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概念与品质

第一节 智力概念与品质

以往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把人们的心智能力通称为“智力”。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教育发展规划课题—— 《零点项目》负责人加德纳教授,在其所著 《智力结构》中最先提出 “智能”概念与多元智能理论。智能与智力,就其本质而论是类同的。因此,加德纳仍用 《智力结构》作为书名,而他关于多元智能的理论,有的翻译为 《多元智力论》,有的翻译为 《多元智慧论》,现在则以 《多元智能论》称之的较多。一方面,“智能”含有 “智慧”与 “能力”双重意义,要比 “智力”的蕴含更丰富些;另一方面,智力仍是智能的内核。因此,智能开发,须以智力开发为基,研究多元智能理论,仍应从研究智力开始。

一、智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虽然国内外的有关专家对 “智力”的概念尚无统一的权威性定论,但有两点是一致的:智力,属于心理学范畴;智力,属于认知领域。据此,如果我们要给 “智力”下个定义的话,参照全国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材协作编写组所编的 《学校心理学》,可以简要地概括为:智力,是人心智活动的综合能力,是人的认知方面的能力。

要准确理解这个定义,一须弄清智力与知识的区别,二须弄清智力与能力的区别。

智力与知识的区别:一是智力虽与人的先天素质密切相关,但主要是受后天条件与个人主观努力影响、制约的;而知识,没有生而知之者,纯粹是后天获得的;二是智力发展与年龄不完全是正相关的,即不是年龄越大智力就越强,智力最旺盛期往往在人的青少年时期,到一定年龄后智力则会逐渐降低。而知识则可随着岁月的延长、年龄的增长而日益丰富;三是智力的水平与发展,与知识的水平与发展不一定是同步的。智力水平高的,知识不一定就多;知识多的,智力也不一定就高。智力的发展,也可能落后于知识,也可能超前于知识。

智力与能力的区别:一是智力属于心理认知活动范畴,而能力属于实际、实践活动范畴;二是智力与能力的构成因素不同,能力的构成因素主要是组织能力、计划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而智力的构成因素主要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当然,无论智力与知识、智力与能力,它们之间的关系绝不是仅有区别的一面,还有不可分割的一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智力的五个主要构成因素,从逻辑学角度而论,也可谓智力的外延。它们在智力中各起什么作用,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知道,外界的知识要进入人的大脑,首先是通过人的感官,即眼、耳、鼻、舌、触觉等感觉器官的感知。而人们这些感觉器官的感知程度与水平往往会千差万别,其决定因素,就是人们的观察能力。因此,心理学家把观察力视为智力的门户与智力活动的源泉。而观察力以及其他智力因素发挥得如何,都与人们的注意力高低息息相关。为此,心理学家把注意力视为智力活动的 “警卫”——智力活动的组织者与维护者。进入大脑的事物、知识等要保存下来,而且保存得越久、越多越好,这就是记忆力的功效了;而人们的学习与思维活动一般都是在所记忆的基础上进行、进展的,所以 “不记,则思不起”。因此,记忆力既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又是智力的 “仓库”。要使进入大脑的事物、知识活起来、丰富起来,就须有一定的想象力。人们形象地把想象力称为智力的 “翅膀”。智力活动的目的在于创造,其意义也在于创造,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体现。

观察,离不开思维;注意,离不开思维;记忆,离不开思维;想象与创造,更离不开思维。因此,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是决定智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是智力的六个要素,它们在智力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可谓各有各的用处,谁也离不开谁。只有协同一致,才能使智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智力水平的提升,取得最佳的成效。以此而论,可见 “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能量”(华东六省一市教育学院编著 《教育心理学》),具有极强的整体性、综合性。其关系可表解如下:

作为中学生,研究并掌握智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至少有三重意义:

第一,智力既是人的心理、认知能力,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智力活动就具有不可替代性。智力的水平与发展主要决定于个人的主观因素。我们要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效,就要注重自己智力的开发与提高。

第二,从智力六要素的地位、作用、关系而言,一是要树立六要素协调发展的观念,不可偏废;二是利用好六要素的各自作用与特点,注重各要素的着力点。

第三,思维力是智力诸要素的核心。因此,要把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习惯和提高思维能力作为发展智力的着重点,作为提高学习成效的着重点。

第四,创造力既是智力的最高体现,又是智力高低的标准。要在学习中注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智力的品质

要开发、提高智力,就要懂得如何判断智力的品质,即什么样的智力才是好的、高的。一般认为好的、高的智力应具有五个特性,或曰五种品质。

1.针对性。即智力活动的目的性、方向性较强。能够针对既定的问题、课题,有条不紊地展开智力活动;能够紧紧围绕中心,心思专一地展开智力活动;能够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展开智力活动。针对性的最大特色就是 “专一”。如果用一句形象话来概括,就是 “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就一定干好什么”。因其专一,成效自然就高。

智力针对性较强的另一层意义,就是能够提纲挈领,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用我们读书的要领来说,就是善于把一大篇变成一条线,把一条线变成若干点,乃至一个点。

2.预见性。即能够在现实的基础上预见、预测未来;能够根据现有条件、现实状况分析判断其发展态势或规律。这在同学们日常学习中则主要表现为由已知条件、现状,预断未知条件、未来状况,从而解析习题、问题,特别是难题的智力。

预见性的特点,一是善于就事论理,从复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找出规律,上升到定理、原理、法则等;二是具有发展的理念,善于发展地看问题。

3.广博性。即智力活动不局限在固定的范围之内,能够向有关的领域扩展,能够由此及彼,由点到面,思路开阔,知识面广。

广博性的主要特点,一是视野广阔,不拘泥于一点;二是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观察分析问题,因而分析、处理问题比较全面、周密。

4.深刻性。即智力活动能够由表及里,观察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深刻性的主要特点,一是注重事物的本质,不满足于表面的了解与认识,不停留于一知半解;二是注重深度,不浅尝辄止。

5.灵活性。即智力活动灵动而鲜活,不僵化不呆板。

灵活性的主要特点,一是机动灵活,善于变通,此途不通,另寻它途;二是思维敏捷,反应快速。

6.创新性。即智力活动具有开创性,不墨守成规,不唯书、不唯上,不人云亦云。

创新性的主要特点,一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不迷信,不盲从;三是注重求异思维,在求异中力求有所创新。

三、智力的差异性

据有关专家研究,就正常人的智力而论,智力超常的约占2.3%,智力低下的不过2.5%,一般人的智力高低差异不大。人的智力差异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智力的倾向性不同。有的人记忆力好,有的人观察力好,有的人注意力好;有的人形象思维好,有的人抽象思维好;有的人分析能力强,有的人概括能力强。这就启示我们,要弄清自己智力的倾向,扬长补短,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与训练。

2.智力的发展水平不同。有的人智力水平较低,有的人智力水平较高。

3.智力发展的早晚、快慢不同。有的人快些,有的人则相对慢些;有的人智力发展早些 (即早慧),有的人智力发展晚些 (所谓大器晚成)。

4.智力的品质不同。有的人智力的集中性强,有的人智力的灵活性强,有的人智力的深刻性强,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训练、提高自己的智力品质。

【思辨参考题】

1.“智力”与 “智能”有何异同?怎样理解 “智能开发须以智力为基”?

2.怎样理解智力的六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怎样衡量智力的高低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