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是19世纪后期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的发起人,也是诗人、小说家、社会主义活动家、出版人、古建筑保护专家与环境保护专家。他的艺术与手工艺、诗歌与小说艺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因此,20世纪以来,围绕威廉·莫里斯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国内外学界研究持续未断,尤其是21世纪以来,学术界的研究视域与视角不断开阔,研究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大,出版和发表了众多有关莫里斯的介绍性与研究性著作、译作、文章及绘画作品。
早在晚清时期,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诗歌与小说艺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等就已被译介到了中国。民国时期,美术学界、艺术设计学界、文学界和社会学界等众多学者,先后以著作、译作和文章等为载体,以文字叙述为主要方式,较全面地介绍了莫里斯的艺术思想,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有关莫里斯艺术思想的译介较少,只在文学界和社会学界有零星的译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艺术设计学界和文化艺术学界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研究视角各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研究局面。如有学者专题译介或研究了莫里斯的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有的学者侧重研究的是莫里斯艺术与手工艺思想的来龙去脉、在国内外的传播与影响,莫里斯诗歌与小说作品的风格,以及他的社会改革思想;有学者翻译整理了莫里斯的演讲文章;还有学者重点研究了他的诗歌和与小说艺术。除此之外,近年来出版和发表的众多有关西方现代设计史、世界工艺美术史、英国文学史、英国社会主义史等方面的著作、教材和文章,都或详或略地对莫里斯的艺术思想进行了介绍与研究。
归纳起来,目前设计学界的译介与研究情况大致是:(1)专题性研究,涉及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思想及其对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手工艺及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2)选译莫里斯的演讲稿等;(3)将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作为西方设计史、世界工艺美术史和艺术设计概论等的一部分论述或译介;(4)在有关西方美术史、西方艺术史等方面的著作或译作中,对莫里斯的艺术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介绍。
文学界和社会学界的译介与研究情况大致是:(1)专题性研究,涉及莫里斯的诗歌与小说艺术思想及其诗歌与小说作品的艺术性;(2)选译和辑录莫里斯的诗歌与小说作品;(3)将莫里斯的诗歌与小说艺术作为英国文学史的一部分加以介绍或论述;(4)专题性译介与研究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文献较少,大部分学者只是间接介绍。
在国外,从20世纪初期至今,关于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诗歌与小说艺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等的专题介绍与研究,成果较多,远超国内。如英文版著作主要有:1901年出版的《威廉·莫里斯的生活》(The Life of William Morris)[1]、1926年出版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2]、1934年出版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3]、1971年出版的《艺术与手工艺》(The Arts and Handicrafts)[4]、1972年出版的《美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1876—1916》(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in America:1876-1916)[5]、1978年出版的《英国和美国的艺术与手工艺》(Arts&Crafts in Britain and America)[6]、1986年出版的《艺术与劳动:罗斯金、莫里斯与美国的工匠理想》(Art and Labor:Ruskin,Morris,and the Craftsman Ideal in America)[7]、1989年出版的《威廉·莫里斯和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原始资料》(William Morris and the Arts&Crafts Movement:A Sourcebook)[8]、1996年出版的《威廉·莫里斯艺术与设计论文集》(William Morris on Art&Design)[9]、2005年出版的《国际艺术与手工艺》(International Arts and Crafts)[10]等。特别是近年来研究莫里斯艺术思想的著作与论文尤其之多,仅笔者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官网在线查到的专题研究文章就多达几百篇。
此外,国外也有众多学者把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作为现代设计史、世界工艺史、艺术史等的一部分进行研究或介绍。较重要的文献如美籍华人王受之在国内出版的《世界现代设计史:1864—1996》[11]和《世界平面设计史》[12],美国学者大卫·瑞兹曼著《现代设计史》[13],英国艺术评论家爱德华·露西-史密斯著《世界工艺史——手工艺人在社会中的作用》[14],澳大利亚学者克里斯朵夫·克劳奇著《现代主义的艺术和设计》[15],等等。
