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39]
建立艺术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莫里斯艺术思想的归宿,贯穿于他的艺术思想体系之始终。莫里斯的社会主义既与欧文等的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
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有其鲜明的特点与明确的指向。如前所述,他积极倡导复兴欧洲中世纪特别是哥特式艺术与手工艺(图1-13)来替代工业化大生产,改变当时英国的艺术设计、社会制度与社会生活;倡导通过艺术化的劳动,使人人愉快地工作、生活,人人都能享受艺术与设计;主张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人人平等的艺术化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因此,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实际上是一种艺术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

图1-13 偷草莓的贼(图案)
[英]威廉·莫里斯公司产品(1883)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但长期以来,在中国艺术设计学界和文学界,不少学者论及莫里斯时大多侧重于他的手工艺设计、诗歌与小说艺术,以及他对世界现代艺术设计、文学的贡献等方面,而对他的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涉及较少。虽然也有个别学者在这方面研究较多,但认为莫里斯是在19世纪80年代参加了英国自由党联盟等各种社会主义组织之后,才逐渐开始产生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事实上,早在19世纪50年代末,莫里斯就在他的诗歌艺术中表达了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他倡导复兴欧洲中世纪特别是哥特式艺术与手工艺和从事各种手工艺品的设计制作,这与他的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互为表里。莫里斯希望建立的艺术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与他作为艺术家的内在精神气质等都是密切相关的。
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他对机械化大生产带来的产品粗制滥造和商业主义盛行等的痛恨与厌恶。他认为现代机械文明破坏了古代文明,隔离了艺术与设计,毁坏了人类美好的生活环境,导致商业主义盛行、金钱至上、社会贫富不均与阶级对立等社会问题的产生。如1894年他在《我是如何成为社会主义者的》一文中说:“我一生最主要的激情就是对现代文明的痛恨。”现代机械文明使“它的国民是如此贫穷,而国民的敌手又是如此的富有,它那庞大骇人的组织就是为了制造悲惨的生活!它鄙视纯朴的乐趣,要不是它的愚蠢行为,人人都能享受这种纯朴的乐趣!它那有眼无珠的庸俗不就毁灭了劳动唯一能得到的安慰——艺术吗”?他进而认为:“人类多少世纪的奋斗,只产生了这种龌龊、无目的、丑恶的混乱;在我看来,最近的将来有可能会把这种文明的愚蠢、卑劣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前的日子所留下来的东西也都扫荡殆尽,而使现在世上的这一切祸害更加猖獗。”[40]如何改变这一糟透了的现实社会呢?——进行社会革命。参加社会革命使莫里斯成为一位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莫里斯要建立艺术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态度是坚决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如其所说:“我自称为革命的社会主义者,因为我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彻底革命。我的目标不在改革现有社会制度,而在废除现有社会制度”;“我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而不是无政府主义”。[41]如何建立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莫里斯认为用“美术的装饰,施诸工艺品,则不难化工业为艺术与快乐”。[42]“劳动者同时为艺术家,日常普通之劳动,皆有艺术的意义”,“使人人均觉有生存之意义,能为此者,但有美术,使人人脱此奴隶的境遇,实为美术最大之任务”。[43]也就是说,通过艺术化的劳动,使人人都能享受艺术与设计,人人都能快乐地工作、生活,从而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没有贫富不均和人人都有参与自治权利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他说现代文明“已经使工匠沦落到一种可悲可怜的生活境地,他几乎不知道如何去企求比他现在被迫忍受的生活更好的一种生活。为他勾画出一种充实而合理的生活的真正理想,这是艺术的职责。在这种生活中,他将感到对美的感受和创造,也就是享受真正的乐趣,这种乐趣的享受同每天的面包一样对人来说是必须的”,“没有任何一个人、一群人可以被剥夺这种享受”。[44]人们在制作和使用日常生活用品时得到的快乐与享受,是手工艺术或者说装饰艺术带来的,如果没有这些艺术,那么,人们的劳动是空虚的、贫乏的,劳动是难以忍受和令人厌倦的。因此,艺术、手工艺和通过艺术化的劳动使所有人能够开心地购买物品、快乐地装点他们的生活,从而开心地销售出他们引以为豪、质优价廉的产品,使人们可以开心工作,生活将不再匆忙。艺术、手工艺和通过艺术化的劳动使人们得到了快乐,将“没有人奴役人,没有人被奴役,每个人都将蔑视对别人的奴役。人们在他们的工作中肯定会很快乐”。同时,艺术、手工艺和通过艺术化的劳动会使人们的街道、房屋等生活环境变得洁净、美丽,它将不会使人们带着沉重的心情工作、生活,而使人们感到愉快与放松,等等。[45]由此可以看出,莫里斯反对机械文明的恶果,主张进行社会革命,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艺术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态度是坚决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
