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坦克工业的发展
所有的突击部队和后续的装甲军、装甲旅都需要坦克,而苏联工业则迅速扩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生产出了充足的坦克。图哈切夫斯基的改革方案意味着必须重新装备苏联红军步兵,地面部队要完全机械化。接着1929年的军事条令为改革指明了方向,同年7月红军总参谋部发出一条特别指令,给坦克制造以优先权。图哈切夫斯基的改革方案设想重组后的红军将拥有各种不同的装甲车辆执行各项任务:超轻型坦克用来侦察;轻型坦克接管骑兵的任务;中型坦克用于机动战和阵地战中的突破;重型坦克则用来攻击敌人戒备特别森严的区域。当时只有T-18坦克在大批量生产,T-18坦克的前身还是苏联内战时期制造的M-17坦克。苏联急需进行各种坦克的研制工作,但苏联又缺乏坦克设计和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
1927年,为了改变设计师和工程师短缺的问题,红军从苏联汽车工业中挑选了许多有前途的年轻工程师专门进行坦克设计和制造方面的学习。这项计划恰逢其时,到1930年,当坦克的设计和制造开始成为苏联工业的优先考虑后,此前的课程已经培养出大量高级专家,他们在接下来的十年成为苏联坦克设计的中坚力量。在这些专家真正独当一面之前,苏联在没有任何合适的本国设计前就尝试进行坦克的大规模制造。因此他们被迫购买国外的设计,但他们的目标仍然是制造苏联自己的坦克,其性能要超越国外的型号。
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仍属于相当不发达国家。由于担心自己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生存危机,斯大林在1927年做出决定: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现代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农业的发展是灾难性的,但苏联的重工业却非常成功。斯大林受到列宁经济发展理论的影响,在计划中给予重工业和机械工程优先权。在1929年6月,一系列汽车和拖拉机工厂在莫斯科、高尔基、斯大林格勒、车里雅宾斯克和雅罗斯拉夫尔(苏联西部城市)相继建成。与此同时,石油也在乌拉尔库兹涅茨盆地开始生产。
再次引用大卫·格兰兹的话:从生产拖拉机到制造坦克只需一步之遥,苏联非常迅速地迈过了这一步。1931年,大量的工厂开始制造武器,同年2月,斯大林在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中强调,在经济上赶超西方对苏联的安全至关重要。
“以前的俄国有一个特点,因为落后不断受到殴打。她被蒙古可汗欺负过;她被土耳其人欺负过;她被瑞典封建君主欺负过;她被波兰和立陶宛贵族欺负过;她被英国和法国资本家欺负过;她还被日本资本家欺负过。她挨打的原因就是因为落后…….我们已经落后发达国家50年到100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赶上他们。要么我们赶上他们,要么我们被他们摧毁。”
上图:BT-7坦克正在穿过一座城市。BT坦克装备合理,机动性好,在当时是非常出色坦克。但是与T-26坦克相同,BT-7坦克也存在装甲防护性不高的问题,容易在战斗中损毁。
斯大林坚信军事力量和经济现代化存在密切关系,随之而来的将会是急剧增加的军事产出和军费开支。国家生产投入到国防的部分增加了一倍,到1932年,重工业和工程所有投资的四分之一都流向了国防相关领域。斯大林还采纳了图哈切夫斯基坦克计划,这项计划早在1931年8月就在总参谋部获得通过。坦克与其他类型军备相比拥有优先权,到1932年,约30家工厂开始大规模制造坦克,有些工厂是专门的坦克工厂,而另一些则是从汽车和拖拉机工厂转变而成的。坦克的产量是惊人的,1928年初红军只拥有92辆坦克,但到1935年1月,坦克的数量就增长到10180辆。尽管生产主要的关注点在坦克方面,但其他武器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图哈切夫斯基的方案需要15000架飞机,在1930年红军仅有1000多架飞机,五年后数量就增长到4000~5000架,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第一个五年计划确立了苏联坦克工业的基础,随后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五年计划中,坦克的大规模生产仍在继续。第三个五年计划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正式爆发。
左图:利用轮子行驶的BT-7坦克。克里斯蒂悬架系统让BT系列坦克在移去履带的时候利用轮子行驶。利用轮子行驶的坦克在道路上有良好的性能,但在战场上不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