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艺术与手工艺思想对中国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思想对中国20世纪以来的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也有一定的影响。从陈之佛等不少学者的研究看,他们不同程度地认同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思想,如他们强调工艺美术、美术工艺或图案等设计要为人们生活服务,这与莫里斯强调艺术与设计要为民众生活服务的思想相一致。张德荣在《工艺美术与人生之关系》一文中说:“现在如欲提倡工艺美术,首当开明工艺美术与人生之关系,否则不能令人洞悉其重要”,“社会各种工艺,必须能适应人生所必须,否则不独没有发展的可能,而且没有存在的价值。每一种工艺美术品,必须成为人生最适用,否则不独失去其效用,而且必被淘汰”。[74]傅抱石在《基本图案学》中强调:工艺美术是“兼备工业与艺术二者”,“工艺为基于吾人生活样式之产物,亦属事实,可知其本体何在矣”。[75]陈之佛在《工业品的艺术化》一文中说,要清楚认识“工艺美术是一种实用的美术”,要适应人类日常生活需要,“艺术化的制品,亦在最大价值之下而成为一般民众的生命之粮了”。[76]哲安在《装饰美术之新估价》一文中说:“在艺术的开展和应用方面来说明装饰艺术的价值;使装饰艺术光芒在中国人群的意识里辉耀起来;把那一向贱视装饰艺术的心理作个彻底的洗涤,并不是过分提高装饰艺术应用的价值而抹杀艺术产生的价值。”[77]这些观念可以说反映了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思想(图2-18)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图2-18 莨苕叶(壁纸图样)
[英]威廉·莫里斯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设计理论受莫里斯艺术与手工艺思想的影响较民国时期显著。有学者认为,之所以重视莫里斯的工艺思想,主要在于他的理论建树为我们提供了整体性的研究思路;莫里斯的艺术设计思想给我们以启示,即中国艺术设计在当代高科技驱动下创新的同时,需要重视挖掘、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重视手工艺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存在价值,需要建立一个自然和谐、符合生态环境的设计秩序[78];莫里斯的“悲剧也是我们自己的悲剧,他面临的问题会不断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国际主义风格大行其道的今天,中世纪的自觉精神、手工制作品在设计中的运用也是面向未来的一个标准,我们也应从中吸取教训,拓展设计视野,而不应囿于一门无法拓展”[79];发掘莫里斯艺术设计思想,对构建一种更切合中国国情的艺术设计体系和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80];莫里斯是英国工艺与手工艺运动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艺术设计思想对我们当代设计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和价值,针对我国设计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有选择性地借鉴,可为探索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道路做出贡献。[81]
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思想与实践广泛涉及建筑、家具、壁纸、地毯、壁挂、纺织、刺绣、彩色玻璃画、瓷板画、书籍装帧、玻璃器皿和金银首饰等设计领域,其设计实践创意和艺术表现手法,对中国20世纪以来的现代艺术设计影响深远。其中,对中国20世纪早期的壁纸、染织、镶嵌玻璃画、书籍装帧设计和室内艺术设计等领域的影响更为明显。这可从上海亚平艺术装饰公司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二十六年(1937)先后出版的《现代中国工商业美术选集》第一集、第二集中收录的陈伊生等人设计的壁纸、染织、镶嵌玻璃窗饰、嵌瓷等图案作品中略窥一二。[82]如第一集收录有王纲的《嵌玻璃装饰图案设计》、雷圭元的《蜡染图案》(图2-19)、陈伊生的《壁纸图案设计》和《染织图案设计》、施春荣的《染织图案设计》和《壁纸图案设计》(图2-20)、陈景烈的《染织图案设计》、杜士毅的《背景图案设计》、陈青如的《背景图案设计》、胡亚光的《秋之背景图案设计》、蔡嘉然的《背景图案设计》、姚蔼士的《染织图案设计》、陈亚平的《细金工设计》、梁岳英的《细金工设计》等。第二集收录有梁启煜的《蜡染》、陈伊生的《染织物图案》、宋润溥的《染织物图案》、陈景烈的《染织物图案》、钱益群的《染织物图案》、周月芬的《染织物图案》、苏佩玮的《织锦图案设计》、邹坤载的《嵌瓷图案设计》等。这些图案作品大多选择自然界的植物与飞鸟或现实中的人物等作为主要视觉形象,采用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手法,或用作人物背景,或独立作为装饰等,这与莫里斯等人的一些设计作品较相似。如施春荣的《染织图案设计》和《壁纸图案设计》、宋润溥的《染织物图案》等作品,宽大的花叶、盛开的大花朵和粗壮的花茎相互穿插,占据了整个画面,这与莫里斯的《莨苕叶》《石榴》等作品风格相近。陈伊生的《壁纸图案设计》和《染织图案设计》等作品,也都不施底色而直接在织物上设计图案,以展现织物的原生态,这与莫里斯等人的艺术设计思想、设计创意和艺术表现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他如商务印书馆1929年起开始出版的综合性丛书“万有文库”的版式设计和装帧设计,开明书店1946年印行的《简易英语诗歌集》的封面设计,都是选取动植物形象作为设计元素,可见莫里斯艺术设计思想对中国设计实践的深远影响。有所不同的是,莫里斯的手工艺设计作品以写实风格为主,而上述中国的壁纸、染织图案等设计作品大多采用写意、夸张、变形等艺术表现手法,既体现出了图案设计的装饰性,也展现出了中国画的写意风格,这反映出莫里斯艺术与手工艺思想在中国的流变。

图2-19 蜡染图案
雷圭元设计(约1936年)

图2-20 壁纸图案
施春荣设计(约1936年)
