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引进
在讨论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前,有必要先略述社会主义思想学说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情况。据文献记载,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想学说就已传播到中国。如1899年2、4月出版的《万国公报》[1]第121、123期,分别首次提到了德国马克思及其学说和英国费边等的社会主义学说,并把它们称为“大同学”“安民新学”等。1901年1月28日,在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译书汇编》第2期上首次出现了“社会主义”一词,介绍了“万国工人总会及德意志支部”等,并把马克思与社会主义学说联系起来。1902年,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2]一文,对马克思作了简要的介绍。1904年2月,他又发表《中国之社会主义》[3]一文。1903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马君武发表《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附社会党巨子所著书记)》[4]。1906年,同盟会成员朱执信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5],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活动,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要点。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的倡导下,介绍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学说风靡一时。[6]
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社会主义思想学说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只是零星的,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真正在中国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则是在五四运动之后。[7]随着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新青年》上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思想介绍与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学说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当时,“报章杂志底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西也是讨论鲍尔希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底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底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唱天下晓’的情景”[8]。《新青年》《东方杂志》《解放与改造》[9]和《新民丛报》等报刊,都是介绍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学说的重要媒介。
在著作方面,1903—1949年,有关社会主义理论的著作和译作(图4-1)多达141种[10],几乎都是介绍与研究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和俄国社会主义等内容。而正是在20世纪早期西方各种社会主义思想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浪潮中,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被译介到了国内。
前文已述,光绪十九年(1893)罗大维翻译出版的《社会主义》([日]村井知至著)中关于罗斯金、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和社会改革思想的论述,可能是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最早传播的文献。除罗大维外,晚清时期廖仲恺也曾在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中提到了莫里斯。在《民报》1906年9月5日第7号上,廖仲恺以渊实为名发表了《社会主义史大纲》一文,其中提到了莫里斯:“若考近世社会主义之起原,则有如颉德(Kidd)所著《社会进化论》云:‘社会之发达,在于爱他心之冲动。’是实立于社会主义之背后,而初发其神髓者。故社会主义者为人道而运动,决非对于富贵者,而为贫乏阶级抱不平也。彼其首领之多数,如罗伯阿文[11]、圣西孟[12]、高尔(Gall)、麦咔氏[13]、拉萨尔(Lassalle)、麻礼士(Morris)、欣德孟(Hyndman)、符尔埋(Vollmar)、巴枯宁(Bakunin)、乐波轻(Kropotkine)等,其本来多为富人,且有为贵族者。”[14]在该文中,廖仲恺实际上论述了从欧文、圣西门等的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基本思想和不同社会主义思想派别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中的“麻礼士”即指莫里斯。“社会主义者为人道而运动,决非对于富贵者,而为贫乏阶级抱不平”,这也是对包括莫里斯的反对贫富分化、提倡人人平等的主张在内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虽然廖仲恺只是提到了莫里斯的名字,但该文仍可作为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在晚清时期传播的文献依据。
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较集中的传播则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即在科学社会主义等西方各种社会主义思想学说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浪潮中,不少社会学者在作品中也直接或间接地介绍了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等。据笔者目前掌握的史料,这一时期较早译介与评论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学者,社会学界主要有昔尘、何正雄、孙百刚、胡汉民、熊得山、汤浩、杨代复、郑学稼和沈嗣庄等,文艺界主要有蔡元培、鲁迅、田汉和胡秋原等。本节选择其中代表性文献,按时间顺序列出,详见表4-1。

图4-1 《英国社会主义史》封面
[德]比亚著,汤澄波译(1936)
表4-1 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在民国时期的译介与研究

续表

续表

续表

需要说明的是,表4-1列出了蔡元培的《美术的起源》、鲁迅翻译的《出了象牙之塔》和田汉译述的《穆理斯之艺术的社会主义》,虽然蔡元培、鲁迅、田汉三人是文艺界人士,但他们的译作中较多涉及了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因而也是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文献。本书第三章第五节已有所述,在《出了象牙之塔》中,作者厨川白村引用了莫里斯的革命诗歌《那日子要来了》和小说《乌有乡消息》的部分内容,来阐述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实际上也是作者论述的核心内容之一)。如在该书的“从灵向肉和从肉向灵”部分,作者指出:“诗人摩理思的艺术底社会主义,今又骤然唤起世人的注意”;在“从艺术到社会改造——威廉摩理思的研究”部分,作者在介绍完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的思想之后,继而论述莫里斯从1877年起“便提倡社会主义,和俗众战斗,成了二十世纪的社会改造说的先觉,也就是走着和罗思庚几乎一样的轨道”;在论述莫里斯如何受罗斯金的影响时,作者认为“他以为倘要将劳动,不,是并生活本身都加以艺术化,则应该造出一个也如中世一样,人们都能够高兴地、自由地享乐到制作、创作的欢喜的社会。免去了强制和压抑,置重于劳动者的自由和个性的表现的组织,是他作为社会改造论的根本义”;在论述莫里斯身体力行地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活动时,作者引用莫里斯的诗歌《那日子要来了》和小说《乌有乡消息》的部分内容,阐释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为诗人的摩理思”部分,作者虽然较多地叙述与评价了莫里斯早期的叙事抒情诗歌,但亦指出:“摩理思者,并不是在《地上乐园》卷首的自序里所说那样的‘the idle singer of an empty day’[15],也不是‘deeamer of dreams,born out of my due time’[16]”,“他在活在梦幻空想的诗境中的别一面,又有着雄赳赳的努力”,“其中关于劳动问题社会运动的诗篇,是他奔走于实际的运动之间所作,艺术底价值怎样,又作别论,在要知道为社会主义诗人的摩理思的人们,却是颇有兴味的东西罢”。[17]田汉译述的《穆理斯之艺术的社会主义》共分四个部分,其中有三个部分重点介绍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活动,所以列入本章讨论。此外,1930年林微音翻译的《虚无乡消息》和1934年胡行之辑译的《莫理斯底民众艺术论》([日]本间久雄著)等译作,其中心内容是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因而也可作为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文献。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是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产生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想学说之一。莫里斯积极倡导复兴欧洲中世纪特别是哥特式艺术与手工艺,进行手工艺术设计与制作,创作与出版诗集、小说,进行社会主义宣传活动与实践斗争,等等,都是建立在他的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之上的。19世纪80年代中期,莫里斯成为一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努力实现其社会主义理想,其至死不渝的精神,在当时的英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大部分论者在介绍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以及莫里斯的诗歌与小说艺术时,都或多或少地论及他的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同时,要全面洞悉莫里斯的艺术思想内涵,其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绕开的。
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等各种社会主义思想风靡世界各国,要求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呼声和工人阶级的斗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在有识之士要求变革的呼声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包括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改良学说,以及有关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史、英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及其运动发展史等方面的作品逐渐被引入国内。从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在民国时期的传播方式看,与前述莫里斯艺术与手工艺思想、诗歌与小说艺术的传播情况基本相似,即主要是作为西方社会主义思潮之一,通过著作、译作和文章予以介绍和传播。虽然有着求新声于异邦,借鉴包括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西方社会主义思想,促进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目的,但大部分学者的译介是粗略的,评价是印象式的,研究不够深入,亦不够全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尽管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有相同之处,如都要废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并且莫里斯为实现其社会理想身体力行地进行革命宣传、参加工人阶级的斗争运动,但他希望建立的是艺术的或曰乌托邦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无法实现的,而他主张的用艺术的方式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也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因而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需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和接受较为突出的有昔尘、蔡元培、田汉和胡秋原等人。下文分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