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译介与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国内外意识形态的原因,学界对莫里斯艺术与手工艺思想介绍极少,只有陶大镛、戴镏龄、何瑞丰、杨周翰和张俊焕、成林等文学界和社会学界的学者,分别在欧洲文学史、社会主义思想史等译作与著作中附带性地介绍了一些。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相关研究仍然不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译介与研究逐渐活跃,文献数量不断增多,并且研究内容丰富,研究视角多样,研究主题明确。与此同时,近年来先后出版的诸多西方设计史、西方现代设计史、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工艺美术史和艺术设计概论等方面的著作和教材中,对莫里斯艺术与手工艺思想的介绍和研究,也多有突破。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莫里斯艺术与手工艺思想(图2-4)的译介与研究氛围浓厚,视角更广,更见深度。尤其是21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不少关于莫里斯和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专题研究著作、文章,有的高校艺术设计学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也以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思想为研究对象,这充分说明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思想在中国得到了理论接受。

图2-4 吟游诗人(图案)
[英]威廉·莫里斯设计(1890)
20世纪80年代较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张少侠著《欧洲工艺美术史纲》[18],王申祐、王晓京译英国尼古拉斯·佩夫斯纳著《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19],许平《历史的一面镜子——论莫里斯》[20]和《威廉·莫里斯百年祭》[21]。
20世纪90年代,相关译介与研究不断升温,出现了不少专题性的译介与研究文献;同时,众多的现代设计史和世界工艺美术史等方面的著作和教材对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思想亦多有述评、引用。前者如朱孝岳《莫里斯工艺思想初探》[22]、张敢《威廉·莫里斯及其美学思想初探》[23]、杨斌《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根本缺陷》[24]、朱永春《从现代艺术运动中的四个课题看威廉·莫里斯美学思想》[25]等;后者如朱淳译《世界工艺史——手工艺人在社会中的作用》[26]、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1864—1996》[27]、张夫也著《外国工艺美术史》[28]等。
21世纪以来,相关译介与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研究视角更加细化。专题性研究著作如河西编著《艺术的故事——莫里斯和他的顶尖设计》[29]、潘襎著《莫里斯》[30]、高兵强等著《工艺美术运动》[31]等;专题性研究文章较多,较具代表性的有:徐百佳《试论莫里斯对织物艺术的探索与改革》[32]、朴秀镇《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里的中世主义倾向研究》[33]、麦静虹《装饰图案的功能——从莫里斯的图案结构谈起》[34]、刘晓红《激情与优雅——威廉·莫里斯的室内装饰设计风格》[35]、高振平《论威廉·莫里斯》[36]、吴瑞萍《影响莫里斯“理论与实践存在决定性矛盾”的因素》[37]、滕晓铂《威廉·莫里斯设计思想研究》[38]等。此外,21世纪以来,在翻译莫里斯演讲稿方面,奚传绩主编《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39]、李砚祖主编《中外设计艺术论著选读》(下编)[40]、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史论部编《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经典文选》[41](2010),分别译录了莫里斯的《手工艺的复兴》《艺术的目的》《次要艺术》等文章。特别是2013年沙丽金、黄姗翻译的《有效工作与无效劳动》[42]一书,译录了莫里斯的《哥特式建筑》(图2-5)与《有效工作与无效劳动》《平凡而重要的艺术》《我如何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等四篇较具代表性的文章。
内容丰富、视角多样、具有深度,是改革开放以来设计学界译介与研究莫里斯艺术与手工艺思想的显著特征。下面按照时间顺序以不同作品为例分述之。

图2-5 德国科隆大教堂(建于1248—1880年),哥特式建筑风格