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思想只是其艺术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在其艺术与手工艺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同时,其诗歌与小说艺术也被译介到了国内,并对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注释】
[1][日]村井知至:《社会主义》,罗大维译,广智书局1903年版。
[2]觉兰斯肯与威廉孟利即罗斯金与莫里斯,铁尼孙即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是华兹华斯之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与最具特色的诗人之一。
[3]如前文所述,罗斯金的艺术与手工艺和社会改革思想对莫里斯和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影响,莫里斯从事艺术与手工艺活动、诗歌和小说艺术创作等,主要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期。这一时期,英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加深,中西文化艺术交流进一步扩大,罗斯金、莫里斯的艺术思想有可能在1903年之前已经传播到中国,有待进一步考证。
[4]罗斯金是莫里斯的精神导师,在当时不少学者介绍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等内容时,也或多或少地提到了罗斯金。限于篇幅,本章未把罗斯金艺术思想在中国的译介作为一节论述,但此前笔者已经发表相关论文,参见本书附录。
[5]楚小庆:《20世纪初期罗塞蒂艺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略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
[6]今译罗塞蒂等。
[7]姜丹书:《美术史》,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
[8][英]罗斯庚:《近代画家论》,彭兆良译,中华新教育社1929年版。
[9][日]板垣鹰穗:《近世美术史概论》,赵世铭译,女子书店1933年版,第80页。
[10]雷圭元:《新图案学》,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201页。
[11]民国元年(1912),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12]Alfred Noyes,William Morris,Macmillan and Co.,1926.
[13]Paul Bloomfield,William Morris,A.Barker Ltd.,1934.
[14]J.W.Mackall,The Life of William Morris,Longmans,Green and Co.,1901.
[15]陈之佛:《欧洲美育思想的变迁》,《教育丛刊》1934年第1卷第2期。
[16]陈之佛:《美术与工艺》,《中国美术会季刊》1936年第1卷第2期。
[17]傅抱石:《基本图案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页。
[18]张少侠:《欧洲工艺美术史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该书在出版之前主要内容以“欧洲工艺美术简史”为题,在当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艺苑》上自1984年第1期开始至第4期连载完毕。参见《艺苑》1984年第1—4期。
[19][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王申祐、王晓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0]许平:《历史的一面镜子——论莫里斯》,《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1988年第1期。
[21]许平:《造物之门》,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137页。
[22]朱孝岳:《莫里斯工艺思想初探》,《装饰》1993年第2期。
[23]张敢:《威廉·莫里斯及其美学思想初探》,《世界美术》1995年第1—2期。
[24]杨斌:《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根本缺陷》,《西北美术》1998年第1期。
[25]朱永春:《从现代艺术运动中的四个课题看威廉·莫里斯美学思想》,《美术观察》1999年第3期。
[26][英]爱德华·露西-史密斯:《世界工艺史——手工艺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朱淳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27][美]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1864—1996》,新世纪出版社1995年版。
[28]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29]河西:《艺术的故事——莫里斯和他的顶尖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潘襎:《莫里斯》,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31]高兵强等:《工艺美术运动》,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32]徐百佳:《试论莫里斯对织物艺术的探索与改革》,《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年第3期。
[33]朴秀镇:《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里的中世主义倾向研究》,《平原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4]麦静虹:《装饰图案的功能——从莫里斯的图案结构谈起》,《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设计艺术》2006年第2期。
[35]刘晓红:《激情与优雅——威廉·莫里斯的室内装饰设计风格》,《美苑》2006年第6期。
[36]高振平:《论威廉·莫里斯》,《艺术与设计》2007年第1期。
