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智力开发理念

第二节 树立智力开发理念

我们已经知道,智力与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但主要是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与教育而完善、发展的。先天素质就像一个起点,跑步当然与起点快慢、好坏有关,但决定因素是起跑后,即整个过程跑得快慢与好坏。“输在起跑线不可怕,关键是赢在终点线”,这话很有哲理。因此,智力应主要靠后天的开发。即使先天智力不佳,甚至很差的,而后天得到良好的机遇、条件的,或个人付出超常努力的,其智力可以有超常的发展,以致超过正常人的智力。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智障青年舟舟,竟成为连一般人都难以胜任的交响乐队指挥。与此相反,有些先天智力正常,甚至超常的人,却因为后天环境的限制、没有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或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或个人不努力缺乏进取精神,而智力平平,甚至萎缩,以致一事无成,这样的例子可说也比比皆是。

从开发角度而论,智力就像深埋地层的矿藏一样具有巨大的潜能。据生理学家研究,我们人的大脑中约有150万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又可与30000个相邻的神经元链接,在大脑中形成1014个结点。这些结点组成无限多的神经回路,而每个神经回路都有其智力功能。可见就一般正常人而言其智力的潜能是极大的,有的学者用 “取之不尽”来形容人的智力潜能。据有的科学家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大科学家的智力,也只开发了30%,而一般人只开发了5%而已。

1.智力潜能巨大,智力有待开发,智力贵在开发。我们知道智力发展与人的生理、心理成长、成熟有密切关系。人的智力发展,与人的年龄并不是正相关的;不是年龄越大智力越好。就如人的身体、心理有最佳发展期,人的智力也有最佳的发展期。据美国心理专家布鲁姆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贝利创制了一般人的智力发展曲线:

此曲线表明:人的智力发展一般在12岁至14岁以前是沿一条斜直线上升。此后则呈慢曲线上升趋势直到20岁左右。30岁左右达到高峰,35岁后则呈慢曲线下降趋势。由此可见,人的智力发展最快期是12岁前的婴幼、少儿时期,而发展的最佳时期是20岁前后的青少年时期。以此来论,初、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是发展智力的最佳时期。

智力不会自发发展。地下的矿藏需要人们开采,智力需要人们去开发。谁开发得好谁的智力发展就好,成效就大。有位学者说:“如果不是有意识地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这种知识就可能成为呆滞的没有后劲的东西。它并不能自然地转化为人的智力。一个知识有缺陷而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比较顺利地弥补他的知识缺陷,而一个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到许多知识的人,要弥补他智力上的缺陷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一方面说明开发智力比学知识更重要,另一方面说明智力开发要与知识学习同步进行。在知识学习中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促进智力的发展,用 “智力”学习,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更不能把自己当成一种容器任人去 “灌”。

2.中学生怎样开发智力。智力开发,有直接与间接两种。所谓直接开发,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专门训练自己的智力,以提高自己智力的水平,如智力测验、脑筋急转弯等。还可针对智力的某一方面,如观察力、注意力进行专门、专项训练。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因此智力训练的核心是思维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良好的思维具有三个特性:敏捷性、深刻性、周密性。为此,在思维品质与能力的培养、训练中,在培养发展求同思维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发展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注意克服思维定势,始终保持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性。

就一般情况而言,最常用、最实用、最有效的是间接开发。所谓智力的间接开发,就是指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和其他活动中自觉发展自己的智力。即寓智力开发于学习等实践活动之中。诸葛亮说得好:“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艺之学,智行两尽。”《四部精华·刘子》中的 《崇学》则从另一面讲学习与开发智能的关系:“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风音不彰;情性未炼,则神明不发。人能务学,钻炼其性,则才惠发矣。”

作为学生,中心任务是学习,开发智力的主渠道当然是学习实践活动。怎样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开发智力,取得学习与智力的同步发展、共同提高呢?总体而言,就是学、智、行统一,同步进行,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最重要的是要破除单纯学知、求知的传统学习观,树立学、智、行统一、同步发展提高的现代学习观。要依靠智力学习,要通过学习促进智力品质的提高,把提高智力品质视为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更本质的目标。

