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哈切夫斯基和红军改革

图哈切夫斯基和红军改革

骑兵指挥官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战斗中恢复机动性。他们的答案是采用大型机械装甲部队,到20世纪20年代末他们已经将坦克作为首选武器。研究苏联军事理论的历史学家——大卫·格兰兹上校简洁地指出:首先是将事务理论化,然后在实践中实现变革。

978-7-111-47973-4-Chapter01-6.jpg

下图:行驶中的T-26坦克。T-26坦克的装甲防护性不高,在西班牙内战、芬兰冬季战争以及德国在1941年6月入侵苏联的最初几个月都损失惨重。

20世纪20年代是苏联财政紧缩的时代,红军也进行了裁员,几乎没有钱用于设备和试验训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成为国际社会的弃儿,苏联与德国的和解让他们有机会获得西方的专业知识。由于共产主义运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回避苏联,而德国则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公平待遇。两个国家彼此隔离,但他们拥有相同的邻居——波兰。他们都急于绕开第一次世界大战获胜国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武器限制。德国尤其热衷于修改1919年《凡尔赛条约》中关于飞机和坦克的禁令;而辽阔的苏联大草原则提供了远离西方窥视的合适试验场所。

1921年,两个看起来不太可能合作的国家——苏联和德国,开始了第一次接触。1922年,作为《拉帕洛条约》的一部分,两个国家在关于秘密军事合作问题上达成协议,并签字。随后协议计划延长到1926年3月。两个国家在苏联利佩茨克建设了一个新机场,在那里训练飞行员和测试新飞机。在伏尔加河沿岸的喀山还创办了一所苏联-德国坦克学校,在那里德国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进行坦克测试。

苏联和德国也不断在军事演习中互派观察员,直到1934年希特勒中止了类似的合作。苏联士兵在德国花费数年时间来吸收德国的战术理念和战略思维,德国军官则在1931年参加了在莫斯科的军事课程。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等许多德国军官都参加了这些交换活动,大约10年后他们都作为装甲部队指挥官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978-7-111-47973-4-Chapter01-7.jpg

上图:T-70轻型坦克。尽管轻型坦克在战场上十分脆弱,但基于悠久的骑兵传统,红军仍然忠于轻型坦克的理念。

德国的军事思想对红军的激进改革贡献很大,尤其是在机械化部队。著名的红军总参谋长米哈尔·图哈切夫斯基是苏联-德国合作计划的坚定支持者,他还很关注其他西方军事思想,特别是英国装甲理论家J.E.C.弗勒和利德尔·哈特的军事思想。当时红军充满了革命热情,当他着手建立一支现代化红军部队时,他就准备将所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

1926年,图哈切夫斯基下令对苏联军队和军事理论进行全面审查,图哈切夫斯基的研究结果最终出现在1929年红军战场条例中。在条例中,苏联军事理论专家不断完善纵深作战的战术理念。纵深作战的目的是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防御系统,方法是通过渗透敌人阵线,迅速推进到敌人后方展开进攻。起初,图哈切夫斯基打算使用内战中的步兵、火炮和骑兵等常规武器,但苏联缺乏的飞机、坦克等现代武器也对战术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现代武器的使用方式,图哈切夫斯基与其他西方国家基本相似。尽管早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就出现了开创性的装甲战模式,但英国、法国和美国的装甲学说仍然继续将坦克作为步兵支援武器。

苏联红军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基于早期的装甲学说使用其数量有限的过时坦克。不过,苏联的战术理论也在迅速发展,到1930年纵深作战的理论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以适应装备机械化武器的现代化红军。理论上红军的机械化部队可以进行复杂的多兵种配合作战。步兵在坦克的带领下和火炮的掩护中穿透敌人的防御阵地,独立的伞兵部队和坦克部队提供支援,整个突进过程中飞机和火炮不断地攻击敌人后方。坦克需要执行三种任务:一些坦克会带领步兵突进;其他坦克会进行短距离的快速突破;最后所有坦克形成一个完整的编队,追击敌人形成合围之势。

978-7-111-47973-4-Chapter01-8.jpg

上图:芬兰步兵与一辆缴获的BT-5坦克一同前进。芬兰军队长期缺乏坦克,因此芬兰军队中使用了很多缴获的苏联坦克。

1936年,图哈切夫斯基将纵深作战扩展成纵深行动,使其成为更大的战术理念。图哈切夫斯基设想不仅仅只利用单一战术纵深作战渗透敌人防御,而是利用大量渗透和进攻深入敌后超过100公里。通过使用坦克、飞机等现代武器,红军能够攻破敌人防御阵线,占领敌后很远的地方,整个行动会非常迅速,以至于敌人根本不会进行充分应对。红军会在机动战中在敌人的领土上将敌人消灭,进攻被看成战斗的唯一手段。因此进攻就优先成为红军的军事教条。

图哈切夫斯基认识到这样的进攻策略严重依赖现代化武器装备。纵深行动理念本身非常特别,但它不是唯一的,它与德国的闪电战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纵深行动的突破是利用多种方式完成的,而闪电战则是利用单一进攻手段。大多数国家,即使是那些缺乏坦克战术理论的国家,都将机械化部队作为突破敌人防御,避免形成堑壕战僵局的有效手段。图哈切夫斯基的改革受到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支持,这让改革进行得非常彻底。改革中,图哈切夫斯基重组红军,并组建了机械化部队。为了将图哈切夫斯基理论付诸实践,苏联工业的绝大部分都被用来制造武器,尤其是坦克。

1929年的条令推动了装甲部队的创建,以将理论付诸实践。1930年红军实验性地组建了一支装甲旅,这支装甲旅包含了装甲车、摩托化步兵、火炮和侦察航空兵部队。但是纵深行动需要更大规模的部队,因此到1932年,装甲旅的数量也增加到了4个,进而构成了红军早期的两个装甲军。这两个装甲军比德国第一支装甲师还要早三年。苏联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大量装甲部队的国家,而且这些装甲部队还在演习中得到了检验。

当整个纵深行动理论和装甲兵团的使用被编写进1936年的战场条令时,红军已经拥有四个装甲兵团(1938年被更名为坦克军),包含了大量装甲旅、团和营。装甲部队可以在任何级别的命令下发挥功能,提供步兵支援和增强红军的机动能力。1936年的条令还规定了使用装甲兵团的最终战术。最前战线上,突击部队会进行渗透作战提供战略突破口;接着机动部队会利用突破口穿过敌人防御到达敌人的大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