张少侠在《欧洲工艺美术史纲》第九章“现代工艺设计简史”中评价:“莫里斯在欧洲一直被誉为‘现代设计之父’”,他的艺术与手工艺思想深受罗斯金的影响;“莫里斯在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甚至全欧的设计界都占有崇高的地位。作为一位设计师,他具有杰出的才能,在同行中出类拔萃。作为一个新兴运动的领导者,他像一个巨大创造力的中心,统御整个设计界。然而,在那个充满着激烈斗争和令人迷茫的新时代中,他也像一个矛盾的混合体。他反传统,对严重扼杀创造力的新古典主义大加抨击,但却又对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兴趣盎然。他肯定艺术家应负有时代和社会的责任,却又否定工业革命后机械生产所能产生的价值。正因如此,莫里斯对现代工艺设计所产生的影响也就同时包含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因素”。该书指出,从艺术设计方面看,莫里斯反对当时机械化大生产造成的产品艺术与设计分离,积极倡导复兴传统手工艺(图2-6),意在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而非泛泛地反传统。作者有些观点也值得商榷,如说莫里斯“作为一个新兴运动的领导者,他像一个巨大创造力的中心,统御整个设计界”,“1888年,在莫里斯的组织和领导下英国成立了‘艺术与工艺展览协会’”,进而形成“颇具声势的‘艺术与工艺运动’”等,未免片面强调了莫里斯的作用。又如第二章第一节所论,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思想对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手工艺、现代设计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不是由莫里斯直接领导或统一指挥的,他在这场运动中扮演的是发起人角色。再如,作者说“他反传统,对严重扼杀创造力的新古典主义大加抨击,但却又对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兴趣盎然”[43]等,显得有些粗略。此外,作者将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思想作为欧洲工艺史的一部分来讨论也是时代背景使然。该书可能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内最早介绍和研究莫里斯与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理论文献。

图2-6 德国科隆大教堂正门上面的雕刻(建于1248—1880年) 哥特式风格
王申钴、王晓京译《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是现代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的专题著作,作者明确提出了20世纪建筑发展的7个源泉,而其中从威廉·莫里斯和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维多利亚土木建筑到格罗皮乌斯和他彻底与过去决裂的包豪斯群体,勾画出了现代设计运动从莫里斯和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到包豪斯设计思想的发展脉络。该书对莫里斯和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设计思想、新艺术运动和包豪斯的影响都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论述,超出了一般性研究。该书自1987年翻译出版以来也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成为国内学者研究莫里斯和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及现代设计史论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可能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较早研究莫里斯艺术与手工艺思想的译作。
朱孝岳在《莫里斯工艺思想初探》一文中指出,莫里斯的世界观充满了矛盾,他对大工业生产的指责和对手工艺传统的留恋,使人们经常将他看成一个“开倒车”的角色,他热心参与社会主义活动,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空想性质,这些因素在他的工艺理论中留有影子。
张敢在《威廉·莫里斯及其美学思想初探》一文中从四个大的方面(莫里斯的生平和他的创作、莫里斯的审美设计思想、莫里斯与新艺术运动、莫里斯的美学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深入论述了莫里斯早期、中期从事的艺术设计活动和晚期从事的社会主义活动,以及他对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作者对莫里斯倡导艺术设计实用与审美相结合(图2-7)、注意设计材料的选择等方面的论述较为出彩,是该文的闪光点。
杨斌在《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根本缺陷》一文中论述了从“工艺美术”到“设计”称谓的变更,体现出了人们已经日益觉察到工业文明下的设计与农业文明下的工艺美术的巨大差异,但两者在本质上都具有技术与艺术相统一的重要属性,只不过设计充当了艺术与工业的桥梁。作者认为莫里斯非但不应该被称为“现代设计之父”,反而是现代设计发展道路上第一个站出来的反对者。
许平在《历史的一面镜子——论莫里斯》《威廉·莫里斯百年祭》两文中介绍了莫里斯的艺术生平和从事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参加社会主义活动、进行小说《乌有乡消息》创作等,评价了莫里斯艺术思想的矛盾性、局限性,并讨论了当代中国如何介绍、引进外国先进设计和中国设计存在的问题。
朱永春在《从现代艺术运动中的四个课题看威廉·莫里斯美学思想》一文中,从艺术与社会、手工艺与机器、装饰、复合与创新四个方面集中分析了莫里斯的美学思想轨迹。朱永春认为,莫里斯美学思想的基础是他的空想社会主义;莫里斯对机器艺术或说工业美术的发展有其积极影响;莫里斯装饰理论与实践是对19世纪一系列探索的合乎逻辑的总结;莫里斯对古典美术的反抗,首推对“摹仿论”的否定,第二个反抗来自莫里斯对古典主义原则的否定,第三种反抗来自莫里斯的气质。

图2-7 橄榄树(壁纸样本)木板水性颜料印刷
[英]沃尔特·克莱恩设计(1886)
朱淳译《世界工艺史——手工艺人在社会中的作用》第十章“手工艺的衰落”、第十一章“英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第十二章“美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较全面地叙述和评价了莫里斯的手工艺思想与作品特点及风格。