综而观之,国外学界对莫里斯艺术思想的介绍和研究较具深度,视角较新颖,成果较多,内容较全面(涉及装饰艺术研究、书籍装帧研究、诗歌与小说作品研究、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等),题材多样(有传记、评论、年表、作品全集等)。
但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对莫里斯艺术与手工艺、诗歌与小说艺术和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其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与影响,关于20世纪以来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的研究较匮乏;此外,学者多立足于自己所处学科领域,侧重对莫里斯艺术思想的某一部分进行研究[16],研究视野存在局限。综上,国内外学界的研究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设计学界侧重介绍与研究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及其对欧美、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手工艺、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第二,文学界侧重介绍与研究莫里斯的诗歌与小说艺术及其对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第三,社会学界对莫里斯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与研究很少,大部分学者仅在介绍或研究其艺术与手工艺、诗歌与小说艺术时间接涉及。
第四,关于莫里斯艺术思想在中国传播与影响的研究文献极少,未出现系统的特别是专题性的研究专著。
尽管如此,国内外学界关于莫里斯艺术思想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本书的资料来源,为本书研究内容的拓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本书写作提供了经验和方法。
本书研究的时间范围是20世纪初期至今天的一百多年间,空间范围界定在中国。莫里斯是一位博学多思、多才多艺之人,他在传统手工艺、现代艺术设计、诗歌与小说创作、社会主义建设、古建筑保护、环境保护、图书出版、市场运作等方面都不乏真知灼见。其中,他的艺术与手工艺、诗歌与小说艺术和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最为广泛。这三者密切关联,构成了其艺术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因此,本书主要以20世纪以来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诗歌与小说艺术和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为研究对象。
本书的研究目的是:在艺术学视野下,将莫里斯艺术与手工艺、诗歌与小说艺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结合起来研究,从多维度深入挖掘、考述其艺术思想在中国传播与影响的文献史料,论述不同历史阶段其艺术思想在中国译介与接受的共性、个性以及历史关联,分析其艺术思想在中国传播与影响的局限性及原因。如此,希望改变以往学界对其艺术思想传播与影响的研究侧重于欧美、日本而忽略中国的局面,改变学界长期以来的侧重其艺术思想的某一方面而忽略整体的研究思维。同时,莫里斯的艺术思想涉及艺术学、文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莫里斯的艺术思想,既符合艺术学研究之“经”与“纬”的需要,也可作为艺术学科拓展自身研究范围、实现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互动、完善学科体系的范例之一。因此,本书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人文社科领域长期以来学科界限分明、各自为政局面的改变,创造学科交叉、学科互动的良好学术氛围,促进艺术学等学科的建构和发展。
本书以时间为经线,以学界对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诗歌与小说艺术和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不同时期的译介内容与接受目的为纬线展开研究。笔者尽可能地搜集了国内外有关莫里斯的艺术思想在中国传播与影响的一手文献资料,把握国内外研究新动向,凸显学术研究的前沿性。为了清晰展示莫里斯艺术思想在中国传播与影响的历史脉络,笔者对不同时期的代表文献按时间顺序分类列表,并概述主要内容,同时也对莫里斯艺术思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中国工艺美术名称的最早使用等进行了深入考证。
本书的关键词之一“艺术与手工艺”,指的是莫里斯的艺术设计。本书中的“中国艺术设计”,主要指20世纪中国称之为工艺美术、美术工艺、图案、实用艺术、实用美术和当今中国使用的现代艺术设计。本书的第二个关键词是“诗歌与小说艺术”,诗歌、小说本应分开讨论,但考虑两者同属莫里斯的文学艺术内容,同时也为了方便论述和整合章节内容,故而将它们合并论述。本书的关键词之三“艺术的社会主义”,不是泛指一般的社会主义思想,而是指莫里斯希望建立的艺术的或曰乌托邦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国内有的学者称之为“社会主义”,有的称之为“艺术的社会主义”,有的称之为“乌托邦的社会主义”,等等,见仁见智。本书采用“艺术的社会主义”,一是取自1929年田汉译述的《穆理斯之艺术的社会主义》一书;二是笔者认为莫里斯从事艺术设计和诗歌与小说创作等,目的是反对商业主义盛行和庸俗的审美趣味,改变当时艺术与设计脱离等局面,复兴传统艺术和设计,最终是要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人人享受艺术设计、人人愉快地工作与生活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因此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既不等同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也不等同于空想社会主义,称其为“艺术的社会主义”更为合适;三是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和全书思想内容的贯穿。