早在19世纪50年代末,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已初露端倪,这从他1858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为吉尼维亚辩护及其他》中可见一斑。虽然该诗集讲述的是在西方古代传说中美丽的王后吉尼维亚与亚瑟王最英武的骑士兰斯洛特之间的爱情悲剧故事(图1-14),但该故事却是对当时英国社会现实的影射。莫里斯通过古代传说中吉尼维亚的爱情悲剧暗示了当时英国普通人的悲剧:“现金逻辑主宰了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甚至主宰了最私密的两性关系。在这种逻辑的支配下,道德的成了不道德的,不道德的反而成了道德的。莫里斯借古讽今的意图,不可谓不明显。”[46]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已经表现得较为明显了,这在他1868年至1870年出版的代表性诗歌作品——长篇叙事诗集《地上乐园》中表现得较为鲜明。如他在《辩解词》[47]一诗中写道:
我无力歌唱地狱赞颂天堂,
也不能减轻你们恐惧的重负,
我不能缓解迅速飞来的死亡,
也不能换回逝去年代的幸福,
我的词句不能把希望恢复,
也不能把你们的眼泪驱走,
我是个空虚时代的徒劳的歌手。
……
沉重的灾难、无穷的操劳忧烦
把挣面包为生的我们压制,
徒劳的诗句无力挑此重担,
所以,让我唱古代难忘的名字,
他们已不在人间,但永远不死,
漫漫长年也不能把他们冲走——
而离开空虚时代的可怜歌手。

图1-14 “寻找圣杯”系列(挂饰织品)
[英]威廉·莫里斯公司产品(1890—1894)根据亚瑟王传说《寻找圣杯》故事创作
表面上看,在这首诗的前四段,莫里斯表达了他惆怅与迷茫于当时英国广大工人阶级等下层民众陷入机械化大生产的沉重灾难中,为了生存而沦为机器的奴隶,为物质生活而苦苦挣扎,在精神上受到压制、摧残,以致心生恐惧、死亡不断;换句话说,该诗似乎表现的是莫里斯因对英国社会感到焦虑,而自身却无可奈何,只有逃避现实,变得意志消沉,只能“唱古代难忘的名字”,成为“空虚时代的可怜歌手”。但实际上,他是借古代英雄人物,唤醒广大工人阶级等下层民众与残酷的社会现实做斗争,摆脱困境,从而靠斗争来建立一个理想的地上乐园。正如该诗最后一段写道:
这就是我写《地上乐园》的缘故,
但愿你们能理解并对我原谅。
我试图把缥缈的仙岛乐土
建立在灰黑汹涌的大海中央,
所有的人心啊都在那海里飘荡——
要靠屠龙壮士与海怪搏斗,
不靠空虚时代的可怜歌手。
在这里,“仙岛乐土”应指的是一种没有压迫、没有奴役,人人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理想社会。“灰黑汹涌的大海”应指的是大机器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商业主义导致的人与人之间奉行金钱至上、贫富不均和劳动异化、社会不平等的严酷现实。将前者在后者的大海中央建立起来,“要靠屠龙壮士与海怪搏斗”,而“不靠空虚时代的可怜歌手”,不在这个空虚时代空唱古代英雄的赞歌。所以,从这首诗最后发出的奋斗希望之声中,可以看出莫里斯在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经具有了较明确的社会主义思想。
1877年后,莫里斯开始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先后加入英国自由党联盟以及由社会人士共同组织的东方问题协会,参与成立了英国“古建筑物保护协会”,等等。尤其是土耳其在侵略巴尔干半岛后,对保加利亚实施虐杀,而英国政府持消极态度,莫里斯其时对英国政府提出的批评,不仅表明他的政治思想已经成熟,而且也表明他的艺术的社会主义实践活动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1880年,他与自由党决裂,于1883年加入马克思主义团体“民主同盟”,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并开始对马克思的《资本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等人的著作进行深入研究,对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等进行深刻批判。如他在最早的一篇题为《商业战争》的演讲中说:“这里有两个互相对立的阶级……在社会里,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袖手旁观是不可能的;你必须参加这个阵营或那个阵营;你要么就做反动派,被民族前进的车轮辗得粉碎,这样来发挥作用;要么就加入进步的队伍,摧毁一切的敌对力量,这样来发挥作用。”[48]1884年年底,“民主同盟”分裂,莫里斯和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马克思-艾威林(Eleanor Marx-Aveling,1855—1898)等人在恩格斯的帮助下成立了社会主义者同盟。1889年,莫里斯作为英国社会主义代表团成员参加在巴黎召开的社会主义者大会;1893年,莫里斯参与起草了《英国社会主义者共同纲领》……直到1896年10月3日去世,莫里斯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于他的艺术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中。
