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财务分析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财务分析的方法。
2.掌握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分析的内容。
3.掌握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4.理解财务分析的概念和作用。
5.了解沃尔比重评分法。
【重点与难点】
1.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分析的内容。
2.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导引案例】
蓝田股份造假回顾:刘姝威与600字报告
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常盛不衰的绩优神话。这家以养殖、旅游和饮料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一亮相就颠覆了行业规律和市场法则,1996年发行上市以后,在财务数字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9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收益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股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5年间股本扩张了360%,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
刘姝威,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研究员,将目光瞄准了蓝田股份。蓝田,这个上市5年的公司撞到了刘姝威的“枪口”上。2001年10月8日,蓝田发布了一个公告,称“公司已接受中国证监会对本公司有关事项进行的调查”。这引起了刘姝威的注意。2001年10月9日起,刘姝威对蓝田的财务报告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果是,2000年蓝田的流动比率已经下降到0.77,净营运资金已经下降到负1.27亿元。这几个简单的数字在刘姝威看来说明的是:蓝田在一年内难以偿还流动债务,有1.27亿元的短期债务无法偿还。这令刘姝威震惊,蓝田已经失去了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完全是在依靠银行的贷款维持生存——它是一个空壳!10月23日,刘姝威毫不犹豫地将600字报告《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传真给了《金融内参》编辑部,两天之后顺利刊发。
2002年1月,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 生态”。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蓝田股份暂停上市。至此,“蓝田神话”终于破灭。
资料来源:http://stock.hexun.com/2011-03-21.128089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