王受之在《世界现代设计史》第二章中从英国工业革命给设计行业带来的冲击、1851年伦敦世博会与水晶宫、约翰·拉斯金的设计思想、威廉·莫里斯的创造、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产品等方面叙述和评价了莫里斯艺术与手工艺思想的源起、发展与观念等。
潘襎的《莫里斯》是一部专题性研究著作,主要内容包括“罗斯金艺术思想”“哥特式艺术对莫里斯和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影响”“莫里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倡导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莫里斯商会等艺术设计表现”“莫里斯参与英国古迹保护运动活动”,以及莫里斯的艺术设计作品分析、罗斯金和莫里斯的年谱等。该书对莫里斯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尤其是对莫里斯的作品的设计制作等的分析和书中众多的第一手图片资料,可见作者对实地考察和研究的认真态度,值得借鉴。但该书的研究主要限于莫里斯和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本身及其在英国的发展情况,未涉及域外的影响。
高兵强等著《工艺美术运动》也是一部专题性研究著作,主要内容包括“工艺美术运动的全元景观”“工艺美术运动的来头与去路”“核心之维:工艺美术运动在英国”“遍地花开:工艺美术的异域萌生”“匠人的材料”“回望莫里斯”“站在世纪的交接点上”。较而言之,该书研究视野开阔,涉及莫里斯和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对美国、日本的影响,但未介绍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滕晓铂在《威廉·莫里斯设计思想研究》一文中指出,虽然莫里斯的设计实践与其设计思想之间不能完全对应,甚至有时是相反的,但不能否认的是其艺术设计思想的现代性:“艺术为大众服务”“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思想奠定了现代设计发展模式的基础;“劳动的愉悦”强调了工作者的劳动状态,这是对人性的关怀,对现代设计的发展仍具有警示意义;“实用与美的结合”是莫里斯在实践领域的行动力体现,这对后来的现代设计注重实用、经济和美观的功能主义审美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该文通过对莫里斯设计思想的个案研究,讨论了设计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的关系,并且在现代设计史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做了积极的探索。
其他如莫里斯演讲稿的翻译作品,虽然存在着翻译不够贴近原意等不足,但这类文献价值较大,为国内学者研究提供了较原始的资料。在有关西方现代设计史、世界工艺美术史等方面的文献中,学者一般是把莫里斯和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作为独立章节来叙述,其中有不少学者的介绍不仅较详细,而且研究较深刻。如王受之的《世界现代设计史》对莫里斯的设计思想介绍较系统,评价较深刻,在国内学界影响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莫里斯艺术与手工艺思想的译介与研究目的更加明确,即积极介绍和学习借鉴西方先进设计思想,促进中国设计学科的发展与建构。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设计学界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设计不仅要能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要求,而且要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发展中国设计,一方面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另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国外优秀设计理念。莫里斯所倡导的复兴传统手工艺,设计实用与审美相统一,设计回归大自然,艺术家、设计师与手工艺人相结合,设计为大众生活服务等思想,无疑与当代中国设计发展的方向一致,因而成为国内设计学科发展的重要借鉴。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大机器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方式,大量工业产品充斥于人们的生活,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显著表现。但不可忽视的是,机器大生产很大程度上导致传统手工艺术发展艰难,不少传统手工艺被遗弃,甚至濒临失传,这与莫里斯所处时代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引进和借鉴莫里斯等人的设计理念,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也是中国设计学界的重要任务之一。正如当代学者所说,莫里斯是世界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当时工艺美术处于“次要艺术”地位,莫里斯却能以深刻的社会历史观对工艺美术中一系列本质问题作整体性思考和研究,并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践创作,这是前无古人的。今天我们之所以重视他的艺术与手工艺思想,主要在于他的理论建树为我们提供了整体性的思路。[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