莫里斯的艺术思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严格来说,不能以学科为界将其硬性分割。不少学者也注意了其艺术思想的整体性,如20世纪以来,美术学界、艺术设计学界的学者在介绍与研究莫里斯的艺术设计时,大多间接地提到了他的诗歌与小说艺术和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学界在译介与研究他的诗歌与小说艺术时,也提到了他的艺术设计和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社会学界亦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界对莫里斯艺术思想中不同内容的译介几乎是均衡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莫里斯艺术思想在中国的全面介绍与研究。因此,本书中相关资料的分类列表和梳理叙述不完全是根据学科来划分的,而是进行相对分类。如第四章主要讨论的是社会学界对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的译介、研究,但像蔡元培和他的《美术的起源》、田汉和他译述的《穆理斯之艺术的社会主义》、胡秋原和他翻译的《艺术社会学》、胡行之和他辑译的《莫理斯底民众艺术论》等,如果按照学科划分,属于文化艺术范畴,笔者将这些内容安排在这一章,是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书中出现的其他类似情况亦如此。
在论述过程中,笔者尽可能多地展示不同学者的译介内容和评论观点,尽可能将一些学者所翻译的国内不常见的莫里斯的诗歌作品等照录书中。这既是本书论述需要,也是为了给读者了解和学者研究莫里斯的艺术思想提供参考。秉持着尊重原始文献资料、保持其真实性的态度,对原始文献中作者、译者所用汉译人名、文献名、地名,引用的英文原文和某些别字等,笔者均予照录。同时,为方便读者理解和学者研究,书中统一使用主要人名和文献名,对不同的汉译名称采用括注和脚注等方式说明。如不同学者对莫里斯的汉译名有莫里斯、麻礼士、穆理斯、莫瑞斯、摩理斯等,对罗斯金的汉译名有鲁斯金、露斯京、卢斯肯等,对罗塞蒂的汉译名有洛瑟梯、罗赛底等,笔者分别统一用莫里斯、罗斯金和罗塞蒂等作为关键词。再如,不同学者对莫里斯的诗歌和小说作品的翻译也不尽相同,如News from Nowhere,有的翻译为《虚无乡消息》《乌有乡消息》,有的翻译为《无何有之乡消息》等,笔者亦遵循上述原则而使用《乌有乡消息》。同时,对于统一使用的人名、文献名等中英文名称,笔者采用一次性注释方式,即如莫里斯等人名、《乌有乡消息》等文献的中英文名称,前面注释一次,后文不再重复,但对表格所列和梳理叙述中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的一些难以确认的汉译不同人名、文献名等,尽可能注释出来。书中所引民国时期的文献,有的文献版权页采用公历,有的采用民国历,为直观起见,本书均换算为公历,方便读者阅读和学者参考。
本书借鉴了艺术设计学、文学、社会学、传播学、译介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成果,综合采用了文献调查、历史分析、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力图探索一种新的艺术学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
【注释】
[1]J.W.Mackall,The Life of William Morris,Longmans,Green and Co.,1901.
[2]Alfred Noyes,William Morris,Macmillan and Co.,1926.
[3]Paul Bloomfield,William Morris,A.Barker Ltd.,1934.
[4]Gillim Nayley,The Arts and Handicrafts,Studio Vista Publishers,1971.
[5]Robert Judson Clark,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in America:1876-1916,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2.
[6]Isabelle Anscombe,Arts&Crafts in Britain and America,Academy Editions,1978.
[7]Boris Eileen,Art and Labor:Ruskin,Morris,and the Craftsman Ideal in Americ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6.
[8]Parry Linda,William Morris and the Arts&Crafts Movement:A Sourcebook,Portland House,1989.
[9]Christine Poulson,William Morris on Art&Design,Sheffield Academic Press,1996.
[10]Karen Livingstone,International Arts and Crafts,V&A,2005.
[11][美]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1864—1996》,新世纪出版社1995年版。
[12][美]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13][美]大卫·瑞兹曼:《现代设计史》,刘世敏、李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美]爱德华·露西-史密斯:《世界工艺史——手工艺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朱淳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15][澳]克里斯朵夫·克劳奇:《现代主义的艺术和设计》,戴寅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6]侧重于莫里斯艺术思想的某一方面,也是正常的学术研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