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的艰苦劳动
前线与后方的区别,士兵和平民所遭受的磨难程度变得越来越模糊。工人每天要工作12~16小时,配给的口粮只有英国人的1/5。平均而言,辅助劳动力的食物仅仅是一块面包以及一些肉的下脚料,他们也会种植一切能生长的作物补充自己。一月又一月的长时间满负荷工作后,苏联工人对饥饿和疲惫的忍耐力是惊人的。再次引用奥弗里的话:
“没有其他国家要求自己的人民作出如此大的牺牲,这样的工作条件在西方国家是不能容忍的。”
尽管苏联人民的艰苦劳动令人肃然起敬,但他们生产成就的大部分还要归功于莫罗佐夫和T-34坦克的设计团队,他们与哈尔科夫工厂一起撤离到下塔吉尔。莫罗佐夫团队的主要目标是削减成本,让不熟练的工人生产更方便。巴斯洛夫和尼特申科研制了一种铸造炮塔,这种炮塔很像焊接炮塔,但制造工艺更简单。新型铸造炮塔被应用到M1940和M1941型T-34坦克上。此外,根据生产地点的不同,两种坦克中的一部分也会安装焊接炮塔,莫斯科附近位于高尔基市的Krasnoye Sormovo工厂使用新型铸造炮塔制造坦克,而斯大林格勒的STZ工厂继续使用焊接炮塔。
M1942型T-34坦克是在1941年底推出的,它与前代型号很相似,主要区别是坦克使用了大量简化零部件。例如:M1941型T-34坦克的F-34火炮包含有861个部件,而M1942型则减少到614个。他们还成功缩减了坦克的生产成本,从1941年的269500卢布压缩到1942年的193000卢布。也许更重要的是,坦克的生产时间也缩短了一半,1941年生产一辆坦克的工时为8000小时,到1942年已经降低到3700小时。不可否认,坦克的生产工艺有所下降,但它并没有影响到坦克的装甲、机动性等重要性能。
1942年,苏联许多工厂都遇到橡胶短缺的问题,为此斯大林格勒工厂制造了全金属车轮的T-34坦克,其他工厂也采用了相同的做法。高速行驶中,全金属车轮会与全金属履带形成简谐振动,不仅会松动部件、损坏坦克,而且产生的嘈杂声音也让人非常烦躁。随着橡胶的补充,第五和第六位置车轮开始使用橡胶镶边车轮,才有效降低了全金属车轮的影响。到1943年,全金属车轮已经销声匿迹了。
1942年秋天,由于城市内的激烈战斗,斯大林格勒的生产线被迫关闭。“坦克庄园”的生产进一步扩大,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乌拉尔重型机床厂也转为生产T-34坦克。到此时,苏联的坦克产量已经超过了德国,战争期间大规模的生产一直在持续,德国的坦克产量再也没有追上。
上图:机械师正在维修M1941型T-34坦克。占领战场后坦克“抢救”就变得容易很多,因此随着苏联收复更多的失地,他们需要修理更多废弃或损坏的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