[37]吴瑞萍:《影响莫里斯“理论与实践存在决定性矛盾”的因素》,《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8年第5期。
[38]滕晓铂:《威廉·莫里斯设计思想研究》,《中国美术馆》2009年第3期。
[39]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李砚祖:《中外设计论著选读》(下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1]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史论部:《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经典文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42][英]威廉·莫里斯:《有效工作与无效劳动》,沙丽金、黄姗译,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版。
[43]张少侠:《欧洲工艺美术史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73—76页。
[44]朱孝岳:《莫里斯工艺思想初探》,《装饰》1993年第2期。
[45]丘见:《工艺美术一词的来源及涵义》,《中国工艺美术》1987年第4期。
[46]赵盼超:《中日近现代“工艺美术”词义演化考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2年第3期。
[47]蔡元培著,约翰编:《蔡元培言行录》,广益书局1933年版,第8、43页。
[48]即法兰西。
[49]《教育世界》1902年第19期第5篇“高等普通学校”。标点符号为作者所加,后同。
[50]《教育世界》1902年第19期第5篇“高等普通学校”。
[51]《绍兴同乡公函》(1903年1月),收入绍兴市档案馆《绍兴与辛亥革命》,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52]丘见:《工艺美术一词的来源及涵义》,《中国工艺美术》1987年第4期。
[53]滕晓铂:《关于工艺美术在当下状况的思考——朱孝岳、张夫也对话录》,《装饰》2007年第2期。
[54]赵盼超:《中日近现代“工艺美术”词义演化考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2年第3期。
[55]昔尘:《莫理斯之艺术观及劳动观》,《东方杂志》1920年第17卷第7号。
[56]陈之佛:《美术与工艺》,《中国美术会季刊》1936年第1卷第2期。
[57][日]柳宗悦:《工艺文化》,徐艺乙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58]《教育世界》1902年第19期第5篇“高等普通学校”。
[59]卢章耀:《工艺美术与社会》,《亚波罗》1932年第10期。
[60]张德荣:《工艺美术与人生之关系》,《美术生活》1934年第1期。
[61]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现代中国工商业美术选集》(第一集),亚平艺术装饰公司1936年版。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是中国第一个实用美术团体,1934年春创立。在该会举行第二次会员大会时,更名为中国工商业美术家协会。曾精印出版《现代中国工商业美术选集》第一集、第二集(均为会员作品)。参见徐昌酩:《上海美术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第306页。
[62]刘海粟:《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63]俞剑华:《最新图案法》,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64]陈浩雄:《图案之构成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0页。
[65]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
[66]后改为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
[67]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
[68]20世纪80年代,中国设计学科一度用工业设计来涵盖设计学科各个领域,这应该与中国对国外设计学科的学习、引进有关。当时英国、日本等国也曾用工业设计名称作为学科名称。
[69]在教育部高校学科目录中,艺术设计名称标示的是本科的教育教学,设计艺术名称标示的是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变化顺序以示区别,实际上是一回事。
[70]李朴园等:《中国现代艺术史》“前词”,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版。
[71]萧剑青:《工商美术》,世界书局1939年版。
[72]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73]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74]张德荣:《工艺美术与人生之关系》,《美术生活》1934年第1期。
[75]傅抱石:《基本图案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页。
[76]陈之佛:《工业品的艺术化》,《中国美术会季刊》1936年第1卷第3期。
[77]哲安:《装饰美术之新估价》,《美术生活》1934年第4期。
[78]徐百佳:《试论莫里斯对织物艺术的探索与改革》,《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年第3期。
[79]许平:《历史的一面镜子——论莫里斯》,《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1988年第1期。
[80]胡湘湘:《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大众文艺》2010年第15期。
[81]赵娟、代晨光:《莫里斯设计思想的几点借鉴》,《文艺生活》(下旬刊)2012年第6期。
[82]20世纪早期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设计特点与风格对中国家具、陶瓷、壁纸、地毯等影响的作品形态,有待进一步考证。同时,有些作品如壁纸等因难以保存,存世较少,所以本书依据查找到的为数不多的壁纸、染织和蜡染等图像资料展开论述。