2.从学习态度而言,在学习中要破除 “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态度,树立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变老师给什么就接受什么的 “容器式”学习为有自己的思维、理解、领悟的自主性、创新性学习。这就要破除 “迷信”,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培养一种敢于质疑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我们的先人有句名言:“疑者,觉悟之机也。”有位学者认为:“人类的科学世界,似乎可以用 ‘?’与 ‘。’号来概括。科学发展的足迹就是?。?。?。……”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要敢于怀疑,敢问。”“考试考得再好,也只是在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要从小就培养好奇心,要敢于提出问题。”

3.从学习方法而言,就是要破除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学习方式,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注重理解,力求融会贯通;注重联系实际,学、用结合;注重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首先,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与两个 “老师”的关系,即任课教师与教科书的关系。任课教师是 “人师”,而教科书是 “书师”。“人师”与 “书师”各有各的作用,缺一不可。作为学生要善于发挥、调动这两位 “老师”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他们引领、指导自己学习的巨大作用。

要把任课教师当作自己学习的导师与 “拐棍”,而不要把任课教师当 “全职保姆”。既要尊重教师,亲近教师,善于向教师学习、请教,又不要依赖教师、迷信教师。要注重在三个方面发挥教师的作用,一是课前的教师引导、指导作用;二是课中教师对教科书内容、结构的独到分析,特别要捕捉教师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三是主动求教,请教师解疑释难。

教科书是国家政府部门组织各方面的权威专家编写的。既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考试的基本内容。它应该是比任课教师更高明的 “老师”。要克服传统教学中重视任课教师而轻视教科书的倾向。一是要养成在听教师讲课前预习教科书的习惯;二是养成认真阅读、钻研教科书原文的习惯,要多读多分析。最好的方法就是边读边圈点批注边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力求钻得进出得来,做到深入浅出,厚积而薄发。

其次,要学会 “举一反三法”。所谓举一反三,就是把教师讲的、教科书上写的及其他人的 “一”,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综合,或者予以扩大,或者予以加深,或者创造性地运用……使之扩展、升值。“举一”是 “反三”的基础与前提。只有举好 “一”才能反好 “三”。

“举一反三”,首先是要能把一 “举”起来,真正把“一”学懂弄通。就同学们学习而言,要着重注意三点:第一点,一般来说,教师讲的、课本写的,都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精华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人们所说的“双基”。学好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就如盖大楼要夯实基础,是关系大楼稳固与否的奠基工程。所谓基础知识,一般是指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公式等。所谓基本技能,一般是指书写技能、阅读技能、运算技能、实验技能、解题技能、操作技能等。每个学科都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要一一明白,一一学好。基础知识,要力求理解正确、全面、深刻;基本技能要力求准确、熟练。第二点要注重分析、弄清前后知识的关系、联系,科学复习、整理知识,把握基础知识的体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第三点,要研究体会教师、教科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科学方法,这也是能否举一反三的关键所在。

“反三”,就是要能活学活用所学基础知识。就同学们学习而言,一是要善于联想,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基础知识扩大、加深,把握其本质、核心;二是善于联系,即联系实际加以练习、运用,能够解决教科书内的综合性、应用性作业题、练习题,能够解决教科书外相应、相关的实际或实践问题;三是善于创新,寻求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不保守、不迷信,勇于创新、突破。

“举一反三”中的 “一”除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具有本质属性的知识 “内涵”。只有这样的知识才有意义 “反三”。这就启示我们,学习中要注重知识的本质与规律,善于刨“根”寻 “底”,善于发现规律,防止一叶障目、以偏盖全、一知半解。

【思辨参考题】

1.你认同 “智力主要靠后天的开发”和 “智力不是也不可能自发发展”的观点吗?

2.怎样理解 “高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是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

3.“中学生怎样开发智力”提出的几点意见中,你最大的感触和收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