能左右考试和竞争,但可以主宰自己,可以左右自己的教学和学习。对学生而言,就是要主动发现学习的意义与乐趣。

让我们看看一些伟人、名人的体味吧:

孟德斯鸠:“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哥德:“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培根:“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同学们在学校学习,可说是人生最好的学习时期,学习的环境与条件可说都是较优越的。从一定角度讲,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来源,也是快乐的来源。学习本身充满快乐,只是我们缺乏发现。

以高分考入北京大学德语专业的张毅同学,可说是因“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而取得优异成绩的典型。他说:“我认为兴趣不是天生的,是靠自己慢慢培养的。认真体会唐诗宋词的意境美,数学、物理的严谨美,英语发音的流利美……用心感受攻克难题的兴奋,由不会到会的喜悦,你就会逐渐喜欢学习,热爱学习,像 ‘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狼吞虎咽!”我们应当像张毅同学那样,逐渐发现学习的快乐,体味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的快乐,成为快乐的学习者。

第五等第——善学。善学,可以说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前面所说的被学、知学、好学、乐学,主要是从人们对学习的认知、态度、情感方面而论。而善学,则超越了认知、感情、态度,上升到了学习的科学性、艺术性层面。善学的意义在于科学高效地学习,事半而功倍。

作为中学生,善学的基本点应是:

1.要学习研究一点学习理论,懂得学习科学的基本知识,从而能够把握学习的基本特点与规律,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摆脱被动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自己真正成为掌握科学学习智能钥匙的主人。

2.面对诸多学习科目以及庞杂的学习内容,要善于选择、善于提炼。

(1)从学习内容而言,要善于变厚为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善于选择最有用、最有益、最精要的内容,不能良莠不分,高低不辨,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善于捕捉老师所讲内容的精华与思路,要善于领会分析教材的中心内容、基本观点和要义、要点,善于把 “一大篇变成一条线,把一条线变成若干点乃至一个点”。

(2)从学习的范围而言,要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约取”以得到精华,“薄发”以求精彩。

(3)从学习的安排而言,要善于安排、利用时间,做到科学有序、活而不乱、劳逸结合,决不打消耗战、疲劳战。

(4)从学习方法而言,要处理好学、思、习、行的关系;处理好与老师、教材的关系;处理好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5)从学习成效而言,学习要讲实效、讲效率,不做浮华文章,不搞形式,不贪多。

(6)特别要处理好 “学”与 “问”的关系,懂得“学”起于 “问”且依赖 “问”。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应着力提高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最早的教学论 《学记》中有这样一段:“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 (用)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学”与 “问”既是学习的两个重要层面,也是学习的两个重要途径。善学的重要标志是 “师逸而功倍”,“善问”的重要标志是 “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对我们理解与追求学习的最高层次——善学,是宝贵的启示。

著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泽厚认为,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 “知”“好”“乐”实际是学习的三个层面,即知识层面、道德层面、审美层面。这不仅对我们理解学习层次的意义有助益,也对分析、判断、区分学习层次有助益。据此,就可清晰地区分出以上五种学习境界的层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善学→乐学→好学→知学→被学。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层次关系,应该是 “被之者不如知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善之者”。之所以层次不同,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的认知程度和情感态度不同、自觉程度不同、境界不同、达到的学习水平不同。这五种学习境界的层次关系可表解为:

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教授曾告诫我们:“为学须尽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归根结底,读书还是要靠自己”“要靠自己去摸索创造”。我们应当紧密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对照这 “五个层级的特点”认真分析一下自己学习境界的等第与层次,认真思考一下如何将自己的学习境界提升到更高更理想的等第、层次,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绩效,以最佳的学习境界创造最佳的学习绩效!

【思辨参考题】

1.怎样理解学习境界?你认同 “学习的境界不同,以致对学习的苦、乐感受不同,学习的成效自然不同”的观点吗?

2.学习境界一般可分为哪几个等第?为什么说 “善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3.作为中学生,“善学”的基本点是什么?对此的感受、收益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