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受到了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卡莱尔(Thomas Carlyle,1795—1881)、罗斯金等人的影响。莫里斯从少年时代起就非常喜爱拜伦、雪莱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深受他们不满现状、反抗压迫、歌颂自由平等和强调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诗篇的影响。尤其是卡莱尔和罗斯金(图1-15)关于艺术与社会改革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他。如他在《我是如何成为社会主义者的》一文中如此评价当时的功利主义派自由主义者:在现代社会主义崛起之前,几乎所有的有识之士都对这个世纪的文明感到十分的满意,或者假装很满意的样子。除此,他们几乎都没有那么心满意足,并且无事可做。在机械的进步中,这些人其实是别无所求的。莫里斯认为只有少数人公开反对功利主义派自由主义思想,而这少数人即是卡莱尔和罗斯金,因此,他们两位是莫里斯实践社会主义之前引导他走向这个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导师。[49]所以,他也像他的导师一样相信艺术能影响社会。

图1-15 普劳特的布鲁塞尔市政厅
[英]罗斯金绘画作品(临摹)(1833)
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也受到此前和他同时代的在英国不断兴起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如此前就有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欧文派运动”,同时代则有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在欧文的影响下产生了葛德文的共产主义、荷尔(Holl)和刺文斯顿(Ravenstone)的反资本主义批评,以及李嘉图的经济学理论,那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他们的思想到了马克思这里便达到登峰造极的位置了[50],这些对莫里斯的社会主义思想都产生了影响。19世纪80年代后,莫里斯先后加入的英国自由党联盟、社会主义同盟,以及参加国际社会主义会议等,这些社会主义派别,特别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对莫里斯的影响实际上是很大的。如受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理论的影响,结合多次经历、参与英国工人阶级罢工斗争等经验,莫里斯指出了工人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由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变革过程,只有通过武装革命斗争才有实现的可能[51],等等,这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致的。但总体上看,莫里斯的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而是一种艺术的或曰“乌托邦”的社会主义。也就是说,无论是在诗歌、小说、各种演讲中表达他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还是积极参加各种社会主义团体、组织活动;无论是积极倡导复兴传统艺术与手工艺术来抵制机械化大生产,还是提倡和坚持选择自然界的动植物、《圣经》和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与故事等形象,作为他的手工艺品的装饰艺术元素等,他都是希望艺术与艺术设计能为民众服务,期望通过艺术、手工艺和艺术化的劳动使人们快乐地工作、生活,人人都能享受艺术和艺术设计,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艺术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特殊性所在。
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具有特殊性,一个根本性的或内在的原因是,他兼具设计师、诗人和小说家的内在艺术精神与气质。如20世纪早期英国的乔治·本森(George Benson)评价说:“他既不是无政府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国家社会主义者,更不是议会主义者”,“他的社会主义并非附和雷同,实在是他的气质与确信的产物”。[52]“依他看来,社会主义就是友爱:生活中的友爱,工作中的友爱。这就是《乌有乡消息》——关于乌托邦的作品中最有趣的一种——的主旨了;这就是他直接留给附徒者和间接留给现在的社会主义运动的明显印象了。”[53]艾尔弗雷德·诺伊斯(Alfred Noyes,1880—1958)评价说:“简而言之,莫里斯的社会主义信条是生活愉快。”(Morris's socialism,in brief,was the gospel of the joy of life.)[54]他的友人斯永本(今译史文朋等)评价说:“他是艺术至上主义的诗人”,“因此他没有忘记劳动之快乐化与生活之美化,更由此出发而否定从劳动者夺去快乐,从生活夺去美的资本主义,而图谋改造社会。他成为社会主义者的根本就因为他是真的诗人,真的诗人没有不想使自己及生活之艺术化的,所以当然会走到改造社会生活的道路上去。穆理斯(今译莫里斯等)的一生告诉我们以真的诗人应该是真的人,因之应该是真的社会主义者!”[55]尽管莫里斯的社会主义是一种艺术的或曰乌托邦的社会主义,在当时乃至今天都很难使人认同,但他为实现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而斗争的精神是积极的、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