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工业的撤离
苏联在1942-1943年的军事复兴与苏联工业经济的复苏密切相关,T-34坦克则是苏联工业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入侵前,苏联对机器、设备和人力的大规模疏散给后来苏联工业的复苏奠定了基础。在德国进攻初期,斯大林非常震惊,无法做出有效的应对行动,但苏联领导人表现出了相对的先见之明,他们在巴巴罗萨行动两天后就设立了一个疏散委员会。随着形势的恶化,工业重镇里加和明斯克相继沦陷,国防委员会给国家计划委员会下令,让他们起草一份关于在东部建立第二工业防线的计划,并让已经在东部的工业资源和从西部疏散来的工业资源实现良好的衔接。计划设想将工业疏散到乌拉尔、伏尔加河、东西伯利亚和中亚,军工厂是优先考虑的对象。
苏联的工业撤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其中“一致性”显得尤为重要。工程师和工人拆除工厂,搬出机器,将它们装到火车上。当他们到达目的地,例如乌拉尔,工人开始下车重建他们的工厂。尽管苏联为了保证工人和他们的机器的同时性,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但混乱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要么是工人到达后机器没有到达,要么是机器到达了工人没有来。据估计,约有150万个火车皮的工业设备疏散到东部,涉及的人数约为1600万。从1941年7月至12月,1523家企业,包括苏联西部大量钢铁和制造工厂逃离了德国人的魔爪,成功转移到东部。
苏联竭尽全力让东部现有工厂尽最大可能吸收消化疏散来的工业资源,但许多行业不得不在苏联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许多荒凉地区进行重建。苏联的宣传一点也没有美化在零下40℃的环境中建造工厂的苏联工人的坚韧和英雄气概,因为所有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1942年9月18日,《真理报》报道了一个在恶劣环境中工作的实例——苏联工人的工作壮举:
地面像石头,被西伯利亚的寒风冻得冰冷坚硬。斧头和鹤嘴锄都无法弄碎坚硬的石质土。弧光灯下,工人整夜工作开凿地面。他们炸开石头和冻土,打下坚实的地基……他们的手脚都浮肿冻伤,但他们没有离开工作岗位。
新工厂建造完成,并在短短14天内就开始生产,不单是由于恐惧,更是苏联工人痛恨德国侵略者,内心充满了爱国主义的体现。一位苏联年轻女性对美国访问团的回答很好说明了大部分苏联人的动机。她超额完成了自己的生产目标,当被美国人问及为什么要如此努力工作时,她简单地回答道:她的父母都死于德国炮火下,她的工作动力来自对德国的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