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I和F-34火炮的穿甲性能
下图:T-34坦克副武器DT机枪的弹药盒,它们储藏在炮塔后部的支架上。
库利克的干扰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当时苏联军火工业的混乱状态。到1940年末,格尔宾团队的一名成员穆拉维约夫已经将F-34火炮应用到T-34坦克上,F-34火炮更长、口径更大,其威力明显优于L-II火炮。但是由于库利克的插手,新型F-34火炮不再进行生产。出于相当大的勇气,格尔宾和Zavod Nr 92工厂的负责人叶良开始在制造L-II火炮的同时制造F-34火炮,并将它们船运到T-34坦克的生产基地哈尔科夫工厂。最初的F-34火炮于1941年1月完工,第一批装备F-34火炮的T-34坦克则在1941年2月离开生产线。新坦克主要由排长和连长使用,由于火炮威力显著提高,新坦克在阻止德国入侵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斯大林也收到来自各个部队的表扬信,赞赏新坦克的表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参战部队要求更多装备F-34火炮而不是低效的L-II火炮的新型坦克,最终国防委员会在1941年夏天正式授权生产F-34火炮。所有的后续T-34坦克都配备了F-34火炮,直到德国增加装甲厚度导致苏联在1943年末引入了85毫米火炮,但装备F-34火炮的T-34坦克仍然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F-34火炮是一门传统的半自动退膛武器,车长既可以用手也可以用脚踏板发射主炮。F-34火炮的炮塔安装位置更低,它的俯仰角是-3°到+30°,而炮塔安装位置较高的L-II火炮的俯角能达到-5°。车长负责炮塔的横向转动,既可以手动也可以电动,转速为26°/秒。战争初期,苏联标准的穿甲弹是BR-350A,其重量为6.3千克,炮弹的炮口速度为655米/秒。起初,F-34火炮发射的BR-350A穿甲弹威力足够大,完全能够击毁PzKpfw Ⅲ坦克,而且对付德国最新式坦克PzKpfw IV Ausf F(装甲厚度为50毫米)也不在话下。
上图:T-34/76坦克的炮塔内视图。车长的位置在图片左侧,注意车长的瞄准器和主炮弹药。
F-34火炮让T-34坦克在攻击范围和威力上都有相当的优势。为此德国也不断努力以弥补自己的劣势,例如在1940年夏季,德国就装备了前装甲80毫米厚的PzKpfw Ⅳ Ausf H坦克,正好可以赶上夏季的征战。随后苏联开始使用3千克重的次口径脱壳穿甲弹BR-350P,继续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新炮弹能在500米距离处射穿92毫米厚的装甲。1943年德国又引入了专门为打败T-34坦克设计的新型坦克,才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自己的劣势。实战证明,F-34火炮在正常的战斗范围无法穿透虎式和黑豹坦克的正面装甲。在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战役中,T-34坦克必须近距离射击新型德国坦克才能达到效果,另外可选的方式是攻击德国坦克的侧面和后部。直到苏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